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三國謀士能影響時局、戰事、甚至是天下,一謀頂三將,那後期朝代謀士為何發揮不出這種能力?


李靖:恕我直言,整個大唐沒有一個人有資格來教我李某人怎麼去打仗,謀士,我年輕的時候干過,沒啥意思。

徐世積:我從十三歲開始打仗,一直到七十三歲,這個東西不難,不用謀士。

岳飛:打仗這個東西實在太簡單了,用不著什麼謀士之類的。

徐達:我打遍天下無敵手,為什麼要配一個謀士給我呢,最看不起我徐某人還是什麼。


有時候人們覺得一個謀士可以影響時局、戰事、甚至是天下,一謀頂三將。

其實只是在關鍵時間點上,謀士的選擇順應了大趨勢。或者說,在那個趨勢下,總會有人提出類似的建議,只不過有些人的方案更好

另一種情況是:謀士本身代表的力量很強大,其決策本身獲得的執行力度強,對趨勢影響大。

脫離開客觀背景,謀士和謀略都無從談起

歷史上各方勢力的博弈其實並不是由眾多的陰謀和計策構成,其實大部分時候是陽謀

各方情況都在那裡擺著,你能客觀判斷,做出合理化的方案就可以在競爭中增加成功的幾率。只不過身處其中的人很難做到絕對的客觀和理智。

我舉些例子:

三國第一逆天之謀:賈詡勸李傕。

董卓西遷長安時,中郎將級(可掌兵)將領有7個,分別是:董旻、牛輔、徐榮、胡軫、段煨、董越、楊定。

董卓被刺殺後,徐榮、胡軫、段煨投降;皇甫嵩在郿塢屠了董卓全家,包括董旻;楊定當時的態度沒有記載,估計是中立或者暫時投降後來反正(因為後來沒有被清算,也沒有獎勵);

此時涼州軍心大亂,人人自危,無法分辨隊友的態度,人與人之間連最基本的信任都沒有了

董卓軍中的高級將領只剩下牛輔和董越,董越去找牛輔商議對策,牛輔不知董越此行的居心,就把董越殺了。然後牛輔又擔心無法控制軍隊就私下逃跑,結果果然在逃亡過程中被部下所殺。

至此,涼州軍高級將領全部死亡或者投降,每天都有士兵逃亡。王允、呂布的形勢一片大好!

牛輔手下幾個中級將領也要逃歸鄉里,這個時候賈詡提出了一個逆轉乾坤的建議:勸李傕打著為董卓復仇的旗號,收攏殘兵打回長安!

結果:擊敗了勇猛的呂布及其并州軍;擊殺曾大敗過曹操、孫堅的一流將領徐榮;胡軫、段煨(可能還有楊定)反正。一舉奪回了朝廷的控制權。

賈詡的這個謀略,按照題主的問題來說,可以說影響絕對夠大。但這並不是什麼小聰明,而是對時局客觀判斷的結果:

1.按照董卓生前的布局,董卓、董旻屯郿塢,防守長安之西;牛輔、董越、段煨屯崤涵通道,防守長安之東。這樣其實就把長安圍住了,如果有人在長安造反,那麼東西兩軍就可以合圍長安。(胡軫、徐榮、楊定很可能屯長安附近)

2.崤函通道的軍隊是涼州軍的精銳,是與羌人作戰的百戰之師,實力沒有受到大的損失,目前只是人心不穩。不缺戰鬥力,缺凝聚力和信任。涼州軍此時急缺一個堅定的領導核心。

3.短期內,王允和呂布無法統一長安的人心。長安城內和近郊投降的人有一些僅僅是迫於壓力,一旦形式逆轉就有可能反正。

4.王允呂布困守長安孤城無法補給兵糧,且長安城人口多,糧食消耗大,必須速戰。

5.城內只有并州軍是呂布嫡系,原朝廷禁軍也在城中,與并州軍的合作不可能做到絕對信任。關鍵時刻可能反正。

6.長安城內有一些官吏是董卓任命的,這些人會擔心遭到王允、呂布秋後算賬,從而可能在關鍵時刻倒向涼州軍。

7.皇甫嵩雖然屠了董卓全家,但是長安西側的郿塢軍隊不可能被殺光,很可能此時逃散在各地。一旦有人組織,這將是一隻不可低估的力量。後來樊稠、李蒙、王方就是在反攻的時候加入李傕軍。

