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用了上千年的文言文,也用文言文寫出了中國最好的文章,白話文存在百年,近百年來確實顯現了一定的優勢,但是那個更好呢?


白話文的出現是一種歷史的趨勢

在新文化運動時期,文字的變革是順應時代要求低

我覺得白話文和文言文不能單純的說哪一個更好,可以說是各有千秋吧白話文,簡單通俗易懂,在日常生活中實用性強文言文,有點晦澀難懂,在現代生活中並不實用,但是意境深遠


在古代,幾千年的閉塞環境之下,普通民眾說的就是白話文,而極少數識字人寫作習慣簡練有美感,而且很多都是在古籍中引經據典。

一來,一般民眾字都看不懂,沒有寫白話文的必要。

二來,識字人從小讀書讀得就是那些古籍,看也看得懂。

識字人專屬的文言文和普通民眾一直以來就是分割開來的狀態,沒有白話文產生的條件。

而到了封建末期,中外文化碰撞,一來大量外國著作需要翻譯,文言文已經力不從心(即便是飽學之士嚴復翻譯的《天演論》也都是文白夾雜了),二來傳統體系被打破,學生不一定學的都是四書五經,也不只有科舉做官進入文言圈子這一條路可以走了。

優勝劣汰(單純指實用性),新文化運動自然產生了,白話文代替文言文是大勢所趨了。

所以說,好與不好要看運用和環境。

文言文可以寫出優美駢文和華麗詩章,但是你用它寫《資本論》,寫《國富論》,還有人嘗試過用離騷體翻譯《神曲》,這就體現了他的侷限性。

而白話文好用方便的同時,中國古代能夠產生的獨特文化(詩詞賦)不可避免會削減光芒。

沒有好壞之分,存在就有它能存在的道理


不應該說是更好,應該說是最合適

比如說:

秀技,《施氏食獅史》(1930)你看如何?

講一個通俗易懂的故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1926)你看如何?


把文言文翻譯成恰當的白話文最好


不能單純說

白話文比較低門檻,適合大半部分的人

文言文門檻比較高

但是比較簡潔,邏輯性高


白話文,畢竟熟悉了


如果站在現實,我會說白話文好,白話文貼近生活,通俗易懂,在現實的實用性會很強。


如果站在文學,我會說文言文好,文言文句意優美,意境深遠,對仗工整,情感豐富。


白話文正式登陸大雅之堂 其實是文化下移的結果,所以說好不好其實並不能簡單的去判斷。毫無疑問的說,文化下移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這是白話文的功勞之一。所以判斷這個問題必然要追源然後才能去評論。個人淺見!


白話文便於平時溝通,文言文於書面用語及書信往來,則有言簡意賅之效。個人以為,文言文基礎深厚,行文、用語之際,有時較白話文簡潔有力,可避免贅言冗詞。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