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把意呆利和霓虹開除軸心籍了嗎?

這也是軸心國生產的坦克,還沒後面那個光頭高呢,火力也孱弱的只有兩挺8mm機槍。

這也是軸心國造的。

還是你覺得軸心國造出來的都是這樣?

60多馬上70噸的重量,幾百輛的產量,連許多橋都過不去,發動機還時不時過熱,雖說炮狠甲厚,但畢竟雙拳難敵四手不是?IS-2那種40多噸的重坦(和豹式中型坦克差不多)不香麼?

要不再拖兩年,百夫長,IS-3,哪個不比虎王性價比高,再拖T-54都服役了好吧。

再說了,管你什麼虎王,費迪南,正面150還是200

2000磅下人人平等


關於t34坦克的車重和量產、服役時間見評論區


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甚至可以說一直到現在,其坦克整體設計水準都是世界第一的

德國佬在法國戰役的時候管30t的char B1bis叫重型坦克,德國當時自己製造的重型坦克試驗車也是類似的重量

同期蘇聯管30t的T—34叫中型坦克

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主力坦克都是三號坦克四號坦克;三號坦克就不說了,輕型又不輕,中型又太小;四號坦克,炮塔和車組設計還比較合理,但是裝甲和火炮過於費拉不堪,不僅無法換裝88炮,連豹式坦克的長75都塞不下必須要改為四禿子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軸心國坦克並不比同盟國坦克厲害,比質,美國人掏出潘興,英國人掏出彗星,蘇聯人掏出IS-2德國最好的虎王也沒法說比它們好。更不用說,蘇聯造了兩萬多的T-34-85已經夠用,甚至有伏擊擊毀三輛虎王的戰例,這屬於坦克用法的好不好。看上去虎王容錯率高,顯得強一些,個人優秀戰例多,但依然擋不住蘇聯人的坦克大軍,何況蘇聯人優秀戰例同樣不少。

比量?你敢跟美蘇比坦克產量?真的敢?

綜上,此問題證偽。


其實軸心國坦克值得一提的只有德國坦克。

一次大戰結束後,德國被迫簽訂《凡爾賽和約》,其中協約國禁止其發展與生產坦克。到了20世紀20年代中期,德國軍方已覺察到未來建立裝甲部隊的需求,開始祕密研製和發展坦克。其中I、II型為輕型坦克,最早以訓練坦克的名義研發和生產,III、IV型坦克是中型坦克,最早以「中型拖拉機」名義研製的,但在徹底撕毀《凡爾賽和約》前,德國的坦克發展是祕密而且嚴重受限的。1935年3月廢除《凡爾賽條約》後,德國軍方不滿足尚在定型中的Ⅲ、Ⅳ型坦克,因為其平均裝甲厚度為30毫米,而英、法坦克的平均裝甲厚度為40~60毫米,開始開發新的中型坦克(V型,豹式)和重型坦克(VI型,虎式)。在入侵蘇聯以前,德國的裝甲部隊以I、II型坦克為主,與同時期英法的坦克相比,在火力和防護性上落後一個檔次,甚至連捷克坦克都不如,這種情況在III、IV型坦克的改進型大規模服役後纔有所改觀。V、VI型之前的德國坦克在對付英法坦克時並不佔優,特別是法國的夏爾B1重型坦克和蘇聯的KV、T-34坦克,其中夏爾B1bis在1940年曾單車應對德軍坦克羣和反坦克兵,被擊中140次後自行通過戰場,擊毀2輛IV型坦克、11輛III型坦克和2門反坦克炮。

之所以德軍坦克威名在外,主要和戰爭早期的以下因素有關係:

  1. 德軍集中使用坦克,而英法坦克主要分散使用作為步兵支援。
  2. 德軍空地協同戰術發揮作用,大大提升坦克效能。
  3. 德軍一直處於攻勢,故障和戰損坦克可以及時得到回收和修復,很少落入敵手。
  4. 德軍整體佔優,即使坦克對決不利也沒有空中支援,大部分情況下能夠通過步兵和炮兵挽回局勢。

因此早期德國坦克的優勢實際上德軍整體戰略戰術優勢的一種體現。

VI型坦克投用後,德軍裝甲部隊才真正得到了裝備上的優勢,在東線直到數量龐大的T-34/85和IS-2坦克出現才遏止住了其不可阻擋的態勢,而在西線,直到出現過遲的潘興坦克投用前,沒有能和虎式勢均力敵的坦克型號,對抗VI型坦克更多是利用坦克總數的優勢以眾擊寡,或者依靠炮兵和航空兵火力。

其實即使是VI型坦克,也是存在很多問題和缺陷的。

  • 採用垂直裝甲。其防護能力與重量並不相當,特別是正面防護力,後來甚至成為了阿喀琉斯之踵,這也是後來VI型坦克停產的重要原因。
  • 採用汽油發動機。雖然功率非常強勁,但使得德國坦克更容易被打著,加滿油可行駛里程也是大大低於蘇聯的坦克,不過這個顯然是無奈的情況。首先德國缺少製造柴油機的稀有金屬,同時德國柴油產量不高,合成燃料也是汽油,選擇汽油發動機,可能是當時德國唯一能做選擇。
  • 自重過大。這點首先限制了VI型坦克的通行能力,很多泥濘地帶無法通行,很多道路和橋樑需要加固。而且雖然單位重量功率不差,但由於56噸的自重,VI型坦克油耗驚人,公路上加滿油也只能跑不超過150公里,越野行程至少減半,從而導致VI型坦克即使是在激戰中也不得不每行駛2、3個小時就進行加油,從而使其戰鬥效能大打折扣。當後勤出現問題和戰況慘烈時,這個缺點就格外突出。
  • 維修困難。如果要拆除內側損失橡皮胎的負重輪,得一併卸下數個外側負重輪,非常麻煩。而且,坦克的重量緊密壓在懸吊系統上,導致後期維修困難。同時,自重過大導致故障坦克的拖曳困難,如果履帶發生故障,經常需要兩輛虎式坦克拉拖動一輛,如果使用半履帶拖車則需三輛才能拖曳一輛虎式坦克。
  • 成本過分高昂。VI坦克的製造時間、原材料和建造費用都非常昂貴,至少相當於T-34坦克的3倍和IS-2坦克的2倍,造成了其持續的低產量,並且擠佔了大量資源,這就大大抵消了VI型坦克由於研發起步早和技術領先獲得的優勢,也使得盟軍得以利用更強大的工業能力去生產性能稍遜但數量龐大的坦克來與之對抗。


因為同等定位下軸心國的坦克比同盟國的坦克普遍重出去十幾噸

一個成年人打贏了一羣小學生能證明什麼?這個成年人很能打麼?

你以為的厲害坦克就是一味的堆出一個炮狠甲厚的怪物

實際上的厲害坦克是在通過性良好,機動靈活,易於維護和大規模生產的基礎上儘可能的維持火力與裝甲的平衡。

你以為坦克的用法是一對一拿出來單挑。

實際上坦克的用法是和機械化步兵編組成集羣快速穿插突擊,迂迴包圍殲滅。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