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是專業人士,只是幸運學到了這門學科。如果真的有學生會覺得網路上的爭論可笑的話,在我看來,其實並沒有理解傳播學的精神內核。

傳播學看似研究的是信息之間的流動交融,但更重要的是在討論不同的個體在特定時期、特定場域的表現,以推導背後的社會投射反應。

在這個層面,網路上的爭論都是一個個絕佳的輿論場域,在這個場域中,無論說法是否符合普世意義的「正確」,但都代表著某種發聲的「合理性」,即言論都是背後 society/class/community/individuals 的投射。

用萬花筒的不同稜鏡看世界,覺得有趣還來不及,又怎麼會覺得可笑呢?


來答一發吧,我是傳播學Master,也拿到了傳播學top1阿大的offer。所以斗膽稱自己是業餘向專業人士。

我覺得更多的可笑是網路上人人可以是公知的現象。你自認為看了幾本《烏合之眾》《娛樂至死》就可以在社交平台上指點江山,甚至用長篇文字或看似講述人生哲理的短視頻、Vlog來闡述一些明明一個理論就可以概括的道理。

單論傳播學來說這個是一個比較寬泛的學科,是屬於行為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大框架下的,從政治經濟學到心理學社會學,哪怕符號學語言學都會有涉獵。因為學科是從美國發源的,像那些著名的學派和創始人都是美國會更多一些。現在更貼近網路輿情相關的研究的都是利用數據建立模型(爬個蟲啥的),來進行量化研究等等,比起傳統美國的芝加哥學派這類要更為實用。隨手打這麼多可能有些跑題。我想說的是,以我為例,平時在網路衝浪的時候並不會時刻用傳播學甚至社會學心理學的眼光去看待事情,說句不中聽的,你我都是所謂的社會研究樣本(和韭菜差不多哈哈哈??)

而恰恰相反,我覺得對傳播學越深入的,越會覺得自己的渺小,只有那種簡單的了一兩本傳播學教材的大學新生才會有一種居高臨下的上帝視角感吧?雖然有時一些輿論的產生真的很可笑,但是卻不會經常有題主說的這種感覺。

無論多麼專業的人士也是普通人,除非課題需要寫論文做研究需要,誰又不想當個快快樂樂的沙雕網友呢哈哈哈哈。

最最後補充一句,上面也說過傳播學是一個很寬泛的學科,真正的專業人士應該都有自己拿手的研究方向。好比你下基層做田野調查,我網上衝浪做網路民族志,咱倆腦迴路肯定不一樣(手動狗頭,絕對沒歧視的意思)


有些確實是毫無意義的吵架,確實可笑,但更多的時候感覺到的是深深的無力感甚至是恐懼感。

因為你清楚地感知到資本操控輿論的可怕力量,你知道了議程是被人為設置出來的,你知道信息在傳播過程中會丟失和被扭曲從而面目全非,你知道大眾是多麼容易被操縱和愚弄,你看得清楚有些人是如何利用輿論來為自己謀利的,你也看得到正義如何被歪曲,普通人如何被吞噬。然而,你什麼都改變不了,有時也是其中的一員,甚至一不小心就被利用,成為幫凶而不自知。

網路時代,所有人都被裹脅其中,把別人強加給你的想法當成自己的想法。人人都可能是受害者,也可能變成加害者。這一點兒都不好笑。

當下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律一點兒,不亂噴人,遇瓜吃慢點兒,謹慎表態,多思考多查證,不時提醒自己不要被帶節奏。


剛剛鮑毓明性侵案水落石出了,回頭看看這個帖子是不是都中了?韓某某故意利用輿論為自己謀利,媒體不調查全面就開始帶節奏,真正客觀報道的媒體像財新網被網友噴成篩子,網友從正義使者變成別人手中的槍,被利用,被消費同情心和正義感,然而下一次有事情保證還是會這個樣子。


問題複述:網路上的爭論是不是很可笑?

讓我好好組織一下語言,就:

在網路上,由於目的或者價值觀的差異,無法形成統一的觀點意見或結論,於是大膽抒發個人見解表達個人觀點,這個行為本身沒有哪裡可笑。

可笑的是什麼呢?

是在未知真相未知全貌的前提下,衝動壓制了冷靜,被挑唆的情緒戰勝了理智,於是不經思考、毫無邏輯、缺少依據,「個人觀點」張口就來的這種行為以及由此行為組成的大型「口技表演現場」和樂在其中的多方「辯手」。就這些,還真是挺可笑的。

當然了,類似 「甜咸之爭」「地域之爭」「飯圈頂流之爭」這類泛娛樂化的爭論不在討論範圍內,畢竟這一類其存在本身可能就是為了搞笑。


這裡說明下,自認絕對算不上是「傳播學專業人士」,僅僅只是本科和碩士就讀期間學習了這個專業,畢業後從事了幾年傳統媒體工作而已。

回答僅代表個人觀點,雖然儘可能客觀,但不可避免的會帶有些許主觀表達,建議辯證思考其合理性,感謝知友邀請回答。


原答案:

問題複述:「網路上的爭論是不是很可笑?」

還是按照我回答問題的老思路來,先定義:

什麼是「爭論」?