綜上,客觀分析下來,涼州軍此時客觀條件並不是特別差。只缺一個關鍵的領導核心穩住大家,給大家指導方向。

但在那種人心惶惶又時間緊迫的情況下,能理智作出分析,並付諸實施的人,絕對算很厲害的人物了。

技術含量低、名氣大的謀略:隆中對

有些人覺得劉備蹲在荊州北部,給劉表看了好幾年大門,不知道下一步計劃是什麼。這簡直是在嘲笑郭德綱不會說相聲、嘲笑劉國梁不會打乒乓球。

劉備要是這點問題都想不到,早就在戰亂中掛掉了。論智力、經驗、勇氣、執行力、首領氣質,劉備絕對是一流的。否則曹操也不會說天下就咱倆最牛逼。

北邊曹操打不過,東邊孫權也打不過。就只剩下南邊劉表和西邊劉璋。這兩個劉姓勢力是空降兵,是朝廷任命的官員,不是靠軍隊打出來,對當地的統治力度最弱。也最好下手。

劉備要是連這點野心和戰略眼光都沒有,早點死心塌地從了曹操豈不是更好?

那麼既然是常識性的東西,為什麼劉備能把諸葛亮看得這麼重要呢?

是因為諸葛亮其實是荊州不得志士人的領頭羊。東漢時期,士人喜歡互相吹捧:比如什麼你的能力可比管仲、樂毅;什麼你是做三公的材料;什麼你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什麼天下將亂,維護世界和平的重任就靠你了;什麼我的家人以後就得靠你罩著了。

因為都是豪門之後,家裡資本都厚,將來混得不會很差。大家互相吹對方牛逼,大概率會說准。同時吹捧也是一個拉關係的方法。

荊州人都誇諸葛亮,其實無形中諸葛亮就代表了荊州很多士人的利益。劉備高興在於,以前不知道這些人的態度,也不好問。通過和諸葛亮聊天,知道了這些人暗中支持劉備取代劉表

所以,隆中對也不是什麼影響時局的大戰略。真正影響時局的事情是荊州士人向劉備靠攏。

客觀背景是:

荊州遭受的戰亂較小,外來人口多。核心權力圈被蒯、蔡兩家把持。其他士人被邊緣化,希望進步又不得志的士人多。如果諸葛亮不與劉備串通,那麼在這些追求進步的士人中也會有其他人向劉備靠攏。

只是諸葛亮一來可以代表很多人組團向劉備靠攏,二來表示支持劉備打破原有的荊州權力系統,算是給劉備一個大大的驚喜。

看似小聰明,其實看破大局:抹書間馬韓

我第一次看三國的時候,看到賈詡建議曹操離間馬超和韓遂,用了一幅塗塗改改的信就讓西北軍分裂了。當時覺得這個謀略簡直太牛逼了,竟然能想到這麼巧妙的方法。

後來隨著閱歷的增長,我發現這種計策的實施其實是順其自然。

關中聯軍既然是一隻聯軍,那麼就有天然的分裂動因。除了馬超、韓遂是兩個較大的兵團以外,梁興、候選、成宜、馬玩、楊秋、張橫、李堪、程銀都是有自己嫡系部隊的軍頭。

這樣的一群人組團能夠統一思想聽指揮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事,況且韓遂之前還殺過馬超家屬。這種隊伍也就在順風局能暫時合作,一旦出現挫折難免互相不信任。

賈詡的計策不是給他們之間製造猜疑,而是喚醒了西北聯軍心中本來就有的猜疑。可以說計策用得非常符合當時的客觀環境。


因為你只看過三國吧……

三國之前,陳平、蕭何、張良,有多強?劉邦用地盤換張良……

春秋戰國縱橫家張儀蘇秦,玩轉天下,縱橫捭闔,一鼓作氣創始人曹劌等等。

後世,唐朝有房謀杜斷,送朝有王安石變法改變時局,明朝有劉伯溫活神仙。

只不過,隨著時代發展,謀士這個詞逐漸變了,近代打仗打得是思想、工業、科技能力,謀士所佔比重變小了,更多成為了一個參謀的存在。

現代智囊團,應該也是某種意義上的謀士。


小說誇大了所謂謀士在戰術和小聰敏上的特點就是卻又掩蓋了治國方略,軍事建制上的深淵影響,對於所謂時局、戰事甚至天下的影響不在於一朝一夕,不在於一兩個思想上的火花,需要更整體性的去看。

