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铭记屈辱的历史?」

新的建筑不断出现,旧的建筑出文化价值外无一点实用性 为什么就说「文化价值高于一切」 就像我们为什么要一直记住八年抗战的艰辛与屈辱 记住了有什么用 我们是要打回去吗 既然不打回去 而且在日本有难(地震等)我们还是要帮助他们 不可能因为记住历史就不帮 那么记住历史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在台湾读建筑系。

我不知道这样的回答会不会帮到你。

我也去过一些乡村看到古建筑这些很心疼的人之一,这里其中以台湾这个地方为例吧。

首先修正一个观点,不要只以为历史建筑只存在乡村而已好吗,到底有多错误的想法,只是现在城市发展到你们已经认不出现在的模样而已,显得历史建筑在城市里面好像格格不入一样。

在台湾有很多民间团体兴起要保护历史建筑,不管是日治建筑,还是清代的家庙,虽然存在著不同的所有权(因为台湾是土地私有制)。所以如果有机会来台湾旅游,很多时候走在街上就能看到以前的骑楼还在用,以前的历史建筑被买下来然后透过建筑师变成咖啡厅,书吧,小型博物馆,纪念馆,不同时代的建筑同时出现在一条街道。

这些虽然我也有段时间看不起商业消费,麦当劳,星巴克早就懂得这一点可以用来提升形象了,但我觉得这并不是情怀消费,

其实以我们国家普遍来说(是指普遍 ),

现代设计太多太多一模一样的泛滥,不管在哪里都有一个大型商业广场,走在广场无非就是那几个连锁店来来回回出现在你面前,当地特色非要去到被圈起来的保护古镇里面,搞得和城市脱节。这个在建筑理论里面翻译回来叫做城市同质化。

最重要的保护并不是放在那里不用,等著腐朽,而是活化

对建筑来说有生命存在有人流动才是最大的尊重,游客,居民走进去的时候是一个和现代社会不一样的氛围。

这些不是只有他们懂,义大利,法国,奥地利等等这些国家早就把它们当作都市规划的一部分了,相对来说我们国家真是慢得很。

还有就是,很多时候你看中国古建筑,和自然是能够融为一体的,为什么?因为从前建造房屋都是讲究风水,风水听起来很玄乎,但是真正的风水(推荐你看易经)要讲也是有科学依据的,讲求融合,大环境和小环境。这些,都是现在很多建筑师(倒不如觉得做建筑的人能真正被叫做建筑师的很少)迫于投资商的资金支持而忘记的东西。相当于一个形式感?

历史建筑能提供一些灵感,每个时代用的花纹纹路,结构,材料不一样,比如编竹夹泥墙这种工法越来越少人用,很多工艺师,建筑师会突然灵感一现用在自己的设计上面,这种慢慢的流传总比一下子失传来得开心。上面也有知友回答了。

传统工法用在建筑上,最典型的建筑师可以推荐你看王澍和隈研吾的作品。当然还有很多最近兴起的乡村建造,很多优秀的建筑师透过保留下来的房屋了解到工法然后设计和自然保持相对和谐的关系。

再来,美学观念来说,现在古建筑的精致才是重点,至少你第一眼看到的时候,不是糟心。

在我们国家来说,现代建筑的整合和都市观大多还没有普遍到舒心的程度。

你想想看你家200年后会变成历史建筑吗?等变成历史建筑的时候,后人会觉得感受是怎样?哎呀这些乱用的古罗马柱式,排放二氧化碳的混凝土看著真糟心,这配色啧啧啧,这瓷砖掉成渣渣,直接推成平地算了吧。现在的人这么嫌弃当下还算漂亮的古建筑(以现在来说,古建筑还算是一个相对观念,第一反应会是木造),那以后的城市美学到底该成什么样子了。

你的第二个问题,为什么铭记屈辱历史,噢这是个我自己都纠结的问题,比如在台湾很多名人纪念馆(就不说哪些了)里面说的历史是和大陆的纪念馆相反的,搞得你一头雾水谁是真的,当然如果按我们从小的教育我们肯定会自认为自己学到的是真的。屈辱不屈辱已经没办法感受到了,毕竟我们不是当事人,

