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銘記屈辱的歷史?」

新的建築不斷出現,舊的建築出文化價值外無一點實用性 為什麼就說「文化價值高於一切」 就像我們為什麼要一直記住八年抗戰的艱辛與屈辱 記住了有什麼用 我們是要打回去嗎 既然不打回去 而且在日本有難(地震等)我們還是要幫助他們 不可能因為記住歷史就不幫 那麼記住歷史的作用到底是什麼


在臺灣讀建築系。

我不知道這樣的回答會不會幫到你。

我也去過一些鄉村看到古建築這些很心疼的人之一,這裡其中以臺灣這個地方為例吧。

首先修正一個觀點,不要只以為歷史建築只存在鄉村而已好嗎,到底有多錯誤的想法,只是現在城市發展到你們已經認不出現在的模樣而已,顯得歷史建築在城市裡面好像格格不入一樣。

在臺灣有很多民間團體興起要保護歷史建築,不管是日治建築,還是清代的家廟,雖然存在著不同的所有權(因為臺灣是土地私有制)。所以如果有機會來臺灣旅遊,很多時候走在街上就能看到以前的騎樓還在用,以前的歷史建築被買下來然後透過建築師變成咖啡廳,書吧,小型博物館,紀念館,不同時代的建築同時出現在一條街道。

這些雖然我也有段時間看不起商業消費,麥當勞,星巴克早就懂得這一點可以用來提升形象了,但我覺得這並不是情懷消費,

其實以我們國家普遍來說(是指普遍 ),

現代設計太多太多一模一樣的泛濫,不管在哪裡都有一個大型商業廣場,走在廣場無非就是那幾個連鎖店來來回回出現在你面前,當地特色非要去到被圈起來的保護古鎮裡面,搞得和城市脫節。這個在建築理論裡面翻譯回來叫做城市同質化。

最重要的保護並不是放在那裡不用,等著腐朽,而是活化

對建築來說有生命存在有人流動纔是最大的尊重,遊客,居民走進去的時候是一個和現代社會不一樣的氛圍。

這些不是隻有他們懂,義大利,法國,奧地利等等這些國家早就把它們當作都市規劃的一部分了,相對來說我們國家真是慢得很。

還有就是,很多時候你看中國古建築,和自然是能夠融為一體的,為什麼?因為從前建造房屋都是講究風水,風水聽起來很玄乎,但是真正的風水(推薦你看易經)要講也是有科學依據的,講求融合,大環境和小環境。這些,都是現在很多建築師(倒不如覺得做建築的人能真正被叫做建築師的很少)迫於投資商的資金支持而忘記的東西。相當於一個形式感?

歷史建築能提供一些靈感,每個時代用的花紋紋路,結構,材料不一樣,比如編竹夾泥牆這種工法越來越少人用,很多工藝師,建築師會突然靈感一現用在自己的設計上面,這種慢慢的流傳總比一下子失傳來得開心。上面也有知友回答了。

傳統工法用在建築上,最典型的建築師可以推薦你看王澍和隈研吾的作品。當然還有很多最近興起的鄉村建造,很多優秀的建築師透過保留下來的房屋瞭解到工法然後設計和自然保持相對和諧的關係。

再來,美學觀念來說,現在古建築的精緻纔是重點,至少你第一眼看到的時候,不是糟心。

在我們國家來說,現代建築的整合和都市觀大多還沒有普遍到舒心的程度。

你想想看你家200年後會變成歷史建築嗎?等變成歷史建築的時候,後人會覺得感受是怎樣?哎呀這些亂用的古羅馬柱式,排放二氧化碳的混凝土看著真糟心,這配色嘖嘖嘖,這瓷磚掉成渣渣,直接推成平地算了吧。現在的人這麼嫌棄當下還算漂亮的古建築(以現在來說,古建築還算是一個相對觀念,第一反應會是木造),那以後的城市美學到底該成什麼樣子了。

你的第二個問題,為什麼銘記屈辱歷史,噢這是個我自己都糾結的問題,比如在臺灣很多名人紀念館(就不說哪些了)裡面說的歷史是和大陸的紀念館相反的,搞得你一頭霧水誰是真的,當然如果按我們從小的教育我們肯定會自認為自己學到的是真的。屈辱不屈辱已經沒辦法感受到了,畢竟我們不是當事人,

