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聽卡農B小調 發現給人的感情色彩完全不一樣 人是怎麼識別出音樂中的感情色彩的 有什麼因素嗎 系統又是怎麼運作的呢 求大神解答

—————————問題補充————————

大致看了下目前為止的回答 可能是我描述不太清楚 可以理解成人是為什麼會認定特地的一些形式為情緒? 例如不和諧的2度音程 包括金屬樂裏也經常加入小調音程來渲染骯髒不和諧的氣氛 但人又是怎麼辨認和諧或是不和諧的 又:不和諧聲是如何被判定被不和諧聲的?希望可以提供一些關於人在聽不同實驗時不同腦區活躍程度的類似實驗!

一些對我自己問題的提問:

Q1:是否可以類比人在看到噪點圖反射性地產生的生理不適,又或者看到黑暗色彩條件性的心情低落呢?

Q2:所謂世界十大禁曲之所以被禁止是不是就是因為這些曲子裏充斥著會被人大腦判定為抑鬱的因素?

Q3:播放雷雨天的音頻可以類比播放小調音程嗎?


謝邀。這個問題可以說是在大學中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之一:人是如何從音樂中感知情緒的?簡單的回答例如「感同身受」、「共情」顯然沒有觸及問題的本質所在——我們所討論的共情,乃是將自己放置於別人所處經歷中,從而察覺到相似情感的能力,而在音樂中並未存在類似客體。換言之,「共情」這個回答有一個假設就是音樂有情緒,而我們可以與其共振,卻沒有回答音樂「為什麼」有情緒,音樂中的哪些成分能激發起我們的感情,這方面的觀點和立場是很多的。

我個人的看法是,簡單來說,音樂的本質——緊張和放鬆(tension and resolution), 期待與變化(anticip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重複與發展(repetition and development),正與構成我們情緒的本質一致:情緒就是對生活中這些元素實體體現的一個反應和表達。換句話說,音樂和情緒有著同樣的本質,只不過是在不同的語境下(純音符的相對於事件的)。正是因為此,我們在聽到音樂的緊張(通過不協和音程,節奏的突然變緩或變急,和聲的終止,組合的打破等)時,所對應的就是我們情緒中的憤怒,不安,以及焦躁;而與之相反的這種緊張的缺乏或者音樂的放鬆就對應了感情的舒緩。

另一個頻繁出現的問題是:為什麼小調通常不安和憂傷而大調大多積極開朗?原因也在於小調,減七等和聲本身就包含了衝突——若對和絃的基諧波進行分解,第五諧波產生的的大三音程和小調中的小三音程發生了衝突(詳見調和級數)。這種衝突被人耳接收,反映在情緒上就是不安或悲傷。


共情能力。


你可以說是共情,也可以說是音樂的結構、段落起伏、旋律走向的作用,也可以說是不同頻率的聲音對大腦相關區域的刺激有所不同,但是其實一般大家都是在羣體中互相印證去大概確定音樂的情緒並聽多了之後成功學習到了識別音樂情緒的能力,嘛……


聽說這和人類的「共情能力」有關。相當於和作者感同身受。不過,有的歌需要有一定的鑒賞力才能達到共情的效果。


已刪,詳見個人簡介。


語言擴展說

語言擴展說是關於歌唱起源的一種學說。該學說認為歌唱來自人的剩餘精力,當語言不足以表達情感時,乃擴大語言的表現範圍而歌唱。

「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發於聲,聲成之,謂之音。」——《詩大序》

音符的組合

音樂是可以直接傳遞情緒的,即相對於語言文字,音樂更具備不編碼的信息的特徵。

語言文字當然可以傳遞情緒,但是需要人的理解內容之後轉化為情緒。語言文字的本體可以看做地邏輯思維的編碼信號,情感意志等信息則需要調製這種信號。

音符作為譜面上記錄樂音單位的記號,相當於一臺機器的小小的零件。情緒的載體不是單獨的音符,而是分佈在橫向連接旋律和縱向構建和聲上的許多音符,構成了音樂的整體感覺,繼而傳遞給聽眾。並且,節拍韻律、曲式結構、歌唱方法、樂器音色等各種因素相互影響,諸多元素彼此交織疊加,呈現出音樂給人的整體印象。


諮詢下音樂老師,如果這方面有興趣還可以往深走。問題提的就很好。


通感,網上可以搜到解釋


人的大腦對不同的聲音及其變化,在音樂上如節奏,音色,音程,有不同的應激反應,如愉悅或緊張,這是人類進化決定的,是共同屬性。這種被動接受的生理反應加上人個性化的主觀意識,共同形成特定聽眾對特定作品的心理感受。


感同身受而已


當你感同身受的時候


第一個是樂感吧第二是和音樂產生的共情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