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毛澤東同志:

毛澤東同志,我對您有個請求。我們感覺天然橡膠嚴重不足。我們生產了足夠的人造橡膠,但是用其來生產橡膠製品的話,每百萬噸人造橡膠需要混合30萬噸天然橡膠。不進行這樣的混合的話,人造橡膠就不適合於工業應用。前不久我們向壟斷天然橡膠的英國人購買了天然橡膠,但是,現在英國人不再向我們出售天然橡膠了,哪怕是最少量的規模。這就為我們的汽車、航空工業的發展造成了直接的威脅,同時將使我們的工業面臨缺少橡膠製品的威脅。我的請求是,請您和您的中國朋友們利用私人的形式和其他合適的途徑購買天然橡膠並將其轉給蘇聯。如果最近能購買50000噸天然橡膠就很好了。我們當然會支付所有的費用。如果通過香港或者其他方購買.那麼至少需要購買8000噸和10000噸。

能否滿足我的這一請求,請告知。

菲利波夫(斯大林)1950年11月21 日《俄羅斯解密檔案·中蘇關係》第3卷第128頁

致菲利波夫同志:

菲利波夫同志!收到了您在11月21日的來信。現在我們有18000噸天然橡膠。我已經向貿易部下達了命令,要他們按照購買的價格立刻向蘇聯政府提供8000噸天然橡膠。我們希望從蘇聯獲得與我們提供的天然橡膠等值的新聞紙和棉布。如果情況不發生變化的話,在生活在東南亞國家的華僑的幫助下,我們可以繼續購買天然橡膠,並將其運往天津市。我們現在可以為蘇聯政府購買5萬噸其急需的天然橡膠,甚至更多,達7萬噸,但需要用美元或者英鎊支付。現在天然橡膠的價格提高到了每噸1200美元。供應天然橡膠的期限近幾個月會確定下來。關於天然橡膠的供應及其今後的採購問題我們將責成對外貿易部的葉季壯同志同蘇聯政府的貿易代表米古諾夫同志直接進行談判。請您就這個問題下達相關的指示。毛澤東1950年11月22 日《俄羅斯解密檔案·中蘇關係》第3卷第129頁

蘇聯需要盟友,但是客觀上給我們的幫助不少。

包括但不限於:

外交上的幫助;

三億美元貸款,利息1%

毛澤東:我們認為,貸款協定的條件對中國十分有利。為這筆貸款我們總共只付1%的利息。

斯大林:我們為各人民民主國家提供貸款的協定,都規定收2%的利息。斯大林同志開玩笑說,如果你們情願,我們可以給你們提高利率。當然,我們注意到,中國的經濟受到了很大的破壞。關於簽訂新約及中長鐵路、旅順、大連等問題——毛澤東與斯大林的會談記錄(1950年1月22日)

老大哥當時真是拉了我們一把,不能因為他基於某種目的而否認這種幫助的存在,這很重要。


再補充一些:

1960年7月14-16日,周恩來在北戴河做的《共產國際與中共關係》報告

朝鮮戰爭期間的臨時貸款:

致菲利波夫同志:

您1951年9月12日發來的電報已收到。

感謝您滿足我們提出的給我們提供6億盧布軍事補充貸款和向駐朝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派遣軍事顧問的要求。

關於提供武器裝備的問題——毛澤東致斯大林電(摘錄)(1951年9月20日)

解放後,鞍鋼、沈飛、瀋陽第一機牀、一重、一汽等重工業項目,中國人大、哈工大、哈軍工等院校建設,普通軍事武器技術和核武器技術等。

蘇聯的援助有外交目的,想把東北和新疆當勢力範圍,軍事上提過分要求,干涉中國內政。

雙邊貿易和交流中,擺老大哥架子,有些設備價格還虛高;

二戰後的百廢待興的蘇聯援助了我們大量資金,援建了眾多工業項目,在軍用和民用科技領域也都提供了極大支持

蘇聯援助客觀上極大提高了我們的工業化速度和社會發展水平。


仔細看看條文,確實就是互惠互利的條約。

左手交錢給你,右手這錢就買了他的裝備。但是利息低,還款期長,買的也都是亟需的東西;

這種交易方式不覺得眼熟嗎?對,咱們也在用,一路向西都在用著呢

互惠互利也是幫助!

