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就算做的再好,始終也是幫著蜀漢集團對抗中原。四川人喜歡諸葛亮無可厚非,為什麼其他人也會喜歡諸葛亮?感覺能享受這種待遇的一般都是民族英雄啊。

是受了三國演義影響嗎?還是某朝代的統治者抬出諸葛亮作為標杆,就像孔子一樣?同理還有關羽。他作為忠義的象徵,是被宣傳的嗎?真要是比忠義,中國歷史有太多人不輸他了


三國志記載:景耀六年(263)春,後主劉禪詔令為諸葛亮在沔陽建立祠廟。當年秋天,魏國鎮西將軍鍾會征伐蜀漢,到漢川縣時,前去祭掃諸葛亮祠廟,下令軍中士卒不得在諸葛亮墓附近牧馬砍柴。(說明諸葛亮在中原已經很有名氣了)

《三國志 諸葛亮傳》中的話: 臣陳壽等奏:「臣從前任職著作郎時,侍中兼中書監濟北侯荀勖、中書令關內侯和嶠上疏奏請,讓臣審訂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著述史料。諸葛亮輔佐衰弱之國,利用地勢險阻終不歸服,然而我大晉仍然保存他的文字材料,恥於對其嘉美文、言的記錄有所遺漏,確實顯示了我大晉光明無極的仁德,澤惠天下,自古以來,無與倫比。現對諸葛亮著述文字的重複部分作出刪除,分別門類,共整理出二十四篇。篇名見上。(晉朝大臣和皇帝主動要求收集諸葛亮的文章傳於後世)

《漢晉春秋》記載:及武帝踐祚,樊建為給事中,晉武帝嘗問其諸葛亮之治國。樊建對曰:「聞惡必改,而不矜過,賞罰之信,足感神明。」帝曰:「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說明皇帝本身已經承認諸葛亮治國好,自己要像他學習)

諸葛京按照才幹被任命為官吏後官至郿縣縣令,西晉尚書僕射山濤上書《啟事》曰:「郿縣縣令諸葛京的祖父諸葛亮,遇到漢朝大亂,天下分隔,諸葛亮父子在蜀漢,雖然不明白天命,卻也是凡事盡心。諸葛京治理郿縣多次受到稱讚,臣認為他應該補官為東宮舍人,以彰顯對待官員的道理,又可以響應蜀漢梁州、益州兩地的民聲。」後來諸葛京官至江州刺史。(諸葛亮死去多年的影響力依然在蜀漢存在,而且影響到中原)

西晉張輔作《樂葛優劣論》對樂毅和諸葛亮二人文治武功方面的表面進行比較,最後得出結論,認為諸葛亮有文武之德,奇策泉涌,智謀縱橫,又恩澤佈於百姓,他的歷史地位不僅比樂毅高,更可以與伊尹、姜尚相比。(西晉的諸葛亮腦殘粉)

晉書記載:遺詔:"大司馬溫依周公居攝故事。"又曰:"少子可輔者輔之,如不可,君自取之。"侍中王坦之自持詔入,於帝前毀之。帝曰:"天下,儻來之運,卿何所嫌!"坦之曰:"天下,宣、元之天下,陛下何得專之!"帝乃使坦之改詔曰:"家國事一稟大司馬,如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是日,帝崩。(諸葛亮完全已經不局限在蜀地了,他和中興晉朝的王導齊名)

唐代雖然以曹魏為正統,但仍然把諸葛亮看作是忠臣、賢相,備受尊敬和稱頌,一向主張以史為鑒的唐太宗李世民多次與臣下討論諸葛亮,對他的治政、治軍才能給予很高評價,希望總結諸葛亮留下的經驗,對於當朝治政有所幫助。

從唐代歷史典籍中可以看出,諸葛亮在當時人們心目中是一個才兼將相、文武兼備、執法嚴明、品德高尚的名臣,是帝王心中的理想人臣典範,也是大家效法的對象,有誰做出了特殊表現,常常被比作諸葛亮。在唐代,由於李靖等人的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也被大家公認,陳壽所說「應變將略,非其所長」的觀點已不被公認。

