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股剛爆發就「熄火」,這次能扛起A股的大旗嗎?

  來源:環球老虎財經app 

  原創 徐文峰 

  11月30日,上證指數小幅高開後走強,金融板塊再次推升大盤,中泰證券、青島銀行、廈門銀行等漲停,上周五在銀行股助攻下大盤強勢反彈,上證指數站上3400點,上證50指數更是創下12年來新高。然而,今年7月,滬指在3458點見頂,當時就是銀行股拉升之後的結果,而午後銀行股的集體回落,則引發市場對這波所謂「跨年度行情」可持續性的擔憂。

  11月30日,銀行板塊早盤表現搶眼,集體飄紅領漲兩市。其中,青島銀行、廈門銀行開盤不久即封上漲停板,常熟銀行、興業銀行、杭州銀行等也出現明顯上漲,號稱「宇宙行」的工商銀行一度漲近4%。

  除此之外,券商、保險板塊也表現亮眼。最近,市場風格向金融順周期板塊切換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就在上周五,工商銀行股價收盤漲幅超過5%,並創下最近5年來最大交易額,接近49億元;建設銀行同樣收高4.3%。

  在工行等銀行股的帶動下,上證50指數也創下了自2008年3月6日以來的新高,截至當天收盤報3498點,整個銀行板塊上漲3.02%,據wind數據統計,在申萬一級28個行業中排名第一,實屬少見。銀行股的突然「爆發」,令市場大呼意外,股民戲稱「鐵樹開花」。

  有頭部券商發佈研報認為,銀行股將迎來2016-2018年類似的大行情。不過,此前7月6日,在工商銀行的帶領下也曾出現過大漲的行情,然而這次行情並沒有延續就宣告了波段見頂。那麼,這次A股是否能在銀行股的支撐下迎來跨年度行情呢?

  經濟復甦疊加利率企穩,助力銀行股走強

  從消息面來看,今日早盤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股爆發得益於央行的一則公告。盤前,央行公告稱,為維護月末流動性平穩,11月30日開展200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和1500億元逆回購操作。

  公告一出,一掃投資者對月末流動性的擔憂,金融股也順勢再次爆發。但從近期市場的表現來看,銀行股連續大漲的背後應該另有原因。

  而午後銀行股的集體回落,則引發市場對這波所謂「跨年度行情」可持續性的擔憂。

  今年上半年,在金融系統讓利1.5萬億、LPR利率的不斷下行以及監管窗口指導銀行利潤增速的背景下,銀行板塊的估值一度受到壓制。但隨著由於國內疫情受控及疫苗研發取得重大進展,國內經濟秩序逐漸恢復正常,利好銀行板塊的因素則開始慢慢呈現出來。

  首先,在受疫情衝擊后,中國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率先恢復正增長,並且復甦勢頭強勁。11月30日,國家統計局發佈的11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2.1%,比上月上升0.7個百分點,連續9個月位於臨界點以上,並創2017年10月以來新高,顯示中國經濟復甦步伐加快。日前,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在第十八屆「中國改革論壇」上表示,今年GDP增長將在2%左右,明年或可達7%至8%。而在宏觀經濟復甦的大背景下,順周期的銀行金融股將明顯受益。

  與此同時,伴隨經濟的逐步復甦,利率上行的拐點也在逐步確立。10月20日,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佈的最新LPR顯示,1年期LPR為3.85%,5年期以上LPR為4.65%,均與上一期持平。至此,LPR已經連續6個月按兵不動,表明央行對后疫情時期貨幣政策的謹慎態度。

  根據11月26日央行發佈的《2020 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9月新發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5.12%,較去年12月下降0.32個百分點,但較今年6月環比上升0.06個百分點。貸款利率企穩,銀行息差壓力將得到明顯減輕,而利率緩慢上行無疑最利好對利率敏感的銀行股。

  業內人士認為,宏觀經濟復甦疊加利率邊際企穩給予銀行穩定的經營環境,有利於銀行資產質量持續向好。對此,市場資金也早已用腳投票。數據顯示,近一個月,北上資金對銀行股的增持金額超過60億元,居於所有行業之首。個股方面,上周五大漲的工商銀行被北上資金凈買入超2億元,而從近一個月的北向資金十大活躍股來看,中國平安、招商銀行等均被大筆買入超15億元。

