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學,或者現代建築學的起源不在中國,而是西方,這就難免會和中國的傳統思維產生一些隔閡。我認為建築學首先應該培養一學生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特別是針對現狀,而歷史文化甚至哲學細想只是現狀之一,但是現在感覺過分的強調一些像之乎者也一樣的晦澀難懂的文案或者思想,而建構材料甚至被輕視的造型邏輯都顯得不被重視,彷彿大家學了建築學以後從以前的理科生一下子變成了一個熟讀四書五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有哲學氣息的文人,動輒就對文化歷史侃侃而談,彷彿這個文化內涵成了一個標籤,而真正需要解決的現狀遠不止這個。談到文脈歷史便是所謂的地域文化設計內涵嗎,我覺得解決現實人的需求以人為本也是不可以忽略的一個要素,甚至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

誠然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源遠流長 而古建築曾經也輝煌無比,但是一切都要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我們在側重歷史文化的同時也要跟著現代建築學本身的發展邏輯來看,雖然很多學科學術的盡頭是哲學,但還是先培養一個匠人,一個工程師,再談哲學家思想家吧。

可能圈子的風氣就是抱團,吹捧,踩踏,才會導致這樣的現狀產證嗎。

第一次發問還是想請教一下@阿爾瓦 謝謝。


國內建築學啥時候強調過內涵的

強調的是拍腦瓜式的開腦洞,然後自我感動,然後懟天懟地懟甲方

——————————————

彷彿大家學了建築學以後從以前的理科生一下子變成了一個熟讀三書五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有哲學氣息的文人,

——————————————————

真要「熟讀三書五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那就好了

問題恐怕是熟讀「三書五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這12個字吧

對了是四書五經。


個人認為,沒有任何理論基礎(實踐所得)作為支撐的內涵或者思想都是空談

但是,兩者沒有孰輕孰重之分

簡單來說,將任何一種成熟思想的形成大都是類似DNA的雙螺旋結構,那麼理論+實踐所形成的上升軌跡就是構成這個思想的基礎。

由於國內的建築學發展也是處於螺旋上升的階段,因此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實踐和理論的沉澱,才能慢慢出現符合我們自己的真正的中式建築或者新建築。那麼在這個上升過程中不同的階段就會有不同的思想出現,沒什麼奇怪的,只是反映了現在的建築文化發展的趨勢罷了。

題主說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應該就是單個「理論+實踐」的結合,具體來說,遇到一個特殊造型結構問題時,運用現有的力學原理和材料性能提出最優的解決方案,並且通過縮小比例的模型的實驗來檢驗方案的可行性,換到方案設計也是一樣的,交通流線、功能排布等等也都是在現有理論的基礎上不斷模擬實驗,最後落地的。這個過程就相當於「一小節DNA」。

因此和題主相反,我倒覺得現在由於對規範的嚴格要求和城市化的快速擴張,反而讓建築喪失一些人文氣息和所謂的情懷。況且,造建築是要錢要地的,大環境下,所謂思想和理念在甲方爸爸們的眼裡都不如安全,省錢,銷量好這些市場因素重要。

那麼真正的思想是什麼?

往往,通過大量的「單節」積累以後,就會慢慢形成了一種大趨勢,或者大特徵。

比如柯布西耶的著名五條原則,安藤的混凝土,或者扎哈的非線性理念,都不是突然冒出來的念頭,所謂的大師和名人都是在經歷了背後不停地摸索,無數次的理論和實踐的經驗,最後提出了人們現在看到的東西,而這些最後出現的,往往是相對價值比較低的,但諷刺的是這些確實最吸引人去模仿的,說實話,放到今天,柯布西耶的五條原則的局限性依舊非常大,但是這並不妨礙他是現代主義建築最偉大的奠基人之一。

相反,現在的一些所謂的網紅建築師的思想和理念,經得起推敲的少之又少,但也正是因為有資本和影響力,才吸引了最多的關注,年輕時去了解和學習,當作增長見識的途徑是挺好的,真的要到了不惑之年再去弄這些虛頭巴腦的東西,一般結果都不太好。