宋代官方沿襲唐代設武廟的做法並擴充了享受祭祀者的陣容,把張遼、鄧艾、關羽、張飛、周瑜、呂蒙、陸遜、陸抗、杜預、羊祜等漢末三國名將擴充進來,但他們的等級為七十二將,而諸葛亮仍然是十哲之一。宋代朝廷還追贈諸葛亮為順興侯,由官方在定軍山武侯墓置守冢三戶,以表彰其功德。

元明清以後,由於話本、小說、戲劇等藝術的興起,諸葛亮的形象逐漸聖賢化、神仙化。

牛逼的人到哪了都會被讚美。


武侯之所以流芳千古,「名垂宇宙」,自然不只有一個原因。

但題主想要對比守仁先生與武侯,那麼我想說,武侯之所以不同於其他歷史人物(也包括守仁先生)的一個重點在於:武侯與先帝、後主共同打造了一個政治童話

答主用「童話」這個詞,看似無稽,但只有這個詞能表述他們的故事有多麼的不現實,以至於仍有今人不相信它。他們的懷疑是有道理的,童話怎會出現在現實中呢?

這個童話說來簡單,僅七個字:權臣忠而君不疑

這件事,放眼中國古代史,無人可比。

泱泱中華,忠臣不能算少,君臣相得的故事也不罕見。但臣子總覽一國大權、有能力篡位自立的情況下,仍保持這樣雙向信任的,實乃異數。

即便是因愛情結合的小夫妻,逐漸失去信任、互相算計、最終離婚的,有幾多?

至於政治家。與武侯同一時代的故事:曹氏篡漢、司馬篡魏,都告訴了世人「權臣」這個flag代表了什麼樣的標準結局。

尤其是武侯的老對頭,晉宣帝司馬懿。他的故事,是入木三分的政治正劇,用最犀利的筆鋒告訴每個人:政治這玩意兒,血淋淋地現實

歷史這東西,是沒法假設的。但不可否認的是,人類文明的傳承,尤其是中華文明這麼注重經驗的文明的傳承,是有羊群效應在的。

諸葛亮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權臣無論怎麼掌權,他都可以是忠誠的。

司馬懿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權臣無論怎麼示忠,他都可以是不忠的。

你很難說,如果沒有諸葛亮,還會不會有顏真卿,會不會有文天祥,會不會有于謙。

你也很難說,如果沒有司馬懿,狄青是不是就不會含冤受辱、抑鬱而終;岳飛是不是就不會收到十二道金牌;中國古代的政治鬥爭是不是就能稍稍多一點溫情。

但歷史會記住:公元三世紀,建安廿五年,中國政治出了一個異常統計值。

這就是千古流芳。


???諸葛亮牛逼四川人有什麼受惠的?

不懂這個邏輯。

沒有三國演義就沒人認識諸葛亮了

???

你當杜甫的蜀相,書憤,諸葛亮的出師表,三國志隆中對我們都是白背的?

你敢信我居然還認識管仲樂毅,我還認識劉伯溫?可我可沒看過他們相關的演義。

諸葛亮忠於獻帝嗎?這個問題沒必要解釋,因為他的主子不是劉協是劉備,他對劉備忠心耿耿有人能反駁嗎?

至於他為什麼出名,一是傑出的才能自不必說,二是多才多藝,他的書法音樂和繪畫在中國文學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文章也寫的很好,諸葛亮集也是很有名的,第三當然是忠義,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如果覺得諸葛亮德不配名只可能是完全不了解他。

因為入西川黑諸葛亮?你一定要覺得諸葛亮是白蓮花?天下有德者居之,因為是同宗所以不攻取才是糊塗,義分大義與小義,小義為一己之名,大義為蒼天社稷,為生民百姓,照題主思路,宋襄公為小義而失大節,反倒是仁義無雙咯?

蜀地人口不及中原四分之一,兵力更是遠不能及,諸葛亮猶可掌握戰爭主動權,讓中原民不聊生,而蜀地人民仍然安居樂業,甚至多次攻城略地,讓同為一世之傑的司馬懿只能龜縮防禦,這是所謂的軍事才能不行?

