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毛泽东同志:

毛泽东同志,我对您有个请求。我们感觉天然橡胶严重不足。我们生产了足够的人造橡胶,但是用其来生产橡胶制品的话,每百万吨人造橡胶需要混合30万吨天然橡胶。不进行这样的混合的话,人造橡胶就不适合于工业应用。前不久我们向垄断天然橡胶的英国人购买了天然橡胶,但是,现在英国人不再向我们出售天然橡胶了,哪怕是最少量的规模。这就为我们的汽车、航空工业的发展造成了直接的威胁,同时将使我们的工业面临缺少橡胶制品的威胁。我的请求是,请您和您的中国朋友们利用私人的形式和其他合适的途径购买天然橡胶并将其转给苏联。如果最近能购买50000吨天然橡胶就很好了。我们当然会支付所有的费用。如果通过香港或者其他方购买.那么至少需要购买8000吨和10000吨。

能否满足我的这一请求,请告知。

菲利波夫(斯大林)1950年11月21 日《俄罗斯解密档案·中苏关系》第3卷第128页

致菲利波夫同志:

菲利波夫同志!收到了您在11月21日的来信。现在我们有18000吨天然橡胶。我已经向贸易部下达了命令,要他们按照购买的价格立刻向苏联政府提供8000吨天然橡胶。我们希望从苏联获得与我们提供的天然橡胶等值的新闻纸和棉布。如果情况不发生变化的话,在生活在东南亚国家的华侨的帮助下,我们可以继续购买天然橡胶,并将其运往天津市。我们现在可以为苏联政府购买5万吨其急需的天然橡胶,甚至更多,达7万吨,但需要用美元或者英镑支付。现在天然橡胶的价格提高到了每吨1200美元。供应天然橡胶的期限近几个月会确定下来。关于天然橡胶的供应及其今后的采购问题我们将责成对外贸易部的叶季壮同志同苏联政府的贸易代表米古诺夫同志直接进行谈判。请您就这个问题下达相关的指示。毛泽东1950年11月22 日《俄罗斯解密档案·中苏关系》第3卷第129页

苏联需要盟友,但是客观上给我们的帮助不少。

包括但不限于:

外交上的帮助;

三亿美元贷款,利息1%

毛泽东:我们认为,贷款协定的条件对中国十分有利。为这笔贷款我们总共只付1%的利息。

斯大林:我们为各人民民主国家提供贷款的协定,都规定收2%的利息。斯大林同志开玩笑说,如果你们情愿,我们可以给你们提高利率。当然,我们注意到,中国的经济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关于签订新约及中长铁路、旅顺、大连等问题——毛泽东与斯大林的会谈记录(1950年1月22日)

老大哥当时真是拉了我们一把,不能因为他基于某种目的而否认这种帮助的存在,这很重要。


再补充一些:

1960年7月14-16日,周恩来在北戴河做的《共产国际与中共关系》报告

朝鲜战争期间的临时贷款:

致菲利波夫同志:

您1951年9月12日发来的电报已收到。

感谢您满足我们提出的给我们提供6亿卢布军事补充贷款和向驻朝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派遣军事顾问的要求。

关于提供武器装备的问题——毛泽东致斯大林电(摘录)(1951年9月20日)

解放后,鞍钢、沈飞、沈阳第一机床、一重、一汽等重工业项目,中国人大、哈工大、哈军工等院校建设,普通军事武器技术和核武器技术等。

苏联的援助有外交目的,想把东北和新疆当势力范围,军事上提过分要求,干涉中国内政。

双边贸易和交流中,摆老大哥架子,有些设备价格还虚高;

二战后的百废待兴的苏联援助了我们大量资金,援建了众多工业项目,在军用和民用科技领域也都提供了极大支持

苏联援助客观上极大提高了我们的工业化速度和社会发展水平。


仔细看看条文,确实就是互惠互利的条约。

左手交钱给你,右手这钱就买了他的装备。但是利息低,还款期长,买的也都是亟需的东西;

这种交易方式不觉得眼熟吗?对,咱们也在用,一路向西都在用著呢

互惠互利也是帮助!

美帝会全产业链帮我们建立重工业吗?

