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是以三種方言的標準音為標準 而是以目前三種方言三方面最滯古的地方方言為標準。


官話的母音 ×

官話的介音 + 客家話的韻腹 √


縫合一下,假設有這樣一種方言,擁有和粵語一樣的韻尾,吳語/老湘語的濁音,官話/客語/閩南的介音,贛語/閩南的知組讀端,客語少數地區的區分日泥疑母,閩南的重唇白讀,官話的區分平翹舌


不是。粵語m尾在客家話,贛語,閩南語里也有。

吳語除了紹興,溫州等少數幾個地區以外也不都是四聲8調,全濁聲母也不止吳語有,老湘語也有,而且聽感上比吳語更濁。

大多官話的母音沒有什麼普遍性。而且一般描寫官話也不用母音輔音,而是聲母韻母。官話的韻母,以使用人口最多的西南官話來看,ing/eng都陣亡了。普通話,四呼齊全,但其實中古可能還沒有四呼,只有兩呼。


中古漢語構建過程中所用到的材料有

1韻書韻圖等

2方言,域外方音

3對音,音譯材料

4文獻筆記中的關於語言的描述

等等

其中,現代各地方言的對具體音值、聲音韻結構起了很大參考作用。

所以我的想法是,通過這些個材料所擬構的中古漢語,本身就是一個比較科學的「縫合怪」。

所以單用這三個方言,應當是不夠的。


還有就是,我們擬構的中古漢語,本身也只是說接近中古漢語,具體古人的音值是怎樣的,誰都說不準。

舉個例子,吳語裡面,塞擦音三分,其中的濁不送氣音在一部分吳語裡面表現為清音濁流現象,那麼中古的濁音表現是和這部分吳語一樣的呢,還是是真的塞濁音呢?這個也是不可知的。


最後就是,手頭上沒資料靠記憶回答的,有錯請輕噴。


中古漢語的全濁聲母例如「並母、定母」,本人幾乎完全聽不見其存在於吳語蘇州話里。而兩廣交界的粵語片區尚普遍存在全濁音,但全濁和全清混淆。作為「域外方音」,全濁聲母可能在越南語里保存得較好。粵語較突出的問題是「洪細音」的「細音」介母(i衣、ü魚)丟失。官話的問題是入聲丟失,g、k、h顎化為j、q、x(尖團合流),以及閉口韻尾(m)丟失。個人認為,在粵語廣州話的基礎上恢復細音介母,區分開「全濁、全清」聲母,區分開「精、照」組聲母,區分開「日、以」聲母,這樣就無限接近中古漢語語音了。


會變成莫名其妙的東西,甚至讓我覺得覺得老國音太正常了。


你先錄一段音頻文件,給大家聽一下。


是不是最我就不知道了。不過,想聽聽


謝邀。並不是。

我們拋開命題的合理性有幾成。

要知道語言最重要的是:辭彙,以及語法。

例如中原漢人幾千年來從來不把青蛙叫「田雞、gei」之類的。再比如漢朝《方言》記錄,北方人說「知、不知」,楚國人說「曉、不曉」。

其次才是語音。就算是但看語音,漢語最重要的是:聲調的調值。

就算是你自家天天說的方言,你把聲調倒個兒再說出來,保准你們村沒有一個能聽懂你。但如果是同一個聲調,你把「吃飯」說成「瓷飯」,你們村照樣有一半人能聽懂你。

所以,不要捨本逐末。更不要抱著最細枝末節洋洋自得。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