美帝會全產業鏈幫我們建立重工業嗎?

不僅要有實力幫,還要有願望幫。


再補充一點中蘇橡膠交易的內容。相關信息來自《20世紀50年代初的中蘇橡膠貿易》,華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姚昱

  1. 蘇聯的橡膠短缺皆因意識形態對立引發的貿易禁運,中國有特殊渠道可以獲得橡膠。1950年中國進口12萬噸,給了8萬噸給蘇聯;
  2. 橡膠交易是互惠的,中國無私的行為獲得了斯大林的高度讚揚,其將最新的米-15交付於我以替代老舊的米-9;
  3. ①統戰工作爭取到了陳嘉庚是中國敢於答應斯大林的重要原因;②在蘇聯提出要求之前,我國政府已經未雨綢繆的從陳共存(陳嘉庚的侄子)處購買了大量的馬來亞橡膠;而新加坡橡膠大王李光前(陳嘉庚的女婿)的侄子李引桐(後為泰國橡膠大王),先後輾轉捐贈了21萬噸橡膠③1951年1月-5月,我國就通過香港、澳門進口了5.2553萬噸橡膠④還通過當時和中國有經濟聯繫的外國公司,主要是英國公司代購了一部分橡膠。
  4. 中國當時也亟需橡膠。1950年冬由陳雲主持召開的一次有軍委各部和政務院各部參加的橡膠會議上,軍委代表說明朝鮮前線不僅需要輪胎與三角帶,更急需膠鞋若干萬雙,因為許多戰士在冰天雪地還穿著布鞋,光著腳板。
  5. 其後,中國依靠和未加入聯合國的錫蘭(今斯里蘭卡,不受禁運限制)的橡膠貿易(橡膠換糧食),打破了1951年5月之後西方國家對我國的橡膠禁運。
  6. 中蘇橡膠貿易與1959年終止。

2020年11月16日

4000多贊,有點受寵若驚,謝謝大家。

因為某些知乎認定的「攻擊言論」被關了7天,昨天才放出來,很多知友的評論都沒沒法及時給予回應,不好意思,以後還是得謹言慎行,畢竟識時務者為俊傑,是不是?

此篇回答的意思是蘇聯的幫助確實存在,不管它當時基於何種目的。就比如初創企業從VC那裡拿到了錢,你做大了之後不能說VC是為了變現來的,這樣不太合適。

不少年輕的朋友關注了我,謝謝你們。蘇聯的消亡是它忘記了初心,如果說建國初期它給了我們巨大的物質支持,那麼1991年的蘇聯瓦解促使了總設計師進行南巡,加快了我們的改革開放進程。

孔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我們一定要多讀書,多實踐,增強判斷力,才能不被粗淺的、娛樂化的所謂「知識」所矇蔽,才能保持初心。


赫魯曉夫期間對華援助力度大幅提升,甚至達到了降低蘇聯老百姓生活質量的程度。

斯大林時代的援助:友好的基石

蘇聯對新中國的援助從朝鮮戰爭就開始了

中國單獨面對這樣一場現代化戰爭,僅僅在彈藥方面,就無法實現。1951年第一季度,朝鮮戰場上所需彈藥14100多噸,而中國國內軍工生產能力只有1500多噸。

對於武器裝備要求,蘇聯方面幾乎可以說是有求必應。

中國人民志願軍的IS2重型坦克

1950年10月28日,毛澤東要求蘇聯提供魚雷快艇、裝甲艦、獵潛艇、岸炮等海軍武器裝備,並擬派海軍司令員肖勁光飛赴莫斯科進行商談。斯大林第二天便回電錶示同意。11月17日,周恩來致電斯大林說,為解前方作戰燃眉之急,需要立即從駐遼東半島的蘇聯部隊中抽調500輛汽車。斯大林當天便答覆:將在10日內交付中國500輛新車,年內再交付1000輛。對於周恩來提出的請蘇聯為中國正在組建中的一個空軍集團軍派遣15名軍事顧問的要求,斯大林也是立即予以滿足。為了加強志願軍的空軍作戰能力,斯大林還主動提出無償向中國提供大量新式飛機。他在1951年5月22日給毛澤東的電報中說:將在兩個月內向中國提供372架米格-15飛機,只收取運費