但是,历史会告诉你很多的教训让一个国家少走弯路,用来增强民族凝聚力才是重点,一个国家的国民必须要有一些相同的观念才能使国家成为国家。

珍惜现在的和平吧,现在和平是以前多少人靠著战争和生命换来的,祖先能活著下来我们现在才能活著啊。


古建筑不只是民族的文化遗产,往大了说是世界的文化遗产。一个民族要是没有一些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东西,只是一昧的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那永远也不会有自己的文化自信,没法在别人面前抬起头来。而建筑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具象的,能直接看到摸到的东西(甚至比文物更加有代表性一些)

自摄于西安小雁塔

从建筑角度讲,现代建筑完全是起源于西方,并不是我们自己的东西,而我国的第一批现代建筑师,几乎都是师从西方,包括现在各高校所沿用的教学体系,都是西方的体系。

中国建筑师一直在为传统建筑的传承做努力,尽管这条道路很曲折,做出来的东西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也经常不尽合人意。

在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方向上,建国初期风靡全国的大屋顶也许是一种失败的尝试,而且就算在现在这种建筑也不少(西安城墙内的那些。。。)目前主要的趋势是传统建筑改造,还是有一些很出彩的项目的,例如北京的很多四合院改造,西安城墙周围的民宿改造,还有我很喜欢的成都西村大院(推荐大家去看一看),以及把新中式运用的很好的成都太古里。

成都远洋太古里

考古研究方面,古建筑就是文物,只靠文献没有实物很多考古问题都难以解决,古建筑在对于朝代的准确定代(一些都城的遗址),对当代艺术和文学风格的把握(彩绘,装饰艺术,屋顶形式等)甚至于当代的政治制度(城市规划形式,建筑形制要求)这些都得有实物才能实打实的证明,不然就只是存在于文献上的不可考的文字而已。而现如今,有不少文学作品,绘画作品,影视作品是参考了古建来进行创作的(虽然外行不少),大鱼海棠中的客家土楼,妖猫传中的唐城,故宫出现的就不计其数了,要是没有古建筑,艺术创作的一大部分都无从下手了。

客家土楼

一个国家吸引别人的地方是因为他的文化,罗马巴黎伦敦闻名于世,你是因为知道了他的GDP有多高去看他么?肯定是因为文化的东西他才吸引了这么多的目光。——耿彦波

关于这个问题,一部纪录片可以推荐一下,讲山西大同市长耿彦波拆迁造城的《大同市长》。

喜欢古建筑的小伙伴,推荐一个播客节目《壁下观》,也可以和我私下交流。

找不到资源可以私信。

感谢阅读。


古建筑遗迹及古文物保护的意义是为了国家利益的保护还是个人理想的实现?问题背后有太多困惑与不解,寥寥数语难以回答,听完古民居修复者唐以金的故事,也许你会有新的感悟。


初心


已经第四天了,倾泻而下的暴雨昼夜未停,仿佛在桂北的天空中冲出了一个大窟窿。穿城而过的灌阳河如同一条吸饱了水伺机窥探的水龙,浩浩汤汤的触须直逼河畔。71 岁的唐以金忧心忡忡,这个面色黝黑的干瘦老头儿一脚深一脚浅地穿梭在河岸边查看险情,溅起的泥浆弄脏了裤脚也浑然不知。11 月的南方天气阴冷潮湿,他身穿唐装棉布衫,脚踩军绿色解放鞋,衣衫单薄却不觉得冷。


图片

图片

唐以金的古民居修复工地就在灌阳河西岸,小型的倒灌已经出现。奔流不息的灌阳河古时曾是连通桂林西北地区的水路主航道,沿岸分布著 13 座古码头,20 多架水车灌溉著万顷良田。随著岁月变迁,河岸边昔日的辉煌印迹早已消逝。如今的西岸旷地上,却奇迹般地矗立起一座座青砖青瓦飞檐翘首的古民居,这是唐以金默默耕耘 5 年异地拆迁修复而成的心血之作。如愚公移山般执著的老唐,终其余生,仍将继续。