話說,政府公務員隊伍里也不存在「謀士」這樣的編製啊


我認為,這是一種偷換概念導致的「錯覺」。

三國謀士之所以特殊,是謀士所指範圍被擴大了。

換句話說,我們覺得那時候的軍師、謀士很厲害,神通廣大,是把廣義的文臣(能臣)概念狹義化了。

謀士,和武士、文士、俠士、隱士這些一樣,指的是有一定能力的士人。顧名思義就是善於出謀劃策的士人。在春秋時期,等級劃分嚴明,士人是有別於貴族血統的諸侯、大夫的,可以說是有能力無權力的人。這些人里,善於出謀劃策的,就被稱為謀士。

到了漢朝,士族已經占政治主導地位,官員大都是士人。由於三國歷史的特殊性,受文學作品和歷史作品的影響,我們把當時所有文臣、政治家,都稱作「謀士」或「軍師」了。而這些叱吒風雲的人,並不簡單的只是謀士。

題主所說「影響時局」的「謀士」,我第一個想到的應該就是指荀彧。荀彧可不是個軍師,謀士,他出身豪門,在朝廷任尚書令,在曹操的幕府里是「總管」,相當於丞相的丞相。他出色的政治能力、戰略眼光和政治關係、人際關係為曹操勢力的崛起壯大發揮了巨大的甚至可以說決定性的作用。他的作用不像文學作品那樣,給曹操出主意,而是行總理的職責,總攬全國政事。

「影響戰事」的謀士,我想到的是郭嘉、荀攸。他們算是真正意義的謀士。郭嘉的官職「軍師祭酒」,荀攸更是直接被成為「謀主」。他們這樣的智囊團,在打仗時是分析情報、制定戰略的,相當於現在參謀部工的作。要知道打仗的方針都是從總參制定好,將領負責執行。所以一個精通軍事,政治,對戰局敏銳的戰略家、戰術家,對戰爭勝負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甚至超過領軍將領。

「影響天下」的「謀士」,我想到的是陳群。他的事迹貫穿了整個三國時代,最後弄出九品中正制,讓魏取代了漢。陳群雖然經常進諫,但也不能說是謀士。他出身名門,官至吏部尚書,相當於人事部部長。他政治能力卓越、社會關係極深,家裡還特別有錢。

最後,軍師的代表,諸葛亮。其實更不能說是謀士了。諸葛亮是卓越的政治家,應該是曹操、劉備、孫權這一等級的人。後世作品之所以把諸葛亮描繪成軍師,是受劉備發明的官職「軍師中郎將」(「軍師將軍」)影響。其實 這個官職,就是把軍政的決策權都給諸葛亮了,讓他「行丞相事」,因為當時劉備只是州牧、左將軍,還不能設立丞相。叫司令吧,還得受參謀影響,叫參謀;又沒有其他「司令」了,乾脆,叫「參謀長司令」(軍師中郎將)吧。

所以,我們看到左右漢末局勢的,其實不單是謀士。而是,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理論家、財閥等等頂尖人才的總和。只因他們在史書記載中有一個共同點:都曾經向自己的主公諫言,貢獻計策謀略、治國方針。我們潛意識裡把他們都當成謀士了。

之後的朝代,也是代代有「謀士」, 比如魏徵、趙普、劉基、姚廣孝。但由於不是春秋、三國這樣百家爭鳴的大環境,我們也就不把這些人當成「謀士」了,而是「能臣」。

也就是說,左右時局、戰局、甚至天下的,不是謀士,而是能臣。

三國謀士之所以特殊,是謀士所指範圍被擴大了。


這個問題的話,答主你想一下

荀彧和郭嘉在你心裡一樣嗎

是不是感覺,咦,好像郭嘉能策算人心,決勝千里。

而荀彧是縱攬全局。

然後一想,感覺好像後世沒幾個人有郭奉孝那麼厲害了,各種奇策,是吧。

但其實不是,一是因為三國的各種事真的是深入人心。二就是後世的事普及度沒那麼高。

比如,安史之亂的張巡

算不算超級牛人了

放到三國來,那也是統領數州總督軍政,可開府授節的人物了吧

再比如

偉人的大局觀和總體謀劃

委員長的大局觀和總體謀劃

後世的只會更厲害

補一句,張巡是考上進士的,可不是什麼赳赳武夫哦


有個叫王玄策的,可以了解一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