不仅要有实力帮,还要有愿望帮。


再补充一点中苏橡胶交易的内容。相关信息来自《20世纪50年代初的中苏橡胶贸易》,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姚昱

  1. 苏联的橡胶短缺皆因意识形态对立引发的贸易禁运,中国有特殊渠道可以获得橡胶。1950年中国进口12万吨,给了8万吨给苏联;
  2. 橡胶交易是互惠的,中国无私的行为获得了斯大林的高度赞扬,其将最新的米-15交付于我以替代老旧的米-9;
  3. ①统战工作争取到了陈嘉庚是中国敢于答应斯大林的重要原因;②在苏联提出要求之前,我国政府已经未雨绸缪的从陈共存(陈嘉庚的侄子)处购买了大量的马来亚橡胶;而新加坡橡胶大王李光前(陈嘉庚的女婿)的侄子李引桐(后为泰国橡胶大王),先后辗转捐赠了21万吨橡胶③1951年1月-5月,我国就通过香港、澳门进口了5.2553万吨橡胶④还通过当时和中国有经济联系的外国公司,主要是英国公司代购了一部分橡胶。
  4. 中国当时也亟需橡胶。1950年冬由陈云主持召开的一次有军委各部和政务院各部参加的橡胶会议上,军委代表说明朝鲜前线不仅需要轮胎与三角带,更急需胶鞋若干万双,因为许多战士在冰天雪地还穿著布鞋,光著脚板。
  5. 其后,中国依靠和未加入联合国的锡兰(今斯里兰卡,不受禁运限制)的橡胶贸易(橡胶换粮食),打破了1951年5月之后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橡胶禁运。
  6. 中苏橡胶贸易与1959年终止。

2020年11月16日

4000多赞,有点受宠若惊,谢谢大家。

因为某些知乎认定的「攻击言论」被关了7天,昨天才放出来,很多知友的评论都没没法及时给予回应,不好意思,以后还是得谨言慎行,毕竟识时务者为俊杰,是不是?

此篇回答的意思是苏联的帮助确实存在,不管它当时基于何种目的。就比如初创企业从VC那里拿到了钱,你做大了之后不能说VC是为了变现来的,这样不太合适。

不少年轻的朋友关注了我,谢谢你们。苏联的消亡是它忘记了初心,如果说建国初期它给了我们巨大的物质支持,那么1991年的苏联瓦解促使了总设计师进行南巡,加快了我们的改革开放进程。

孔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我们一定要多读书,多实践,增强判断力,才能不被粗浅的、娱乐化的所谓「知识」所蒙蔽,才能保持初心。


赫鲁晓夫期间对华援助力度大幅提升,甚至达到了降低苏联老百姓生活质量的程度。

斯大林时代的援助:友好的基石

苏联对新中国的援助从朝鲜战争就开始了

中国单独面对这样一场现代化战争,仅仅在弹药方面,就无法实现。1951年第一季度,朝鲜战场上所需弹药14100多吨,而中国国内军工生产能力只有1500多吨。

对于武器装备要求,苏联方面几乎可以说是有求必应。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IS2重型坦克

1950年10月28日,毛泽东要求苏联提供鱼雷快艇、装甲舰、猎潜艇、岸炮等海军武器装备,并拟派海军司令员肖劲光飞赴莫斯科进行商谈。斯大林第二天便回电表示同意。11月17日,周恩来致电斯大林说,为解前方作战燃眉之急,需要立即从驻辽东半岛的苏联部队中抽调500辆汽车。斯大林当天便答复:将在10日内交付中国500辆新车,年内再交付1000辆。对于周恩来提出的请苏联为中国正在组建中的一个空军集团军派遣15名军事顾问的要求,斯大林也是立即予以满足。为了加强志愿军的空军作战能力,斯大林还主动提出无偿向中国提供大量新式飞机。他在1951年5月22日给毛泽东的电报中说:将在两个月内向中国提供372架米格-15飞机,只收取运费

籍由朝鲜战争,解放军大程度完成苏械换装。

朝鲜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实现了全面改装,其中完全按照苏军编制装备或组建的有:106个陆军师中的56个师,6个坦克师和独立坦克团,101个(37毫米)独立高射炮营,5个野战高炮师和1个城防高炮师,2个火箭炮师,14个榴弹炮师,2个反坦克炮师,33个高射炮团,4个探照灯团,9个雷达团和独立雷达营,28个工兵团,10个铁道兵师,以及通信兵和防化兵部队。到1954年初,中国共组建了28个空军师,5个独立飞行团,共有飞机3000余架,均是苏联赠送和售予的。

如果说军备上的支援大家都很熟悉了,期间苏联对中国经济上的援助才是中流砥柱,因为中国打朝鲜战争,最大的困难就是国内经济。

期间著名的,就是156工程项目的前50个项目。这五十个前期项目,目的是为工业化打基础和恢复经济。

这些巨大项目从规划阶段转向落地,已经是朝鲜局势缓和之后的了。

1950~1952年全国固定资产实现新增金额合计59亿元,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实现新增:电力22.2万千瓦,煤炭开采1563.7万吨/年,生铁76.4万吨/年,钢锭55.8万吨/年,钢材33.6万吨/年。而苏联援建的部分重点项目建成后将实现新增固定资产合计达41.39亿元,实现生产能力新增:电力87.55万千瓦,煤炭开采780万吨/年,生铁250万吨/年,钢锭320万吨/年,钢材250万吨/年。