对外人的到来,唐以金的老伴黄让英似乎并不欢迎,把手里的扫帚簸箕敲得作响,用我们似懂非懂的方言尖厉地数落著老唐。或许是当著外人不好发作,又或许是对本应安享晚年却跟著自己受苦的老伴多有歉疚,面色讪讪的老唐并不回嘴,只沉默地点燃了一支烟。烟头的微弱光亮在桂北晦暗的天色中忽明忽暗,恰如老唐此刻阴郁的心情。他眉头紧锁地猛吸了一口烟,闷闷地说:「现在是我这么多年来最低潮的时段。」


唐以金对修复古民居近乎执拗的坚持并不是偶然,而是年轻时就埋下的种子。地处湘桂走廊的桂林市全州县,在 2000 多年的楚越文化交融中,形成了独特的古建筑文化。唐以金的家就在灌阳河东岸的全州县邓家埠村,自幼家贫的他 16 岁就跟著老匠师们学习木砖瓦工。在老匠师手中,再平凡不过的木料和石块也能变成建筑精品,精湛的技艺让唐以金深深著迷。尽管后来转行现代建筑,唐以金仍对老房子有著特殊的感情。在走街串巷讨生活的几十年间,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本能地留心当地的老建筑,每每看到老房子被拆被卖,就心疼不已。


2009 年 10 月,当卖沙的老主顾在闲聊间告诉唐以金,由于湘桂铁路扩建,自家村里的一组清代民居建筑群将被拆除时,老唐坐不住了,坐著运沙车就赶到了永岁乡的和好铺村。和好铺村曾是古代南来北往商贾贸易的集散地,如今却成了不得不搬迁的夹心村:公路擦著村后走,铁路贴著村前过。由于缺乏资金,当地文物部门对村里这组尚未被列为文物的古民居也无力保护,只能任由拆除。当老唐风尘仆仆赶到的一瞬间,就被眼前建筑的恢宏与精致震惊了。


让唐以金惊艳的古民居群落占地约 2400 平方米,尤以该村清代先贤蒋仁禄建于嘉庆三年(1798)的家宅、和好铺学馆及蒋子麟宅三座建筑最为精美。蒋仁禄家宅为硬山顶穿斗式建筑结构,是整个古民居群落的核心,附属建筑则分别坐北朝南、坐南朝北地散布在主建筑两侧。这座三进四院的大宅院,大门前设前院,一二进间以排扇门隔断,二三进间则竖立著蜈蚣形隔断墙,中开月亮门,屋内有精雕细琢的雕梁画栋,堪称桂北地区的古建精品。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电子书查看完整内容

电子书

匠人匠心

邱杨 等

中信出版社

¥43.81 会员免费


我只回答你的第一个 为什么要保护古建筑

曾经到过一些村子里见过清末的古建筑,只有极少部分得到保护。更多的毁于特殊时期和现在偷盗古建筑木构件的小偷。在偏僻的地方为什么还要花力气保护几间破房子,干嘛不用那份钱来帮助贫困小孩。可能很多人都这样认为。

如果古建筑不被保护,几个月就能消失,因为许多人虎视眈眈盯著,小偷满足生计,土豪满足虚荣。以后学历史的人只能在照片里看到它们,谁知道梁思成有没有画错图纸,电视剧里把罗马柱搬来延禧宫门口大家也别吐槽,文化哪有那么重要。

古建筑作为不可移动文物,身上不光有文化价值,还有科技价值,比如建造方法,还有历史价值,它和书籍史料构成呼应关系,印证历史,证实古人诚不欺我也。

很多人没有保护文物意识,最近安岳的佛像就搞得大家很无奈,其实想开点,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我已经绝望了


人类的进化史,文明史,就是一个不断试错,并在接下来的进化中避免过去的错误的过程。

我们要记住的不是一个建筑一个历史,而是在建筑历史这个载体上承载的过去的错误,不断警醒自己和他人,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