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用國內的劃分,藏緬彝、苗瑤、壯侗泰、白水納西等等全包括進去。印東北的如果研究過少暫不考慮。

既然非漢藏語系的越南語因為其大量的漢語詞進入,漢字與喃字同時書寫,

那麼將語系內的同源詞和借用自漢語的漢語詞寫出,

但是已經演化為面目全非的同源詞,這種時候,每種語言採用一個標準語顯然不合適,各地無法互通,可以像漢語一樣多個方言共存。和漢語同源或疑似同源的用漢字來表示同源關係再合適不過。但是這需要音韻學對應的研究,其難度和廣度可以想像。

語序不是大問題,SOV與SVO口語里通過停頓可以區分,書面書寫只需要在主語後加逗號,或者將語法助詞漢字化。

從印度來的很多借詞能借用多少漢譯佛經里的辭彙?這部分不太懂,不敢妄言。

非同源詞的部分這個就不知道了,使用漢字意譯或者像喃字那樣自創字形?我覺得分兩撥,能和漢語下任何一種方言接近的非同源詞就用漢字,十萬漢字加字喃里實在湊不上的要麼音譯,要麼只能學喃字自創。

不少語言並非分析語,一些詞性、格的差別可能在漢字體系下隱去,語義詞幹對應漢字,一些簡單的前綴後綴可以用簡單漢字當作表音的標記。

雖然整體來看難度很大,但我不知道是不是難到不可能的地步。


確實難度很大,但似乎沒有「不可能」~

日語用鮮活的例子表明了:

  • 用漢字書寫的,不一定是「單音節語素」
  • 用漢字書寫的,不一定是「與漢語同源」
  • 用漢字書寫的,不一定是「SVO孤立語」
  • 用漢字書寫的,不一定是「借用漢字音」

如果這些限定都打開,理論上幾乎各種語言都能用漢字書寫,和是否屬於漢藏語並沒有多大關係了

忽然想起幾年前小編鼓搗過的漢泰混合語廢稿……(離譜得自己都不忍完整截圖)

後來好像有哪位師兄告訴我,??????不該寫作「母水」,應該寫作「母湯」…… 直接「音讀」&>_&<

這種不論借詞還是固有詞全用現代漢字轉寫的惡搞模式,似乎確實比漢喃並用的越南語好懂多了

雖然侗台語、越南語都不屬於標題中所述的漢藏語,但從題主的詳細描述中,似乎也將其考慮在內,所以把舊圖貼出來,以供……參考

至於真正的漢藏語,試著轉寫最下面這行吧

相關閱讀:

是語言基於文字還是文字基於語言?

漢字/漢語對周邊語言產生過哪些層面的影響

各種語言/方言如何理解和表達「吃飯」

來自多鄰國duolingo的分享~


白語欣賞

《詞記山蕐·詠蒼洱境》碑文二聮下段和三聮上段:

五華佀儞歷刂霄充,

u?? xu?ɑ??? le?? ne?? ???? k????? t?s??????三塔佀儞穿天腹,

sɑ?? t?ɑ??? le?? ne?? t???????? xe?? f?????

鳳翼山髙鳳皇屖,???? ji?? se?? kɑ?? ???? ?o?? t?s?e??龍闗龍王宿。n????? ku????? n????? ?o?? s?????夏雲佉玉局山腰,?o?? ?????? k?o?? ju?? t??u?? se?? ju??萅桺垂錦江道途,t?s????? ???? ti?o??? t????? t??ɑ?? to??? t?u??四季色蕐阿園園,

???? t??i?? se?? xu?o?? ɑ?? su?ɑ?? su?ɑ??

風雨阿觸觸。pi?? ???? ɑ?? t?s??? t?s???

註:《詞記山蕐·詠蒼洱境》碑晛存於大理,且注音亦是大理白語。如有逪誤,請不吝賜敎!


也就是語素以單音節為主的才好用吧,你看越南語不是漢藏也可以用字喃寫,但是碰到嘉戎這樣的復綜語呢,你可以說按語素界限拆,但也會碰到多音節/不成音節(只有輔音)語素的問題。這是違背漢字對應單音節思路的。按音節拆散的話首先數量會極其多,考慮一下西夏文字或者楔形文字的數量你可以試試……而且這倆對應的語言音節結構還比較簡單(當然西夏雖然都開音節但是對立特徵多,有效音節數應該很高,以及越南語這個值也很高不過字型檔大應該也有異體字太多了的鍋),楔形文字還有各種無法精確表音的問題,如果考慮像嘉戎極其豐富的輔音庫和複輔音叢可能性,或許數量級還要更大。再一個是失去字-義對應,比如單個母音/輔音的語素在不同語音環境下結合出的音節完全沒有一個明確的語義對應可談。

而且再考慮聲調單位的話就會發現有一個問題是按語素給字都覆蓋不到的,比如非洲式聲調(同一個動詞不同屈折會導致調型模式/重音位置不同)的語言,那麼聲調變動的單位既不是語素也不是音節,是整個動詞鏈,存在兩個segmentally一樣但重音/高調位置不一樣辨義的形式,裡面是&>1個語素。那其實應該整個動詞鏈所有不同屈折形式各配一個字,這個思路的字元數量級還更大得多。

【插入:有的非常普遍的範疇比如否定的綴或許可以對上字,很多漢語沒有的範疇比如direct-inverse這種就沒辦法,而且對得上字的話請進一步考慮比如只有一個元/輔音怎麼劃字-音節關係;重音/調在不在這個綴上要不要設兩個字,怎麼設,這一類的問題

適配什麼文字其實也是個類型學大體參數的問題,已有兩個回答的白語苗語都很接近,但如果大家去了解一下嘉戎或者kiranti一類的語言就會知道alphabet或者類abugida(我不確定婆羅米繫到底算什麼)才適合它們。硬上漢字肯定要麼採用非常模糊的音義原則(比如只要詞根相同,所有變形都用同一個字,或者不那麼極端的例子,重複構詞的時候就把詞根字寫兩次,語音形式上的小變化不表,之類的,後者這種在蘇美爾語里是常有的…),要麼放棄這套系統的各種特徵,同時不管選哪種都要造出來海量的新字元。喃字和僮字這種我相信很多人已經頭暈了,這還是和漢語類型學相似只是不同源的語言,同源的藏緬語類型學差異會導致更暈or模糊對應的系統,而且同源詞還不會那麼多。


非常印象式的回答,思路比較混亂(因為這個想法會碰到的問題太多了!不知道會不會有時間理一理重寫一下…),有更了解的知友請不吝賜教!個人主要是上課和平時交流聽到談及,還有讀書看打標記語料對上面提到的語言有一點點認識,具體對比例子(比如動詞鏈靠重音/聲調辨義)這裡無法舉出


長期更新,如圖

苗語


幾乎所有語言都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