  機構年底調倉換股,低估值銀行股受資金青睞

  不過,儘管銀行股大漲,但目前仍有超六成的銀行處於破凈狀態,而這種「低估值」特徵則正是銀行股的又一「吸金」亮點。

  Choice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醫療行業指數漲77.91%,食品飲料漲48.3%;而銀行、保險指數則分別下跌9.35%、5%,不僅遠遠跑輸前者,而且也落後於大盤(滬指同期漲5.51%)。

  與銀行板塊前期弱勢表現相對應的,是機構資金對銀行股的「拋棄」。今年以來,公募基金持有銀行股的比例持續下降。二季度,在全部公募基金和主動型基金重倉持股中,銀行股佔比分別為4.1%、2.3%,較一季度下降2.2個百分點、1.3個百分點。據中信證券研報統計分析,這一持倉比例已經達到歷史次低水平。三季度,對銀行板塊的持倉比例整體回升,但仍然處於歷史底部。

  如今臨近年底,機構資金為了保業績、爭排名往往選擇出貨前期漲幅較大的高位股,同時買入以銀行股為代表的低估值板塊,為下一年做布局。因此,10月份以來,A股市場開始呈現明顯的風格切換,醫藥、消費以及電子等板塊頻現白馬股閃崩,而金融、能源等順周期板塊則慢慢走出低迷狀態,出現了較好的演繹。

  中原證券指出,下半年以來,市場的邏輯重心已由對新冠疫情及向實體讓利的不確定性的擔憂切換至對基本面向上修復的樂觀預期。2020年四季度至2021年,銀行業向上邏輯或將進一步強化,盈利和估值的修復的範圍有望進一步擴大。隨著銀行基本面改善由點到面,板塊結構性行情有望擴大,低估值次優標的中小銀行和國有行有望獲得明顯的估值修復。

  銀行股能否扛起跨年度行情的大旗?

  隨著最近市場風格向金融等順周期板塊的切換,不少機構認為銀行股將迎來一段大行情。

  從歷史表現來看,銀行板塊在每年的第四季度確實會有獨特表現。據統計,在2005年至2019年的共15個四季度中,銀行股有12個季度絕對收益率為正,平均相對收益率為4.6%。但是背後主因卻不盡相同。比如2014年四季度,央行全面降息扭轉了市場預期,因此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股走勢強勁。

  實際上,分析銀行板塊在年內的走勢也可以看出這一點。在近期大漲之前,今年7月、8月銀行股也均有亮眼表現。幾度走強背後,原因各異。華泰證券研報指出,7月第一次銀行股走強的背景是PPI同比出現拐點;8-10月期間階段性行情的背後是創業板註冊制實施、銀行中報壓力點度過、美債利率見底回升之下的風格進一步切換。

  但是,觀察近期銀行股的頻頻走強,歷史規律之外,行業景氣度的相對變化或許才是主要原因,也就是說此輪上漲更多屬於業績驅動型,和此前政策驅動下的大漲有所不同。

  中金公司在研報中指出,本輪銀行上漲的核心邏輯在於「業績反轉,而非反彈」,並不是所謂的小幅反彈。業績反轉指的是,2Q即上市銀行單季度利潤增速低點,往後2-6個季度實現V型反轉,利潤增速進入提速通道,預計未來A/H銀行有60%以上的上漲空間。

  當然,隨著銀行股的連續走強,投資者也要注意市場資金對業績預期的提前透支。截至11月30日收盤,年內已經有7隻銀行股創出歷史新高,分別是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平安銀行、寧波銀行、杭州銀行、南京銀行、廈門銀行。從股價表現來看,廈門銀行、杭州銀行年內漲幅已超70%,寧波銀行、平安銀行、招商銀行也均漲超20%。

  在目前順周期的邏輯支撐下,銀行股存在走強的邏輯支撐,有進一步挑戰A股年內高點的希望,但今日銀行股過山車行情,不免令人擔心又是「一日游」行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