漢末三國

司馬徽:「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卧龍、鳳雛。」

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孫權:「丞相受遺輔政,國富刑清,雖伊尹格於皇天,周公光於四表,無以遠過。」「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重複結盟,廣誠約誓,使東西士民咸共聞知。」

孟獲:「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賈詡:「諸葛亮善治國。」

劉曄:「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

楊洪:「西土咸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

馬良:「尊兄應期贊世,配業光國,魄兆遠矣。夫變用雅慮,審貴垂明,於以簡才,宜適其時。若乃和光悅遠,邁德天壤,使時閉於聽,世服於道,齊高妙之音,正鄭、衛之聲,並利於事,無相奪倫,此乃管弦之至,牙、曠之調也。」

張裔:「公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司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亮慮多決少。」「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楊戲:「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我世真。受遺阿衡,整武齊文,敷陳德教,理物移風,賢愚競心,僉忘其身。誕靜邦內,四裔以綏,屢臨敵庭,實耀其威,研精大國,恨於未夷。」

習隆、向充:「況亮德范遐邇,勛蓋季世。」

劉禪:「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篤誠,受遺託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神武赫然,威鎮八荒,將建殊功於季漢,參伊、周之巨勛。如何不弔,事臨垂克,遘疾隕喪!朕用傷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謚,所以光昭將來,刊載不朽。今使使持節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侯印綬,謚君為忠武侯。魂而有靈,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張悌:「諸葛、司馬二相,遭值際會,託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漢,或冊名於伊、洛。丕、備既沒,後嗣繼統,各受保阿之任,輔翼幼主,不負然諾之誠,亦一國之宗臣,霸王之賢佐也。」

兩晉南北朝

陳壽:「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 之內,咸畏 而愛之,刑政雖峻 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傅玄:「諸葛亮誠一時之異人也。治國有分,御軍有法,積功興業,事得其機,入無餘力,出有餘糧,知蜀本弱而危。故持重以鎮之。」

袁准:「行法嚴而國人悅服,用民盡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亮死至今數十年,國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諸葛亮有焉。」

司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郭沖:「亮權智英略,有逾管﹑晏,功業未濟,論者惑焉,條亮五事隱沒不聞於世者,寶等亦不能復難。扶風王慨然善沖。」

張輔:「諸葛孔明達治知變,殆王佐之才。」

常璩:「治國以禮民無怨聲,不濫用私刑,沒尚有餘泣。」

王羲之:「荀、葛各一國佐命宗臣,觀其轍跡,實奇士也。然荀獲譏於憂卒,意長恨恨,謂其弘濟之心,宜被大道;諸葛經國達治無間然,處事而無玷累,獲全名於數代。至於建鼎足之勢,未能忘已,所謂命世大才,以天下為心者,容得爾乎?」

崔浩:「夫亮之相劉備,當九州鼎沸之會,英雄奮發之時,君臣相得,魚水為喻,而不能與曹氏爭天下,委棄荊州,退入巴蜀,誘奪劉璋,偽連孫氏,守窮踦?區之地,僣號邊夷之間。此策之下者,可與趙他為偶,而以為管蕭之亞匹,不亦過乎?謂壽貶亮非為失實。且亮既據蜀,恃山嶮之固,不達時宜,弗量勢力。嚴威切法,控勒蜀人;矜才負能,高自矯舉。欲以邊夷之眾抗衡上國。出兵隴右,再攻祁山,一攻陳倉,疏遲失會,摧衄而反;後入秦川,不復攻城,更求野戰。魏人知其意,閉壘堅守,以不戰屈之。知窮勢盡,憤結攻中,發病而死。由是言之,豈合古之善將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者乎?」

隋唐兩宋

王通:「若諸葛亮不死,則禮樂大興。」

王勃:「於是諸葛適在軍中,向令帷幄有謀,軍容宿練,包左車之際,運田單之奇,曹懸兵數千,夜行三百。軸重不相繼,聲援不相聞,可不一戰而禽也?坐以十萬之眾,而無一矢之備,何異驅犬羊之群,餌豺虎之口?故知應變將略,非武侯所長,斯言近矣。」