苏联援建项目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苏共十九大后,苏联方面为了帮助中国建设和改制这些企业,重新安排计划和资源,除派大量专家来华外,仅国内设计单位就要增加三万人支援。

从选择厂址,搜集设计基础资料,进行设计(苏方承担70%~80%),供应设备(苏方承担50%~70%),无偿提供技术资料,直到指导建筑安装和开工运行,苏联都给予了全面的援助。

除了军备、工厂,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知识。中国不仅缺硬体,还缺大量软体。

1950年9月29日,苏联科学院主席团责成苏联科学院图书馆重点安排「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图书交流项目」,并表示中方无需回赠相同数量图书。

1950~1953年,苏联向中国提供图书资料12万套册(中国提供苏联的只有2.5万套册),接受苏联科学出版物的中国机关达到300个,其中有31个大型图书馆。

对于大型项目和工程设备技术的各种资料,苏方完全无偿提供。

1950~1953年,苏联根据中苏两国政府间科学技术协定向中国提供科学文献和技术资料共2928套(件)。

如果说代表中苏友谊的纽带是谁,那一定是许许多多来华的苏联专家。

据中国档案材料,自1950年至1953年先后到中国帮助经济建设工作的苏联专家共计1093人,截至1953年底已回国741人,留在各厂矿企业的尚有342人(其中重工业部系统159人,燃料工业部系统102人,第一机械工业部系统52人)。而苏联有关材料统计,到中国工作的高级专家1951年为557人,1952年为258人,1953年为395人。按这个统计,不包括1950年,苏联来华高级专家已达1210人。

这些专家满怀热情来到中国,不仅以其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给中国经济建设的各行各业带来了崭新气象,而且他们那种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也感染和教育了中国干部和工人,他们不仅帮助中国建立起一整套现代工业管理的规章制度,而且通过言传身带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科学技术人才。

至于人才培养,苏联的贡献就更多了。

中苏于1951年12月6日签订了关于中国公民在苏联进行生产技术实践的条件的协定,1952年9月1日签订了关于中国公民在苏联高等学校学习的协定,这两个协定中给予了中国学生非常优惠的条件。

在苏联厂矿企业实习的中国技术干部,只需支付苏联专家和教师的讲课费,以及少量的实习费,其数额仅为实习指导者工资的~20%。而对在苏联学习的中国大学生和研究生,除教科书费和公用事业费外,中国政府仅向苏联政府支付50%的助学金。

据中国有关档案材料计算:

仅1952年由中央和东北计委派往苏联留学的在职干部273名,教育部及各经济部门所属高等院校学生287名。同年到苏联实习的技术干部为中央9个部委174名,东北工业部所属各公司560名。1953年教育部准备送往苏联的留学生1100名,其中财经系统650名。在留学生派出计划之外,中央财经委还拟选派500~600名实习生。此外,在苏联科学院及其科学机关里学习的中国研究生1952年有11人,1953年有13人。

尽管相对于赫鲁晓夫时期的援助,斯大林给予的帮助相对有限,但还是让中国这个新生的国家走出了现代化的第一步。

赫鲁晓夫时期:同志加兄弟——真卖肾援华

赫鲁晓夫上台后,对于中苏关系和援华工程特别上心。

由于此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处于一个关键时期,苏方人员不止一次提醒赫鲁晓夫「对于如此庞大的建设项目,苏联国力有限」。可赫鲁晓夫完全不听,铁了心地加大支援中国的力度。

1954年7月,中方希望能在之前的建设项目上做补充的援助。赫鲁晓夫立即回答「满足中国政府请求」。

随后,赫鲁晓夫不仅将协定设计工作和设备供应的总值增加了3.5亿~4亿卢布,而且主动建议在目前中国正在建设的一些企业里,用苏联新改进的几种军事技术代替原协定的规定。

此外,赫鲁晓夫为向中国国庆献厚礼,还多方奔走,四处游说,促成了一批新的援助项目。

如扩大原有协定规定的141项企业设备的供应范围;新建15个工业企业;向中国提供5.2亿卢布的军事贷款;将中苏合营的新疆石油公司、新疆有色及稀有金属公司、大连造船公司和民航公司中的苏联股份完全转让给中国;帮助中国修建兰州一乌鲁木齐一阿拉木图铁路及组织中蒙、中苏铁路联运,以及决定苏军提前从旅顺海军基地撤退并无偿地将基地归还给中国等。

1954年,苏联红军撤离旅顺口

1954年,苏联大力加大援华人员支持力度。

据时任对外贸易部副部长的李强估计,中国聘请的技术专家,「1954年比1953年增加两倍多,1955年比1954年可能还要多些」。

据苏方统计,仅在1954~1957年为工业项目来华的苏联专家就有近5000人,其中1954年983人,1955年963人,1956年1936人,1957年952人。

