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勝劣汰應該是好事吧!


傳統古建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造型、藝術、特色等方面為我們遺留下了極其寶貴的財富,無疑是非常成功,非常卓越、非常輝煌的。但如果用現在的建築學知識來衡量的話,很容易看出它的另一面:由於沒有科學的力學與結構知識,木構架用料多而大,很不經濟;房屋結構採用木材,房屋層數有限,凈跨度不大;要造大規模的建築,主要靠水平擴展,因而多佔土地。

感慨前人創造出輝煌的建築文化,並不是為了厚古薄今、裹足不前。新的時代、新的技術必將產生新的建築文化。也許,斗拱與飛檐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如果我們刻意去複製,拘泥於「大屋頂」、「建築裝飾」,則是完全的死路一條。只有文化發展,製造出更多新的意向,提煉出更多形而上的東西,才能使「中國」作為一種美學概念具有勃勃生機。如果當今或今後一次最高技術的建築革命是中國發起的,未來這種建築風格就會成為傳統的中國建築元素,得到全世界的認可。

追古,更多是一種情懷的展示。而創新,纔是我們腳下的路。一片土地,沒有興替,沒有廢建,纔是一個民族和文化的悲哀。


XY

韶關南雄珠璣巷旁邊的「大雄禪寺」,

有世界上最高的三尊室內銅佛。

但外觀的建築設計美感有待改進。

古建築新建築有不同的體系,

但都要遵循美學邏輯啊。

大道經第十一章

11·2(古58章)怎樣才能超越治亂循環圈?這一節老子從歷史的經驗中,深刻認識到「人之迷,其日固久」——為什麼歷史上似乎老是循環,一下子治、一下子亂、一下子禍、一下子福,一下子「正」、一下子「奇」、一下子「善」、一下子「妖」呢?為什麼總不能長治久安呢?老子認為,根本原因就在於「其無正也」。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

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11·2·1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歷史上有時候政治顯得比較「悶悶」,似乎領導人沒有什麼作為、對社會沒有多大影響,人民反而「淳淳」可以過著淳樸的生活;有時候政治又變得「察察」,似乎領導英明「明察秋毫」、「事必躬親」,對社會事無巨細太多幹預,有許多文治武功的「政績」,人民卻反而活得「缺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很貧乏,自然充滿抱怨和不滿。 11·2·2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 政治歷史上充滿「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故事,個人的禍福、國家的治亂,似乎總是合乎「辯證法」地循環變化著。

孰知其極?這樣的「辯證治亂史」會「終結」嗎?我們能否超越這個歷史循環圈的宿命?

11·2·3其無正也。我們要超越這個歷史循環圈的宿命,就必須認識形成這個歷史循環圈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哪裡呢?老子認為,就在於「其無正也」,以往歷史的政治,都不是真正的「以正治國」。 11·2·4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正因為都不是真正的「以正治國」,所以,歷史上,即使有似乎是「以正治國」的時期,例如漢代「文景之治」、唐代「貞觀之治」,也都很短暫,不過二、三十年,也就「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曾被讚頌為「正」的政治又轉化為「奇(畸)」,成為畸形的政治,曾被讚頌為「善」的好領導,也走下神壇轉化為「妖」即妖魔鬼怪。「人之迷,其日固久」,我們對這樣的歷史循環圈,不是迷惑、甚至可以說不是迷信得太久嗎?老子之後兩千多年,我們似乎還生活在這個圈子裡呢。那麼,怎樣才能超越這個循環圈呢?

11·2·5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老子認為,要超越這個歷史循環圈,只有實現真正的「以道立天下」、「以正治國」。而能夠實現真正的「以道立天下」、「以正治國」,只有聖人。只有聖人,他們「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他們治國,才能「方而不割」,方正而不顯得生硬;「廉而不劌」,廉正而不顯得勉強;「直而不肆」,正直而不放肆亂來;「光而不耀」,光明正大,溫和而不傷人刺眼。


古代建築適應的是古代生活,現代建築適應的是現代生活。

古代沒有電,不通水,窮人有片瓦遮頭就不錯了,辦事的時候等小孩睡好了,一年洗不了幾次澡,衛生間是公共的,娛樂是聽戲,建築的形式是適應這個生活的。

現代是你自己在過的生活,老師不讓你玩手機你偷著玩,停一天電你就不幹了,停你一天水就要反了,適應這樣生活的叫現代建築。


謝邀

當家裡連米都沒有,只有紅薯,玉米等雜糧喫喫也無所謂。

但是當你對營養,口味,菜色有更高要求,且眼前有的時候,你還會覺得紅薯好嗎。

建築也一樣,家裡窮,沒材料。只能把有限的材料變著花樣搞。

現在鋼筋混凝土都有了,高科技有了。可以滿足人類日益擁擠的環境。

古建築只能是研究古代文化的一種媒介。或者偶爾體驗一下,就像偶爾喫一下雜糧,促進胃蠕動。


有些建築確實已經沒有辦法存在了

但是對於一些我們有能力保護的建築 不應該被替代 古建築是中華幾千年的見證 我們文化歷史不僅僅是保留在書本上的 古建築就是文化歷史活生生的象徵

當我們的後代明白瞭解了歷史之後 我希望 他們能有機會去親眼看看這些古建築 感受一下歷史的濃厚

如果我們今天支持把古建築替代掉 那麼當你的後代問你 爸爸媽媽 書上所說的古建築長什麼樣子時 我們要怎麼回答 我們是否會覺得 自己對孩子有愧

保護和傳承這些古建築 不僅僅是為了我們 更是為了我們的下一代


你不用電梯空調熱水器自來水煤氣,幾天後就明白了。


大部分古老的建築其實可以稱為危房。


要看你怎麼理解 「古建築」和「新建築」。

比如:寺廟。

做為案例,你是沒有見過現代建築風格的寺廟的(笑)。

印象中大部分寺廟都是磚瓦、佛龕、以及源源不斷的香客。

現代的僧人,比古代僧人更加的博學,生活在現代的僧人自然也需要便利的生活。電力、自來水、沖水馬桶,地下管道,甚至WIFI。

而實際上用現代的技術以及設計手法,是可以創造一座現代建築風格的寺廟的。

深圳弘法寺二期擴建工程
深圳弘法寺二期擴建工程
深圳弘法寺二期擴建工程

這對於弘法寺的僧人來說難道不是好事嗎?

目前該寺廟已竣工,主要為弘法寺僧人生活及日課而建。

圖片來源:EDFA景觀設計 | 深圳弘法寺二期


錯誤陳述,怎麼回答?


建築也是需要創新的,不斷的創造。經過歷史的洗禮,洗去糟粕,留下精華,進而逐漸地成為歷史。


古建工藝堅固耐用,現代建築舒適實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