杜黃裳:「然事有綱領小大,當務知其遠者大者;至如簿書訟獄,百吏能否,本非人主所自任也。昔秦始皇自程決事,見嗤前代;諸葛亮王霸之佐,二十罰以上皆自省之,亦為敵國所誚,知不久堪;魏明帝欲省尚書擬事,陳矯言其不可;隋文帝日旰聽政,令衛士傳餐,文皇帝亦笑其煩察。為人主之體固不可代下司職,但擇人委任,責其成效,賞罰必信,誰不盡心。」

杜牧:「周有齊太公,秦有王翦,兩漢有韓信、趙充國、耿恭、虞詡、段熲,魏有司馬懿,吳有周瑜,蜀有諸葛武侯,晉有羊祜、杜公元凱,梁有韋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韋孝寬,隋有楊素,國朝有李靖、李勣、裴行儉、郭元振。如此人者,當此一時,其所出計畫,皆考古校今,奇秘長遠,策先定於內,功後成於外。」

孫樵:「武侯死殆五百載,迄今梁漢之民,歌道遺烈,廟而祭者如在,其愛於民如此而久也。」

尚馳:「至令官書廟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內,每有風行草動,狀帶威神,若歲大旱,邦人禱之,能為云為雨,是謂存與沒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貴於生。」

呂溫:「大勛未集,天奪其魄。至誠無忘,炳在日月,烈氣不散。長為雷雨。」

聶文豹:「古今論孔明者,莫不以忠義許之。然余兄文龍,嘗考其顛末,以為孔明之才,謂之識時務則可,謂之明大義,則未也。謂之忠於劉備則可,謂忠之於漢室則未也。」

蘇軾:「密如神鬼,疾如風雷。進不可當,退不可追。晝不可攻,夜不可襲。多不可敵,少不可欺。前後應會,左右指揮。移五行之性,變四時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龍也!」

戴少望:「有仁人君子之心者,未必有英雄豪傑之才;有英雄豪傑之才者,未必有忠臣義士之節;三者,世人之所難全也。全之者,其惟諸葛亮乎!」

洪邁:「諸葛孔明千載人,其用兵行師,皆本於仁義節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

章如愚:」至於三國,各自據其土而成鼎峙之勢,亦諸人之力也。故在魏,則荀攸、賈詡之算無遺策,郭嘉、劉曄之才策謀畧,管寧之淵雅高尚,毛玠之典選清正;在吳,則周瑜、魯肅之儔入為腹心,出為股肱,甘寧、凌統之徒奮其威,黃蓋、蔣欽之屬宣其力;在蜀,則諸葛孔明之長於治國,費禕、董允之志慮忠純,向寵之性行均淑,皆一時之人傑也。「

陳亮:「孔明之治蜀,王者之治也。」「孔明,伊周之徒也。」

以上粘貼自百度百科,請說出其中哪些人的話是在三國演義創作之後?

就因為有人吹,就因為被演義神話所以他就有名無實?那姜子牙也是渣渣了,沒有封神演義他就一無是處?李世民也是渣渣了,沒有隋唐演義他就無才無德?王陽明也是渣渣了,你敢信多少人對王陽明的崇拜就因為看了幾本《明朝那些事》,然後就吹他德比孔孟?就因為董卓等輩因為三國演義出名所以諸葛亮就也是靠三國演義出名?就應該被題主認為全靠三國演義出名,不是因為他本來就出名會有人吹他?還有,王陽明還不夠出名?我走到多少地方都有陽明路?高中歷史能不講王陽明?明朝那些事賣的也不少吧?是哪個業餘作家吹王陽明是明朝第一人來著?

諸葛亮,岳飛,海瑞三人黑不得,題主上點心吧,別粗粗讀了幾卷野史,看了幾本歷史小說就大放厥詞。


諸葛亮執掌蜀漢時期,教化百姓,行政高效廉潔,執法公開公正,賞罰必信,百姓雖不富裕,但社會穩定,道不拾遺,風化肅然。諸葛亮以對外賣蜀布來創匯,對內掠奪南中夷帥,而使國家財政充裕。當諸葛亮北伐時,百姓即使明知要承擔沉重徭役,也幾乎沒有怨言。當蜀漢領導層出現矛盾,諸葛亮對失敗方施以政治寬容,僅以流放告終,兒子依舊官至太守。

