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不理解為啥我說 渦輪增壓在頻繁加減速、變工況行駛中油耗不好看,我再解釋一下,核心在於「加速」工況。

假設我正開著車以80km/h的速度勻速在高架橋上行駛,突然有大量車從輔道併線進來,此時我要剎車,用剎車控制車速,車速可能會降到60甚至40;待過了這一段路況,前方路況又暢通了,我直接油門到底加速。等車速從40/60又恢復80後,我鬆開油門,繼續維持5%~10%小油門勻速行駛。

下圖表示了這種工況:剎車後,變速箱離合器分開,發動機降到怠速,此時靠剎車力度來控制車速。當然了,正常情況下,剎車到某一個低速後,還會維持這個低速車速一小段時間。然後路況好了,我們開始加速恢復原車速,恢復到原車速後再松油門。

就看駕駛員怎麼理解「加速」了。如果你想油耗低,你就不能像我這麼直接地板油加速,你踩個20%或者30%,慢慢把車速悠上去,路上90%的司機都是這一種,閑庭信步、不緊不慢。

但是咱窮逼要趕時間,所以我選擇把車子儘快轟回原車速行駛。

所以核心看你怎麼「加速」,你只要能盡量避免急加速工況,就讓發動機在低負載區間工作,那確實油耗低,不服不行。

至於為什麼圖中L15B7的最大功率低,因為這個圖只畫到了5000rpm。

=============下方為原文===============

假設同一輛車,分別安裝了本田L15B7 1.5T渦輪增壓發動機、豐田A25A 2.5L自然吸氣發動機。其他條件都一樣,那我們就比比發動機熱效率吧。

假設車輛重1.5噸,我們先看看40km/h、80km/h、120km/h勻速行駛時,哪個發動機更省油。

經過計算,在無風、平路的條件下,

40km/勻速行駛,發動機1500rpm,輸出12N.m扭矩;

80km/h勻速行駛,發動機1500rpm,輸出45N.m扭矩;

120km/h勻速行駛,發動機2000rpm,輸出86N.m扭矩。

我們把三個工況點代入發動機萬有特性圖看一看。

下圖是本田L15B7 1.5T發動機熱效率圖。

40km/h,12N.m@1500rpm時,熱效率在20%

80km/h,45N.m@1500rpm時,熱效率在32%

120km/h,86N.m@2000rpm時,熱效率在35%。

下面看A25A 2.5L自吸發動機

40km/h,12N.m@1500rpm,熱效率16%;

80km/h,45N.m@1500rpm,熱效率29%;

120km/h,86N.m@2000rpm,熱效率36%。

可以看到,在低扭矩、低負載工況時,大排量自吸的熱效率是比不上小排量渦輪增壓的。這個很好理解,發動機的高熱效率區間通常在中等負載時。低速、低扭矩時更接近小排量發動機的中等負載區間。

但是,我們再看看渦輪增壓發動機引以為傲的外特性曲線,A25A發動機一腳油門踩到底,發動機效率依然有30%~32%。而L15B7發動機熱效率在24%~25%。

意思就是大家一起飆車,渦輪增壓更加廢油。

所以,廠家宣傳時,會給你看發動機的最大功率和NEDC工況(基本都是低負載)測試油耗。但沒人給你講,這輛車如果切到Sport模式,很「運動」地去駕駛,油耗會達到多少。

渦輪增壓在路況非常好,總是能勻速、低負載行駛時,油耗有優勢。

在市區、國道甚至擁堵的高架橋、高速公路上,需要頻繁加減速、變工況行駛時,自吸油耗有優勢。

如果一起去跑賽道,渦輪增壓油量報警了,自吸還能剩好幾格。


渦輪增壓發動機的省油訣竅到底是啥?繼寶馬7系推出2.0T的車型之後賓士S級也要推出2.0T的S級,這是為什麼?

渦輪和自吸到底哪個好?

從全球節能減排的策略上來看,一定是希望各家推出排量更低的車型,來幫助人們有一個更好的自然環境。所以說豪華品牌在未來,都會生產更低排量的車型

現在連賓士CLS這種運動的產品,也用的是2.0T發動機,以前用的都是六缸機。

我覺得在豪華行政車來講,像S級、七系這種車,很多車型不是為了急加速運動,很多甚至都是司機在開。所以這種低配車型或低排量車型,其實我覺得在實用性上會很好。

你看寶馬730Li剛上市的時候,也是被人各種吐槽:「這個豪華車用了四缸機!」但實際上四缸機大多數人坐在後排的時候,你根本感受不到,因為你自己不開,在前排開的時候動力也不差。

但說實在的,像我們這些做汽車媒體的,或者說經常開好車,要經常開各種各樣車的人,可能會感受到一個四缸渦輪增壓機和六缸機的區別。

但是我想超過90%的真實買家,他們真的感受不到區別,所以我覺得像這種行政車出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倒是一個好事。