籍由朝鮮戰爭,解放軍大程度完成蘇械換裝。

朝鮮戰爭期間,中國軍隊實現了全面改裝,其中完全按照蘇軍編製裝備或組建的有:106個陸軍師中的56個師,6個坦克師和獨立坦克團,101個(37毫米)獨立高射炮營,5個野戰高炮師和1個城防高炮師,2個火箭炮師,14個榴彈炮師,2個反坦克炮師,33個高射炮團,4個探照燈團,9個雷達團和獨立雷達營,28個工兵團,10個鐵道兵師,以及通信兵和防化兵部隊。到1954年初,中國共組建了28個空軍師,5個獨立飛行團,共有飛機3000餘架,均是蘇聯贈送和售予的。

如果說軍備上的支援大家都很熟悉了,期間蘇聯對中國經濟上的援助纔是中流砥柱,因為中國打朝鮮戰爭,最大的困難就是國內經濟。

期間著名的,就是156工程項目的前50個項目。這五十個前期項目,目的是為工業化打基礎和恢復經濟。

這些巨大項目從規劃階段轉向落地,已經是朝鮮局勢緩和之後的了。

1950~1952年全國固定資產實現新增金額合計59億元,主要產品生產能力實現新增:電力22.2萬千瓦,煤炭開採1563.7萬噸/年,生鐵76.4萬噸/年,鋼錠55.8萬噸/年,鋼材33.6萬噸/年。而蘇聯援建的部分重點項目建成後將實現新增固定資產合計達41.39億元,實現生產能力新增:電力87.55萬千瓦,煤炭開採780萬噸/年,生鐵250萬噸/年,鋼錠320萬噸/年,鋼材250萬噸/年。

蘇聯援建項目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作用由此可見一斑。

蘇共十九大後,蘇聯方面為了幫助中國建設和改制這些企業,重新安排計劃和資源,除派大量專家來華外,僅國內設計單位就要增加三萬人支援。

從選擇廠址,蒐集設計基礎資料,進行設計(蘇方承擔70%~80%),供應設備(蘇方承擔50%~70%),無償提供技術資料,直到指導建築安裝和開工運行,蘇聯都給予了全面的援助。

除了軍備、工廠,還有一個重要的,就是知識。中國不僅缺硬體,還缺大量軟體。

1950年9月29日,蘇聯科學院主席團責成蘇聯科學院圖書館重點安排「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圖書交流項目」,並表示中方無需回贈相同數量圖書。

1950~1953年,蘇聯向中國提供圖書資料12萬套冊(中國提供蘇聯的只有2.5萬套冊),接受蘇聯科學出版物的中國機關達到300個,其中有31個大型圖書館。

對於大型項目和工程設備技術的各種資料,蘇方完全無償提供。

1950~1953年,蘇聯根據中蘇兩國政府間科學技術協定向中國提供科學文獻和技術資料共2928套(件)。

如果說代表中蘇友誼的紐帶是誰,那一定是許許多多來華的蘇聯專家。

據中國檔案材料,自1950年至1953年先後到中國幫助經濟建設工作的蘇聯專家共計1093人,截至1953年底已回國741人,留在各廠礦企業的尚有342人(其中重工業部系統159人,燃料工業部系統102人,第一機械工業部系統52人)。而蘇聯有關材料統計,到中國工作的高級專家1951年為557人,1952年為258人,1953年為395人。按這個統計,不包括1950年,蘇聯來華高級專家已達1210人。

這些專家滿懷熱情來到中國,不僅以其豐富的經驗和先進的技術給中國經濟建設的各行各業帶來了嶄新氣象,而且他們那種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也感染和教育了中國幹部和工人,他們不僅幫助中國建立起一整套現代工業管理的規章制度,而且通過言傳身帶為中國培養了大批科學技術人才。