諸葛亮去世,蜀漢百姓紛紛追思,劉禪更是在諸葛亮死後27年,親手把諸葛亮之子諸葛瞻,送上蜀漢領導人的舞台,蜀漢百姓甚至將朝廷的每一件善政算在諸葛瞻的頭上,皆因諸葛亮的遺澤。當鍾會率軍踏上蜀地,要以祭祀諸葛亮之墓來爭取蜀民之心,而這種從兩晉興起的上至官方,下至民間的懷念追思,更是持續了千年。

可以說諸葛亮生前把蜀漢治理的幾乎如臂使指,而生後又享有無上的榮耀,無論是國家模式,還是個人讚譽,這在中國歷史上都很難看到第二個,羨煞後世同行,諸葛亮達成了他們理想中想實現,卻很難實現的成就。

陳壽在《三國志》里比喻諸葛亮,是用「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來概括,召公親力親為處理群眾上訪,而子產將法律刻在鼎上向群眾公開,而諸葛亮的治理卻兼而有之。

諸葛亮治理國家,能看到儒和法,更能看到什麼叫務實。蜀漢百姓對諸葛亮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孟軻雲「以逸道使民,雖勞不怨」,諸葛亮教化百姓,驅使百姓,卻讓百姓幾無怨言,反而紛紛懷念,這是讓無數君臣想實現而無法實現的奇蹟,在諸葛亮身上實現了。諸葛亮得民心如此,可謂古代人治國家的極限了,三代而後第一人,當如是,這就是諸葛亮流芳百世的原因。

假如孔子對諸葛亮進行評價,「古之遺愛」是少不了的!

最後歡迎大家關注我 @大內義興,以及我的歷史專欄,人欄兩開花:

修正漢末三國和一些歷史的偏差?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可以跟樓主這麼說

三國演義對諸葛亮的影響確實有,但有限。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個詞就是形容他的。也並不只是因為他有這個特點才如此。

題主說的朱熹,王守仁,真的算聖人么?朱熹一向就沒有什麼好名聲。王守仁自己雖然創立心學,但也並不能被稱為聖人。

要說發家史,劉備從一個劉表的客將變成坐擁荊益的皇帝您說這發家史不怎麼樣?諸葛亮的功勞至少佔到了百分之60以上。

作為政治家他無可挑剔,作為軍事家,諸葛亮也與趙雲張飛等人也在益州分定郡縣,還平定了南中的叛亂,讓以孟獲為首的人安分了下來,

北伐沒有實質性的進展么?

其實幾乎每一次北伐都有收益。

一伐,即便失去了街亭,可諸葛亮也拔西縣千餘。而自後幾次出征也都有斬獲。二伐斬王雙 三伐拔武都陰平 四伐斬張頜 甲首三千五伐因為身體抗不住而失敗。

仔細算算,五次北伐大多都是因為諸葛亮糧盡,或天不逢時。

司馬炎那句話出自《漢晉春秋》。歷史上除了岳飛和諸葛亮和于謙沒有什麼黑點,想一想哪有多少算是「完人」的人。

試問有多少人看著那麼誘惑的權位能忍得住自己那顆蠢蠢欲動的心?

況且,他不僅是政治家軍事家還是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也擅長畫畫。

這樣一個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能力又傑出,道德又高尚,經歷還能讓人們為之感動鼓舞的人,怎麼能不流芳千古呢?

最後,希望題主好好看看人們的回答。

最後題主問孔子是聖人有證明么,我第一次被氣笑

題主又加提問了,感情題主問了這麼多人就得出了這麼個結論,不知道是小學語文沒學好還是怎麼回事,從來不看別人的回答,自己瞎杠。

學了點兒高中歷史的必修三,看了半本明朝那些事,知道點兒傳習錄,在評論區貼了本不知道哪裡來的書,就能證明王陽明是聖人了。

問題是,各位答主的回答,您沒看啊。或者說看了也就只採納心裡本來就認同的,那既然如此,您提問又有什麼意義呢?

做人,還是要學會接受不同意見的,也是要會做閱讀理解的,小學就應該會的吧。

以前不重視,現在終於在題主身上明白了學會語文有多重要,恩。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