這是自己第一次看哲學方面的書籍,羅伯特?所羅門的大問題,裡面有一章是講決定論和非決定論的,但我對著其中的論證過程實在充滿疑惑,希望有大佬不吝賜教,如果實在忙沒有時間的話推薦一些有助於解答的書我自己去翻也是很感謝的。

1.書中提到哲學家應用海森堡測不準原理去推導出反決定論,我的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書中的表述是A「我們不能同時知道亞原子粒子的動量和位置」而不是B「我們無法同時知道亞原子粒子的動量和位置」,在A的語境下通常蘊含著某件事邏輯上不成立,就如同我定義「能呼吸且能自由活動的人為活人,反之為死人」,我們一般會說「一個人不能即是活人又是死人」而不會說「當一個人是活人時我們無法知道他是否為死人」,因此A的表述似乎蘊含者一種更強的論證效力,一種邏輯上的無可置疑。然而為什麼測不準原理的表述是A不是B,即為何測不準的原因不是技術水平不夠而是邏輯上不成立?

2.如果測不準的準確表述是B的話,那又為何可以推出反決定論的觀點?決定論認為當我們收集了一個個體足夠多的用以自我認同的信息的時候我們就能夠預測出這個個體未來的種種選擇,這就蘊含著個體的每個抉擇都是由其用以自我認同的信息決定的。在B看來,我們現有技術框架內未必能收集的足夠多的信息,因此決定論是不成立的。但是這似乎並沒有反駁到決定論,充其量只能夠論證「決定論指導人們生活的效力並不如他的捍衛者宣稱的那樣強力」,而不能否定決定論。


測不準原理的詮釋雖然跟測量理論和相關模型有關,但它本身表徵的是事物的物理性質(粒子物理學原理),而不是測量技術或者人類心智的局限。所以它是具有模態固定性(必然性)的。


首先說明一下...我並非嚴謹的哲學家,對物理學的了解也僅限於平常的程度。下面的話自然缺乏專業性、嚴謹性與權威性,權當拋磚引玉了。

決定論存在與成立的基礎是確定的、準確的,「不能」意味著標定的、無可逾越的上限,而「無法」是對過去信息經驗的總結,正如您說的,是不確定是否有這一上限,也就是「現在無法收集到足夠信息,但以後可能可以」或者說「人的尺度不可以,但是不代表其它的尺度不可以」的。在這一語境下,非決定論存在所需的不確定性變得不確定,其存在的基礎便動搖了。當然我想這些不用我說您也很清楚...

測不準原理的不確定性源於觀察者的行為,使其在得到結果之前便改變了事實,因此只能得到一部分準確信息。換而言之,我們得到的信息一部分是「決定論預測未來所需的信息」,另一部分是「我們在觀察過程中人為干預的結果」,是決定論固有信息體系之外的新變化(因為觀察者所處的特殊位置),因此是反決定論的。這不僅單純的技術問題,也是生活中很多現象的代表:比方說一個人有了外遇,被深愛他的妻子無意中發覺,並且這件事也被他所發覺,所以他收斂了一些。現在這位妻子計劃捉姦,當然是不可能的。因為她以觀察者的身份進入丈夫自有、自行且自定的外遇信息體系中,已經造成了影響。現在通過「丈夫好像沒有外遇(收斂了)」的現象和「丈夫以前一直對我忠貞不渝」的經驗得出「我的丈夫沒有背叛我,而且在可預料的未來也不會有」,這樣的結論就像剛才所說,是不可靠的,這是非決定論對決定論的反駁。影響是普遍存在的,有觀察者就必定有影響,因為觀察無法發生在無介質的環境下(至少這種環境是無法想像的,如絕對自由下的茫然一般)。正是因為如此,才會有非決定論的位置。

當然,這並不是說非決定論就一定壓倒了決定論。無限制地擴大決定論的範圍與深度,非決定論便成為霧裡看花的結論。然而這樣超出了人的尺度,就不免有些虛無了。


哲學專業

1.測量一個離子的唯一方式就是用另一個粒子去接觸它.如果一個粒子不接觸任何其它粒子那很明顯我們無法得知它的任何信息,包括它是否存在. 所以說比如我有粒子A,我用粒子B去接觸粒子A,這樣粒子B接觸之前和之後的狀態差異就可以得出粒子A的準確信息了.但是現在問題是,如何測量粒子B?也許你可以準備好一大批粒子C,然後讓粒子B去接觸這一大堆粒子,看看能彈飛多少個,由此來測量粒子B的動能. 但是宇宙里並沒有無窮個粒子C,比如你只有1000個,那你測量B動能的準確度就不能能超過千分之一.

所以說要做到無窮準確的測量首先你需要無窮的粒子C,但是無窮個粒子C還必須都有無窮小的質量,否則無法測量動量小於無窮大的粒子B.但是質量無窮小的粒子C本身又如何被測量到呢?各個方面的考慮都在向著無窮大或者無窮小進發。

這也說到了量子力學最經常被誤解的一點之一,很多人覺得「觀測」表示需要有人,有意識.其實量子力學跟意識沒有屁關係.剛才你也看到了其實觀測就只是普通的粒子互相碰撞而已,和任何其他碰撞在微觀上也沒有任何區別.只不過我們稱為測量的那些碰撞效應鎖鏈可以以一種可預測的方式經過我們大腦里的那些粒子,而我們大腦里的粒子也都只是普通的粒子而已. 所謂的「觀察者」也一樣和意識沒有屁關係,前面說的粒子B和粒子C都是觀察者,而且你反過來看A也是B的觀察者,都沒有毛病.任何一個粒子的觀察者可以是任何與它接觸的粒子.

另外說一下在人這麼大尺度的宏觀世界,量子效應幾乎沒有任何作用,除了一些很極端的設計和情況,比如光合作用,量子計算機,黑洞啥的。也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人腦可以利用量子效應.所以你作為一個人的常規意義上的觀測,對世界沒有任何特殊影響。


測不準原理絕不是技術上的,而是物質的本質屬性。否則它也不會有數學表述 即位置和動量不確定度的乘積大於等於h/4pi(其實一般用約化普朗克常量不過手機打不出來將就看吧),如果是技術上的話,原則上我們就可以無限精確。

至於為什麼有這樣的關係,從名字上我們就可以得知,很遺憾地這是一個「原理」而非「定理」。也就是說他不能從更根本的理論中推導出來(就像能動量守恆一樣,是從無數的實驗中得抽象出的)

不過測不準原理還有一個等價的數學表述,有時候也有人喜歡把這條當做更根本的原理,不過事實上二者是等價的。即[x,p]=ih/2pi(i為虛數單位)這條對易關係是量子力學的數學基礎之一。如果你否定測不準原理就相當於否定了整個量子力學。

而且物理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學科,雖然量子力學所謂的不對易、測不準等觀點十分違背人的日常生活常識,然而量子力學在其近一百年的發展中早已被無數的實驗所證實,至少在人類現如今的知識範圍內是絕對經得住考驗的


我不能認為這個反駁是絕對的,因為世界的絕對性和人類對世界認識的不完全性不是等效的。我的觀點和你一樣。你不能說測不準原理是就不準原理。


很簡單,因為動量不是瞬時狀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