大排量發動機的好處在於,非常的細膩和線性。這個細膩指的是在發動機運轉的時候,或者怠速的時候它會非常的穩。

給油門的時候,嗡嗡的這種聲音,感覺特別迷人的細膩。

即使你買一台像豐田銳志的2.5L V6發動機,也不是什麼特別貴的車,但它是V6,也非常的細膩跟順滑。

所以6缸、8缸、12缸這種大排量的多缸發動機,給你帶來的就是這種細膩的感覺。

另外一點就是在持續的加速上比較平順。我前一陣開過2.9T的那款Panamera,它的發動機其實就不如之前那台3.0T來的平順。

但是保時捷718 Cayman的2.5T發動機,倒沒有這種感覺,非常順暢,因為它是用幾何渦輪系統。幾何可變的這種渦輪系統,就給人特別平順的感覺。

但是Panamera的不行,給你的感覺就是這個車太暴躁了。

比如說在賽車過程中,遇到一個需要切進去的角度的時候,就需要非常快速的把發動機的扭力輸出出來。

但是當我們在彎道里的時候,就需要持續的穩定性,讓輪胎介於打滑跟不打滑之間。這個時候渦輪車就很難控制,小了動力出不來,大了就打破了輪胎跟地面的平衡,就滑了。

這種情況下渦輪增壓發動機就很不舒服,而大排量的自然吸氣發動機就不會出現問題。

但是渦輪增壓機也有很多的好處,比如說它的扭矩平台很好,在你持續給油的時候,一下就到峰頂了。

相對於自然吸氣發動機,在2000多轉、3000轉的時候其實沒什麼勁,因為它的最大的功率和扭矩都是在5000、6000轉的時候。

但渦輪機一般來講只要1000多轉、2000轉,就已經到一個很好的平台了,所以渦輪機更節能、省油,而且更小的排量能產生更大扭矩。

渦輪增壓發動機的誤區

實際上站在小排量發動機的角度來講,它提升更大的馬力,但是很多人會有一些誤解,認為渦輪機在使用過程中,比自然吸氣發動機還費油。

這個觀點是有問題的,渦輪增壓發動機的車開好了,一定是比自然吸氣發動機的車省油。

為什麼它省油?其實它省的不是跑起來的油。省的是在怠速狀態下和環境狀態下的油耗。因為它排量小,在不需要提供大馬力的時候,渦輪不增壓,就是一個更省油的小排量發動機。

但為什麼很多人會說,用小排量渦輪機有時候會比大排量還費油?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我自己的GL8是2.0T的,這台車起先我司機開,百公里的油耗能到13升。

後來經過我告訴他這個方式之後,他再開這台車油耗才百公里7升油,差距是很大的。

但如果是我以前那台Q70,節油不節油可能就是12升油跟13升油之間的變化。它是自然吸氣發動機,GAP值會比較小,但是渦輪機很大。

省油小技巧

渦輪發動機的車在駕駛的時候,對油門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這個渦輪發動機在渦輪轉動的時候,需要一次從0到1的一個慣性,這個時候是最費油的。

但它一旦跑起來之後就不費油了,所以渦輪車只要你一腳、一腳給油門,這就是很費油的。你要悠著勁給, 油門輕輕的帶起來,然後讓它順暢的把渦輪帶起來之後,渦輪機是很省油的,每次踩油門都持續讓渦輪轉動,就怕一下轉一下停、一下轉一下停。這個時候渦輪本身的啟動就會很費油,所以說很多人說渦輪機費油,其實是冤枉這個車了。

渦輪車如果開好了,一定會很省油的。

如果是一台GL8,本身就不是一台需要運動駕駛的車型,那當然渦輪增壓好了。

因為它平時省油,一加速的時候又能給很大的扭矩,所以我當然選擇渦輪增壓發動機。

但如果說你要讓我開一個好玩的車型,我會選自然吸氣發動機,我到現在還想買寶馬的130自然吸氣發動機,因為它很好玩。

所以你要想清楚買車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你是為了實用的話,我覺得現在渦輪機是首選的,又能提供動力又能節油,所以說小排量渦輪是適合大多數家用來使用。包括現在混合動力也是非常好的。

大排量渦輪和大排量自然吸氣發動機肯定就是給玩家來用的。

這個很簡單,通過「人民幣投票」就知道了,好玩的車型都很貴。

所以買車更重要的還是要清楚你對車到底想要什麼。你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之後,就知道該選擇渦輪還是大排量了。


以我多年開車的經驗來說,新的發動機比較省油


很多答案已經說了發動機熱效率,工況條件等的影響。

補充一條,用戶的駕駛習慣和使用用途對一輛已知的汽車的油耗也具有決定性影響。

日常城市小車代步,佛系開法,小排量小功率的自吸和渦輪都很省油。非要分高低,那就是同功率自吸費油,同排量渦輪費油。

激烈駕駛,滿載拉貨,這個拼的是發動機高效率區間覆蓋範圍,一般情況自吸更好一些。

根據自己的使用用途和開車風格選取一輛適合的車子才是王道。

德國人做過一期對比,普銳斯在賽道上的油耗遠超m3 e92那台v8 4.0


同等技術水平、同樣峰值功率的發動機,一般渦輪增壓在低工況下更省油,自吸發動機在高工況下更省油。自吸的最大效率高於渦輪增壓,但渦輪增壓在更多的轉速-扭矩位置的效率高於自吸。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