但是,歷史會告訴你很多的教訓讓一個國家少走彎路,用來增強民族凝聚力纔是重點,一個國家的國民必須要有一些相同的觀念才能使國家成為國家。

珍惜現在的和平吧,現在和平是以前多少人靠著戰爭和生命換來的,祖先能活著下來我們現在才能活著啊。


古建築不只是民族的文化遺產,往大了說是世界的文化遺產。一個民族要是沒有一些不同於其他民族的東西,只是一昧的學習其他民族的文化,那永遠也不會有自己的文化自信,沒法在別人面前抬起頭來。而建築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具象的,能直接看到摸到的東西(甚至比文物更加有代表性一些)

自攝於西安小雁塔

從建築角度講,現代建築完全是起源於西方,並不是我們自己的東西,而我國的第一批現代建築師,幾乎都是師從西方,包括現在各高校所沿用的教學體系,都是西方的體系。

中國建築師一直在為傳統建築的傳承做努力,儘管這條道路很曲折,做出來的東西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也經常不盡合人意。

在傳統與現代結合的方向上,建國初期風靡全國的大屋頂也許是一種失敗的嘗試,而且就算在現在這種建築也不少(西安城牆內的那些。。。)目前主要的趨勢是傳統建築改造,還是有一些很出彩的項目的,例如北京的很多四合院改造,西安城牆周圍的民宿改造,還有我很喜歡的成都西村大院(推薦大家去看一看),以及把新中式運用的很好的成都太古裏。

成都遠洋太古裏

考古研究方面,古建築就是文物,只靠文獻沒有實物很多考古問題都難以解決,古建築在對於朝代的準確定代(一些都城的遺址),對當代藝術和文學風格的把握(彩繪,裝飾藝術,屋頂形式等)甚至於當代的政治制度(城市規劃形式,建築形制要求)這些都得有實物才能實打實的證明,不然就只是存在於文獻上的不可考的文字而已。而現如今,有不少文學作品,繪畫作品,影視作品是參考了古建來進行創作的(雖然外行不少),大魚海棠中的客家土樓,妖貓傳中的唐城,故宮出現的就不計其數了,要是沒有古建築,藝術創作的一大部分都無從下手了。

客家土樓

一個國家吸引別人的地方是因為他的文化,羅馬巴黎倫敦聞名於世,你是因為知道了他的GDP有多高去看他麼?肯定是因為文化的東西他才吸引了這麼多的目光。——耿彥波

關於這個問題,一部紀錄片可以推薦一下,講山西大同市長耿彥波拆遷造城的《大同市長》。

喜歡古建築的小夥伴,推薦一個播客節目《壁下觀》,也可以和我私下交流。

找不到資源可以私信。

感謝閱讀。


古建築遺跡及古文物保護的意義是為了國家利益的保護還是個人理想的實現?問題背後有太多困惑與不解,寥寥數語難以回答,聽完古民居修復者唐以金的故事,也許你會有新的感悟。


初心


已經第四天了,傾瀉而下的暴雨晝夜未停,彷彿在桂北的天空中衝出了一個大窟窿。穿城而過的灌陽河如同一條吸飽了水伺機窺探的水龍,浩浩湯湯的觸鬚直逼河畔。71 歲的唐以金憂心忡忡,這個面色黝黑的乾瘦老頭兒一腳深一腳淺地穿梭在河岸邊查看險情,濺起的泥漿弄髒了褲腳也渾然不知。11 月的南方天氣陰冷潮濕,他身穿唐裝棉布衫,腳踩軍綠色解放鞋,衣衫單薄卻不覺得冷。


圖片

圖片

唐以金的古民居修復工地就在灌陽河西岸,小型的倒灌已經出現。奔流不息的灌陽河古時曾是連通桂林西北地區的水路主航道,沿岸分佈著 13 座古碼頭,20 多架水車灌溉著萬頃良田。隨著歲月變遷,河岸邊昔日的輝煌印跡早已消逝。如今的西岸曠地上,卻奇蹟般地矗立起一座座青磚青瓦飛檐翹首的古民居,這是唐以金默默耕耘 5 年異地拆遷修復而成的心血之作。如愚公移山般執著的老唐,終其餘生,仍將繼續。