基本解釋:各執己見,互相辯論。

網路詞條釋義:「爭論」一般指兩個或者多個人由於目的或者價值觀的差異,無法和別人達成一個共同的結論,而互相表達自己觀點的一個過程。

劃重點:由於目的或者價值觀的差異,無法達成共同結論,表達觀點的過程。

換言之,「爭論」的核心行為是觀點表達,目的是得出共同結論。

那麼給「爭論」加上一個場景限定:

「網路上的爭論」

哇哦~事情一下子變得複雜起來了呢

這裡引入對照組「現實中的爭論」做對比闡釋

個人認為,「網路上的爭論」與「現實中的爭論」對比,其最大特點是「不可控」。

現實中的爭論,參與人物明確,參與者觀點相對明確,目的訴求相對明確,得出統一結論可能性較高。

反觀網路上的爭論

主體——網路爭論參與者不明確(數量/地域/受教育程度/信仰 /職業……真就一切皆有可能)

內容——爭論中的觀點表達不明確(不用多解釋吧,真實可信程度/專業依據/立場……)

媒介——雖說基於網路,但在流媒體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網民觀點表達的渠道不明確

效果——網路上的爭論可能產生怎樣的效果?這問題範圍太廣,未加限定的要素過多,我一個人研究不來hhhhh,這條劃掉

所以「網路上的爭論」不可控/不明確因素過多,確確實實很難得出統一結論,但這不代表「網路上的爭論」沒有意義沒有價值要被嘲笑。

對於個人而言,他進行了自我表達,甚至可能收到些不同的意見反饋;對於群體而言,持相同觀點的人報團合作,互相得到了情感上的支持;對於平台而言,收貨了大波注意力資源和新的潛在爆點......

「網路上的爭論」這個過程,包括構成這個過程的言論表達行為,我個人覺得沒什麼可笑的,畢竟行為主體不明確,只討論行為本身確實是這樣。

但是!

在未知真相未知全貌的前提下,衝動壓制了冷靜,被挑唆的情緒戰勝了理智,於是不經思考、毫無邏輯、缺少依據,「個人觀點」張口就來的這種行為以及由此行為組成的大型「口技表演現場」和樂在其中的多方「辯手」。就這些,還挺可笑的。


先說結論:不止是在傳播學專業人士看來,是在任何專業人生看來,網上的爭論都是可笑的。尤其是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無實證依據和邏輯鏈的觀點輸出。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有觀點」其實是件很容易的事情,「講道理」也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有實證依據」就比較難了;「有自成一體的邏輯性的實證依據」就更難了,能達到這個標準的討論基本可以被視為準學術討論了。但這類具備學術意義的原創性討論一般不會發表在網路平台上,他會選擇發表在學術平台。某些敏感話題除外。

第二,公共議題。公共議題下面一直都是烏煙瘴氣的。因為這類議題所涉及的利益群體眾多,而這些人往往僅從自身利益出發、僅憑藉自己所熟悉的生活閱歷來說事兒,所以一旦爭論起來,就會各說各話,一言不合就罵對方無知、「連這都不知道」、「到底有沒有常識」。其實,他們講的都對,因為他們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社會事實。但事實情況並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那麼簡單。比如,商販佔道經營問題,干過城管的網民會認為這很不利於市民出行和城市管理;干過商販的會認為zf沒有給他們一個合理的安置辦法和公平待遇;一部分市民認為佔道經營髒亂差;另一部分市民認為佔道經營可以理解,但要分時段管理。你覺得這四類觀點哪一個是錯的?其實都不是錯的。但如果把它們交雜在同一個網路平台上,就會亂套,這是不可能爭出對錯來的。這類討論的結局一定是不歡而散。這也是公共輿論和公共管理的難處所在。

第三,學術討論。網路上的學術討論都不是嚴肅的學術討論。真正的學術討論只能來自學術期刊、學術會議、小組會、讀書會,有時候也包括課堂。為什麼?因為這些小組織成員是學術共同體成員(課堂除外),這些成員之間共享某種學術討論精神、學術討論規則、基本共識。在這類小組織里,缸景邏輯基本沒有生存餘地。因為它們很容易被識破。而且頻繁使用缸景邏輯的人,一定不會受大家歡迎。這種壓力也會迫使成員嚴於律已、尊重科學精神。相反,你覺得網路平台能有這樣的學術共同體和討論精神嗎?不可能。

所以我認為,網路上的學術討論看看就行,當個娛樂,或者充其量當個科普讀物。真正想學習科學知識,還是得去大學裡。包括我本人的這個知乎賬號,也沒有把它當作一個嚴肅的學術討論平台去經營,能回答的問題我就簡單回答,替大家提供些參考,或者指引。再其他的企圖就沒有了。

暫時說這麼多……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