因此,多去了解有成熟思想的建築師的思維過程和變化軌跡,發現他們蛻變的點以及背後的原因,才是最有價值和參考意義的。

最後提一句,目前國內建築學的教育對於成熟思想層面的關注非常少,理論課很少會涉及當代建築師的理論研究,畢竟這也不是本科教育的重心所在,如果有興趣,讀研甚至是讀博都行。相反如果對設計感興趣,多去學習現代的建造技術和去大量實踐,慢慢摸索出自己的設計語言,才是應該做的。

剛剛本科畢業,所以感悟比較多,歡迎討論。


要強調玄學造詞能力,不搞點高大上讓人似懂非懂的語句就不能凸顯這個專業的神聖性


在我為數不多但也還算漫長的建築學學習過程中,完整體會到了從大一充滿嚮往和好奇到大二迷茫大三油膩大四糊弄大五逃離的過程。

私以為建築學學習過程的核心競爭力是感動別人,敢動自己。

強調思想是必須的,這是你感動別人的歸宿,也常常是自己做方案的入手點或執念,可是這個思想有沒有內涵,有沒有真正的內涵就不一定了,一個普通剛上大學的小學渣每天的課被塞的滿滿,課上時間抓緊睡覺打遊戲逛淘寶,晚上和姐妹逛街覓食,大半夜不睡早上起不來曠課,很少有人堅持讀書,不知道思想會在這樣的生活的哪個瞬間變得深刻。

解決問題也是必須的,這個是避免課堂空洞無聊的最好解藥。一群超高學歷的老師帶著一幫小孩討論著高大上的話題,為人著想,以人為本,幫人解決問題,於是開始憑藉空空小腦瓜開始想問題,想到了就能往下聊,想不到就去和老師嘮嗑看看能不能空手套白狼。實在不行還可以靠建築設計規範製造矛盾來解決,不解決問題怎麼講故事?不解決問題怎麼忽悠終期評圖的評委老師避免他們拷問靈魂?

但是怎麼解決問題就看你了,偷懶好用省事好看的辦法很多,比如加個連廊,連個步道~加上好看的效果圖,大功告成~

等到實習的時候。。強調內涵?解決問題?一切問題都要向甲方爸爸低頭,錢和利益決定一切~

學習期間開心就好~反正工作了就是無盡的加班,cad,su,犀牛,ppt,ai,ps~尤其是密密麻麻五顏六色的cad,看了使人心情愉悅,無比舒暢~


就我校而言還好,整個系的同學的設計作業大多都是比較實際的,大家都注重場地,流線,功能關係以及排版和圖面效果,非要硬凹概念的話也是簡單地美化一下設計理念,手法類似於房地產廣告。老師們在評圖時也是以場地,流線,功能是否協調為評判標準,設計理念和內涵思想往往都是錦上添花的元素。但是老師們也會鼓勵我們玩概念,但前提還是把握場地,排好功能,理順流線。同樣完成度的方案,概念玩得好的那個會多個五分~十分左右,可以認為是老師們對思維較活躍的學生們的一個小小獎勵吧!


在家裡去上廁所拐八個彎然後放雨傘的那個地方,叫灰空間


強調思想輕視解決問題,這是誰說的。。。。。

內涵,概念永遠建立在你能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沒有一個房子是完美的,但是最起碼要沒有硬傷,之後才能去玩空間,玩概念,玩手法。

自我感覺我的學校培養路線就是這樣的,大二一年都是在強調功能和規範,到大三才開始接觸概念這種東西。而且平時接觸的老師也是非常務實的,達成的共識就是要求強功能的建築一定不要瞎玩,可以瞎玩的再去玩。

可能是校風校訓使然?

(彙報方案的都是清華的? )


教過我的一名暖通專業的老師質疑過現在建築行業分的這麼細你們建築學除了會設計個外殼還會做什麼?

結構有土木的在做,還有電氣,景觀,水施一系列配合。


一直覺得思想這個東西對於建築學來說永遠來源於技術與實踐,否則全是馬後炮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