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龄留守儿童,偶尔周末家里会有人回来,平常都是一个人住。今天元宵节,又是一个人,而且过节的时候也不好约朋友同事啥的。


大概就是我现在这样吧

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出差

也要给自己点份元宵

给每个亲近的人都发过去 看 我一个人也能过节的呢再恋恋不舍的吃掉


《眺望灯火阑珊》 三十的鞭炮,十五的花灯。 每一段佳节都有节点和对应的习俗,如果说正月里存在一首一尾,那么新春佳节始于大年三十的归宿与团聚夜,经由初一的新年伊始之际,大家互相祝福,行拜年礼,那么时间行至正月十五的元宵佳节,就是一次和年味的告别时刻了,出了正月十五,就算是出了年。 校园时代的元宵节,就是这样一个节点,她是寒假的最后节日,尽管你依依不舍,可是过了十五就是第二天的开学日期。而参加工作以后,元宵节的概念就成了奢侈的一天,常常感叹时间的宝贵又短暂。 因为工作,因为出差。这些年也看过了很多地方的元宵灯会,彩灯形状各异,应接不暇,满眼看不过来,特别是春风回暖的夜晚,跟随涌动的人潮逛元宵灯会,是件很充实和享受的事情。有某个时刻,会分不清眼前是现实还是梦境,身在彩灯之中,心却在万空之上。灯会场景不尽相同,可是每次夜空下的行走,光影明暗交错,跟著人群「随波逐流」,走著走著,沿著古城墙蹒跚,经过某段熟悉的路口,路过老城区的几条老胡同,与生活于此地街坊们的聊天,在某座建筑物前的停留驻足,常常陷入一种记忆漩涡,穿越了时空回到那座中型集约化工业布局的古城家乡。 不像今天的花灯如此商业化,形状趋于标准制作的雷同,那时候有一种元宵佳节的花灯,是属于各事业单位,国企工厂的行政命令,花灯是工人们和机关工作人员集体创作的智慧结晶。 比如工程机械单位的花灯,工人们就真敢就地取材,制作出硕大的等比例车辆模型,有钢架子结构支撑的花灯彩车,有铲车,有水车,有起重机,有挖掘机。车灯带亮彩,车身上有小灯排成字体,显示著单位名称,劳动者最美丽,工人师傅们真是巧夺天工。 园林绿化单位的花灯更是规模巨大的,放大的绿植模型,在调制的灯光映衬下,鲜花叶子制作精良逼真。除了绿植的形状,最传神的就是制作成当年属相动物的形状,印象中就属龙年元宵节那一届的花灯最出彩,画龙点睛之处是可以一闪一闪亮晶晶的龙眼,还有飘逸的龙须。 供销社系统和糖烟酒公司的花灯,多数和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有关,比如有美酒,还有容器,流光溢彩的灯光制作成流动的液体,葡萄美酒夜光杯,形意俱全。 有赏花灯,就有互动的彩灯谜。每个单位制作的花灯上,书法好的师傅挥笔书写的谜语,答案也多半儿是自身的行业性质有关,谜面也多是顺口溜,绕口令,歇后语,很接地气也形象贴切。 举办元宵灯会会选在大型城市花园,还有步行街,还有封闭了车辆交通路段后的中央大道。灯会尽头之处,就是大型烟火盛宴。发射出的烟花,在高空中美丽绽放,将整个夜空照亮,和灯会的交错辉映。 孟郊的《登科后》诗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骑红尘,快马加鞭去看花的心境,来形容愉快之情,看的是花,享受的是加速度时迎面而来的「乱花渐欲迷人眼」。这是成语「走马观花」的来源。但在我的心里,一直是这样理解。美丽的星空下,有些幸运和幸福宝宝们会高高地骑在父亲肩膀上,孩子们仰著脖子,哈著热气,用手指比划著。花灯海洋里,小孩子的眼里,看到一切都是新奇美好,总是有看不过来的张灯结彩,五颜六色可以装扮了所有的视线和所有的童真幻想。元宵灯会上不会有高头大马,但是会有移动的父爱如山。 一场花灯,朵朵烟花,一轮皓月,璀璨星空,一起构成记忆中恢弘的元宵花灯盛世,而这样的记忆却再也回不去了。


坐标广州,今年元宵节是周六,还是像往常双休一样,早上起来更新了自己的订阅号,一篇几乎只有自己才会看的文章。带著书、笔记本、笔去图书馆自习了4个小时;下午3:30步行到体育东路香天下火锅店独自吃了2个多小时的火锅,期间被其他桌客人指指点点,懒得理他们;接著步行到正佳看了场电影极限特工,买了最后一排中间的座位,不出意外的又是在一群情侣之中;看完电影晚上8:30,地铁回家,出地铁口买了两个麦当劳冰淇淋,对于第二个半价的东西,从来都是买两个,两个冰淇淋下肚步行回家。洗洗,打开电脑,重温了一遍教父2,碎觉!
元宵节只有联通公司惦记著我


独自买汤圆吃撑到吐,并不喜欢吃,只是想吃下去而已。试图缓解孤寂感,骗自己还是和小时候的元宵一样快乐。

关紧门窗,拉上窗帘,拒绝感受门外的欢乐、热闹。试图将自己置身事外。听音乐、看电视,却不断被烟花、爆竹、邻居与家人团聚的声音掩盖。。。想好好睡一觉,什么都不去想,却发现这成了奢侈。就是这样,逃也逃不掉。。。

越长大越讨厌节日,尤其春节和元宵、中秋这样和家人团聚的日子。从2002年起,节日,成了我心中的痛,越长大越疼。

希望我们一家人能回到从前,在节假日一大家人围坐一桌,举杯同庆,欢度佳节。也希望所有家庭都和谐幸福。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