至於人才培養,蘇聯的貢獻就更多了。

中蘇於1951年12月6日簽訂了關於中國公民在蘇聯進行生產技術實踐的條件的協定,1952年9月1日簽訂了關於中國公民在蘇聯高等學校學習的協定,這兩個協定中給予了中國學生非常優惠的條件。

在蘇聯廠礦企業實習的中國技術幹部,只需支付蘇聯專家和教師的講課費,以及少量的實習費,其數額僅為實習指導者工資的~20%。而對在蘇聯學習的中國大學生和研究生,除教科書費和公用事業費外,中國政府僅向蘇聯政府支付50%的助學金。

據中國有關檔案材料計算:

僅1952年由中央和東北計委派往蘇聯留學的在職幹部273名,教育部及各經濟部門所屬高等院校學生287名。同年到蘇聯實習的技術幹部為中央9個部委174名,東北工業部所屬各公司560名。1953年教育部準備送往蘇聯的留學生1100名,其中財經系統650名。在留學生派出計劃之外,中央財經委還擬選派500~600名實習生。此外,在蘇聯科學院及其科學機關裏學習的中國研究生1952年有11人,1953年有13人。

儘管相對於赫魯曉夫時期的援助,斯大林給予的幫助相對有限,但還是讓中國這個新生的國家走出了現代化的第一步。

赫魯曉夫時期:同志加兄弟——真賣腎援華

赫魯曉夫上臺後,對於中蘇關係和援華工程特別上心。

由於此時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也處於一個關鍵時期,蘇方人員不止一次提醒赫魯曉夫「對於如此龐大的建設項目,蘇聯國力有限」。可赫魯曉夫完全不聽,鐵了心地加大支援中國的力度。

1954年7月,中方希望能在之前的建設項目上做補充的援助。赫魯曉夫立即回答「滿足中國政府請求」。

隨後,赫魯曉夫不僅將協定設計工作和設備供應的總值增加了3.5億~4億盧布,而且主動建議在目前中國正在建設的一些企業裏,用蘇聯新改進的幾種軍事技術代替原協定的規定。

此外,赫魯曉夫為向中國國慶獻厚禮,還多方奔走,四處遊說,促成了一批新的援助項目。

如擴大原有協定規定的141項企業設備的供應範圍;新建15個工業企業;向中國提供5.2億盧布的軍事貸款;將中蘇合營的新疆石油公司、新疆有色及稀有金屬公司、大連造船公司和民航公司中的蘇聯股份完全轉讓給中國;幫助中國修建蘭州一烏魯木齊一阿拉木圖鐵路及組織中蒙、中蘇鐵路聯運,以及決定蘇軍提前從旅順海軍基地撤退並無償地將基地歸還給中國等。

1954年,蘇聯紅軍撤離旅順口

1954年,蘇聯大力加大援華人員支持力度。

據時任對外貿易部副部長的李強估計,中國聘請的技術專家,「1954年比1953年增加兩倍多,1955年比1954年可能還要多些」。

據蘇方統計,僅在1954~1957年為工業項目來華的蘇聯專家就有近5000人,其中1954年983人,1955年963人,1956年1936人,1957年952人。

根據1954年10月12日簽訂的中蘇科學技術合作協定,1950年至1959年,蘇聯無償地向中國提供的科學技術文件共計:整套技術設計文件31440套,基本建設方案3709套,機器和設備草圖12410套,整套技術文件2970套,整套部門技術文件11404套,其中1955~1959年分別為25896套、3359套、9837套、2678套、10022套,均佔總數的70%~90%。

此外,1954~1957年蘇聯還向中國提供了4261個教學大綱、4587項工業製品的國家標準,以及按優惠出口價格為中國設計和製造的221個儀器、設施、設備樣品。

在「一五」計劃期間,蘇聯把對社會主義國家科學技術援助總數的一半給予了中國。

也正是由於蘇聯的大力支援建設,中國的「一五」建設得以順利完成,終於從千百年來的農業大國,過渡通往工業大國。

在此期間,中國的經濟建設(社會總產值)以每年遞增11.3%的速度發展,以蘇聯幫助建設的156項重點建設項目為核心,以限額以上的694個(至1957年為992個)建設項目為骨幹,全面展開基本建設。