根据1954年10月12日签订的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协定,1950年至1959年,苏联无偿地向中国提供的科学技术文件共计:整套技术设计文件31440套,基本建设方案3709套,机器和设备草图12410套,整套技术文件2970套,整套部门技术文件11404套,其中1955~1959年分别为25896套、3359套、9837套、2678套、10022套,均占总数的70%~90%。

此外,1954~1957年苏联还向中国提供了4261个教学大纲、4587项工业制品的国家标准,以及按优惠出口价格为中国设计和制造的221个仪器、设施、设备样品。

在「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把对社会主义国家科学技术援助总数的一半给予了中国。

也正是由于苏联的大力支援建设,中国的「一五」建设得以顺利完成,终于从千百年来的农业大国,过渡通往工业大国。

在此期间,中国的经济建设(社会总产值)以每年递增11.3%的速度发展,以苏联帮助建设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为核心,以限额以上的694个(至1957年为992个)建设项目为骨干,全面展开基本建设。

中国规模较大的企业单位,都几乎由苏联建设完成,其中引进的成套设备,在当时都是比较先进的,甚至是苏联最先进的。

可如此规模巨大的援助,对于苏联而言也有著沉重的包袱。

根据俄国档案记载的数字,苏联援华建设项目的出口总值为94亿卢布,其中设备出口值84亿卢布,技术援助出口值10亿卢布。这笔约占1959年苏联国民收入7%的资金,当时可以修建268万套公寓,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困扰已久的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

除了耳熟能详的156工程,在高精尖领域的援助,苏联也帮新中国完成了零的突破。

1957年10月15日,中苏正式签署了《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原子能工业的协定》

根据协定,苏联将援助中国建立综合性原子工业;援助中国的原子弹的研究和生产,并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作为原子弹制造的关键环节,向中国出售用于铀浓缩处理的工业设备,并提供气体扩散厂初期开工所用的足够的六氟化铀;1959年4月前向中国交付两个连的岸对舰导弹装备,帮助海军建立一支导弹部队;帮助中国进行导弹研制和发射基地的工程设计,在1961年底前提供导弹样品和有关技术资料,并派遣技术专家帮助仿制导弹;帮助中国设计试验原子弹的靶场和培养有关专家;等等。

尽管中国的两弹一星成就在中后期源于许多伟大元勋们的智慧和刻苦,但若没有苏联前期铺设的硬体,无疑会无比艰难。

「大跃进」时期,苏联再次加大支援力度。

赫鲁晓夫称赞「大跃进」说:「中国同志提出的计划,连我们这些见过世面的俄国人也不能不感到惊讶。虽然我们不懂你们的方块字,但如果你们能够完成这个计划的话——对于你们能够完成计划,我们是丝毫也不怀疑的——这对你们亚洲的邻国将是一个很大的震动。」

苏联帮助建设河南洛阳邛山工地 1958年

当时几乎所有苏联的经济区都承担了为中国生产订货的任务,接受中国订单的企业数以千计,帮助中国进行设计的有上百个单位。在为中国制造设备的工厂和车间里,常常可以看到「提前为人民中国完成订货」的鼓动标语。

对于包头钢铁联合企业、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丰满水电站、北京热电站等重点项目,苏联企业准备提前完成订货。

苏联在「大跃进」期间同意增加援建的项目已经超过了前期投产的项目。据国家计委统计,苏联援建的项目,在1959年以前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产的有113个,而从1959年开始,除了已经签订协议的项目外,仅按照1958年8月8日和1959年2月7日两个协议的规定,苏联还要帮助中国建设125个企业。

哪怕是后来中苏关系随著「共同舰队」、「解放军炮击金门」遇冷,双方仍然有大量引进新技术装备和武器的各种计划。

直到关系下行,援华专家撤回、中苏论战,苏联对中国的援助才逐渐终止。


《见证中国核潜艇》,正在看。

大概可以分三个层次:

1.苏联对中国帮助巨大,总体上看比较无私。

2. 在尖端技术上有所藏私但可以理解。

3.最终技术援助的终止是政治家之间对抗的结果。苏联专家及一线执行人员给了中国力所能及的援助。


苏联对新中国的援助,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知识产权转移,空前也是绝后的,156个工业项目,将中国由农业国带到工业时代。不要说中国花了钱不欠苏联,知识产权金钱是买不到的。

这和德国大众投资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完全两个概念。德国大众只把中国作为工厂和市场,核心技术至今也没有卖,也不可能卖。苏联人是手把手教,教你如何造,为何造,全套的图纸,把过去两百年西方世界的智慧结晶,全部告诉你。

这种事以后也不会再有了,这是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最疯狂的事

就事论事,真的要感谢苏联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