對外人的到來,唐以金的老伴黃讓英似乎並不歡迎,把手裡的掃帚簸箕敲得作響,用我們似懂非懂的方言尖厲地數落著老唐。或許是當著外人不好發作,又或許是對本應安享晚年卻跟著自己受苦的老伴多有歉疚,面色訕訕的老唐並不回嘴,只沉默地點燃了一支煙。煙頭的微弱光亮在桂北晦暗的天色中忽明忽暗,恰如老唐此刻陰鬱的心情。他眉頭緊鎖地猛吸了一口煙,悶悶地說:「現在是我這麼多年來最低潮的時段。」


唐以金對修復古民居近乎執拗的堅持並不是偶然,而是年輕時就埋下的種子。地處湘桂走廊的桂林市全州縣,在 2000 多年的楚越文化交融中,形成了獨特的古建築文化。唐以金的家就在灌陽河東岸的全州縣鄧家埠村,自幼家貧的他 16 歲就跟著老匠師們學習木磚瓦工。在老匠師手中,再平凡不過的木料和石塊也能變成建築精品,精湛的技藝讓唐以金深深著迷。儘管後來轉行現代建築,唐以金仍對老房子有著特殊的感情。在走街串巷討生活的幾十年間,無論走到哪裡,他都本能地留心當地的老建築,每每看到老房子被拆被賣,就心疼不已。


2009 年 10 月,當賣沙的老主顧在閑聊間告訴唐以金,由於湘桂鐵路擴建,自家村裡的一組清代民居建築羣將被拆除時,老唐坐不住了,坐著運沙車就趕到了永歲鄉的和好鋪村。和好鋪村曾是古代南來北往商賈貿易的集散地,如今卻成了不得不搬遷的夾心村:公路擦著村後走,鐵路貼著村前過。由於缺乏資金,當地文物部門對村裡這組尚未被列為文物的古民居也無力保護,只能任由拆除。當老唐風塵僕僕趕到的一瞬間,就被眼前建築的恢宏與精緻震驚了。


讓唐以金驚艷的古民居羣落佔地約 2400 平方米,尤以該村清代先賢蔣仁祿建於嘉慶三年(1798)的家宅、和好鋪學館及蔣子麟宅三座建築最為精美。蔣仁祿家宅為硬山頂穿鬥式建築結構,是整個古民居羣落的核心,附屬建築則分別坐北朝南、坐南朝北地散佈在主建築兩側。這座三進四院的大宅院,大門前設前院,一二進間以排扇門隔斷,二三進間則豎立著蜈蚣形隔斷牆,中開月亮門,屋內有精雕細琢的雕樑畫棟,堪稱桂北地區的古建精品。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內容

電子書

匠人匠心

邱楊 等

中信出版社

¥43.81 會員免費


我只回答你的第一個 為什麼要保護古建築

曾經到過一些村子裡見過清末的古建築,只有極少部分得到保護。更多的毀於特殊時期和現在偷盜古建築木構件的小偷。在偏僻的地方為什麼還要花力氣保護幾間破房子,幹嘛不用那份錢來幫助貧困小孩。可能很多人都這樣認為。

如果古建築不被保護,幾個月就能消失,因為許多人虎視眈眈盯著,小偷滿足生計,土豪滿足虛榮。以後學歷史的人只能在照片裏看到它們,誰知道梁思成有沒有畫錯圖紙,電視劇裏把羅馬柱搬來延禧宮門口大家也別吐槽,文化哪有那麼重要。

古建築作為不可移動文物,身上不光有文化價值,還有科技價值,比如建造方法,還有歷史價值,它和書籍史料構成呼應關係,印證歷史,證實古人誠不欺我也。

很多人沒有保護文物意識,最近安嶽的佛像就搞得大家很無奈,其實想開點,這樣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

我已經絕望了


人類的進化史,文明史,就是一個不斷試錯,並在接下來的進化中避免過去的錯誤的過程。

我們要記住的不是一個建築一個歷史,而是在建築歷史這個載體上承載的過去的錯誤,不斷警醒自己和他人,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