中國規模較大的企業單位,都幾乎由蘇聯建設完成,其中引進的成套設備,在當時都是比較先進的,甚至是蘇聯最先進的。

可如此規模巨大的援助,對於蘇聯而言也有著沉重的包袱。

根據俄國檔案記載的數字,蘇聯援華建設項目的出口總值為94億盧布,其中設備出口值84億盧布,技術援助出口值10億盧布。這筆約佔1959年蘇聯國民收入7%的資金,當時可以修建268萬套公寓,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困擾已久的城鎮居民的住房問題。

除了耳熟能詳的156工程,在高精尖領域的援助,蘇聯也幫新中國完成了零的突破。

1957年10月15日,中蘇正式簽署了《關於生產新式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以及在中國建立綜合性原子能工業的協定》

根據協定,蘇聯將援助中國建立綜合性原子工業;援助中國的原子彈的研究和生產,並提供原子彈的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作為原子彈製造的關鍵環節,向中國出售用於鈾濃縮處理的工業設備,並提供氣體擴散廠初期開工所用的足夠的六氟化鈾;1959年4月前向中國交付兩個連的岸對艦導彈裝備,幫助海軍建立一支導彈部隊;幫助中國進行導彈研製和發射基地的工程設計,在1961年底前提供導彈樣品和有關技術資料,並派遣技術專家幫助仿製導彈;幫助中國設計試驗原子彈的靶場和培養有關專家;等等。

儘管中國的兩彈一星成就在中後期源於許多偉大元勛們的智慧和刻苦,但若沒有蘇聯前期鋪設的硬體,無疑會無比艱難。

「大躍進」時期,蘇聯再次加大支援力度。

赫魯曉夫稱讚「大躍進」說:「中國同志提出的計劃,連我們這些見過世面的俄國人也不能不感到驚訝。雖然我們不懂你們的方塊字,但如果你們能夠完成這個計劃的話——對於你們能夠完成計劃,我們是絲毫也不懷疑的——這對你們亞洲的鄰國將是一個很大的震動。」

蘇聯幫助建設河南洛陽邛山工地 1958年

當時幾乎所有蘇聯的經濟區都承擔了為中國生產訂貨的任務,接受中國訂單的企業數以千計,幫助中國進行設計的有上百個單位。在為中國製造設備的工廠和車間裏,常常可以看到「提前為人民中國完成訂貨」的鼓動標語。

對於包頭鋼鐵聯合企業、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豐滿水電站、北京熱電站等重點項目,蘇聯企業準備提前完成訂貨。

蘇聯在「大躍進」期間同意增加援建的項目已經超過了前期投產的項目。據國家計委統計,蘇聯援建的項目,在1959年以前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產的有113個,而從1959年開始,除了已經簽訂協議的項目外,僅按照1958年8月8日和1959年2月7日兩個協議的規定,蘇聯還要幫助中國建設125個企業。

哪怕是後來中蘇關係隨著「共同艦隊」、「解放軍炮擊金門」遇冷,雙方仍然有大量引進新技術裝備和武器的各種計劃。

直到關係下行,援華專家撤回、中蘇論戰,蘇聯對中國的援助才逐漸終止。


《見證中國核潛艇》,正在看。

大概可以分三個層次:

1.蘇聯對中國幫助巨大,總體上看比較無私。

2. 在尖端技術上有所藏私但可以理解。

3.最終技術援助的終止是政治家之間對抗的結果。蘇聯專家及一線執行人員給了中國力所能及的援助。


蘇聯對新中國的援助,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知識產權轉移,空前也是絕後的,156個工業項目,將中國由農業國帶到工業時代。不要說中國花了錢不欠蘇聯,知識產權金錢是買不到的。

這和德國大眾投資一汽大眾上汽大眾完全兩個概念。德國大眾只把中國作為工廠和市場,核心技術至今也沒有賣,也不可能賣。蘇聯人是手把手教,教你如何造,為何造,全套的圖紙,把過去兩百年西方世界的智慧結晶,全部告訴你。

這種事以後也不會再有了,這是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最瘋狂的事

就事論事,真的要感謝蘇聯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