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不止一位精分取向的咨询师说过,如果咨询师攻击、报复来访者,是因为来访者把很强的愤怒的能量丢给了咨询师,有些的确是咨询师的问题,有些与咨询师无关。在实际的咨询过程中,咨询师攻击报复来访者的情况并不少见。那么,专业的咨询师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可以对来访者进行反击吗?


当咨询师报复来访者,甚至当咨询师意识到,自己想要报复来访者时,这就意味著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就卷入到了「对话内容」层面,而非咨访关系层面。

最近正好对于这两个层面的对话有了新的理解,顺道分享给大家!

两个层面的互动

当来访者语言攻击咨询师的时候,实际上两个人是在两个层面互动的。

第一个层面我们权且称之为「内容层面」,来访者说:「你大爷的!」,那么在内容层面上就是在说「你大爷的!」

第二个层面我们权且称之为关系层面,在这部分,来访者表达的内容就会比较丰富,可能是

  • 对咨询师表达失望
  • 用攻击防御羞耻感
  • 用攻击表达「我需要力量」
  • 对咨询师「调情」
  • 等等……

如果我们紧盯著第一个层面开展工作,最终的结果就是说教、讲道理、野蛮分析(精神分析术语)。如果能跟第二个层面互动,那样的工作才能算得上某种心理学工作。(但是需要强调,咨询师无论如何不会仅在第二个层面说话)

咨询师的反击

所以当咨询师反击「你大爷哒!」时,我们也需要从两个层面理解。

第一个层面,咨询师直接回应了来访者所说的内容,这种现象专业术语叫「对卷」(误)。俩人在内容层面持续对话,基本上属于咨询没有深入的状态(比如初始访谈的部分内容)。那么如果在咨询中后期还是这样,那也许意味著咨询师和来访者的故事过于紧密的纠缠,失掉了自己的工作身份。

第二个层面……咨询师也不会直接开卷,毕竟咨询师要做的事情,就是帮来访者看清关系层面发生了什么,将关系层面的潜台词变成台词。

比如亚隆的那句经典的:「我觉得刚才我们一直没有建立链接,和你有些距离」。

因此当咨询师反击的时候,大概率是在咨访关系中卷入过度,无法抽离出来了。

如果咨询师有一定的经验,他会试著将刚才「对卷」的环节做个复盘,或者跟来访者一起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

当然,前提是他们的咨访关系还有机会处理这部分。

顺带小惊喜

当然我说的两个层面,显然不是原创,过去有人将二者称之为「内容」和「过程」,也有人称之为「接实招」和「接虚招」。不过这个观点倒帮我解释了另一个话题:

为啥熟人之间不能做咨询?

所谓的熟人,无外乎亲人朋友同学同事,你们已经建立起来的关系,很大程度上依赖「内容」的互动。

比如,两个人用内容对话:

「老王,帮我从食堂带个炒饼」

「滚蛋自己买去!」

可是在过程中对话,画风就诡异了:

「老王,帮我从食堂带套煎饼」

「听起来你对我有很多期待。」

所以熟人之间咨询,两个人的关系会在内容和过程之间来回拧巴,这会形成一种非真实感,我不确定我说的话,你是否听到了。

关於伦理和技术

所以这又是一个伦理与技术的话题:反击来访者必然是违反伦理的行为,至少不符合善行的第一原则。但是,它又是咨询技术所决定的。

咨询师的技术到位,他的确能更清晰的看到咨访关系,也就不容易陷入到被骂与愤怒的陷阱中。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心理小厨plus


这个问题很有针对性,这两天我上知乎频率较少,不是太多,然而当我登录界面,后台就有一堆私信,每天都有一堆网友向我哭诉,说如何被咨询师虐待欺负的。

这里面不乏很多知名的知乎心理学大V。

这里我就不批判这些咨询师到底做得好不好了,毕竟我也不是当事者,要评价好与坏也不客观,我想谈的是,为什么来访者会表达不满,还有咨询师为什么要在咨询里面生气,甚至报复来访者。

抛开咨询的工作场景,我们先来明确一下,在生活中我们跟别人吵架,发生争执闹得不可开交,一般会在什么状态之下?主要会在以下的几种状态中:

首先是意见分歧,双方一个不服一个,对对方的观点产生不满,心生怨恨。这点是非常常见的,在一些小事或者观点上有了不一样的看法,看似表面上没吵,实际上内心非常难受,心生怨气想要反驳,在这过程里有了冲突。

其次是出现言辞上的秽语。这个很重要,所谓秽语,指的是对人格上形成了侮辱,就事论事说话,只会伤情绪,倒不会说让人很难受,顶多就是发一下脾气完事。一旦出现某些指责性、批判性的评价,就会产生「内伤力」。

如:你这个人就是这么懒,太作,平时不好好努力,30岁了还混成这样子,这都是你无能造成的,怨不得别人。

类似这种人格挑衅的批判,这是最伤人的,也是让人关系破裂的行为,不管是父母、朋友还是恋人,哪怕关系再好,听到这样的话也会觉得受不了,关系会骤然下降。

最后是肢体冲突。情绪控制不住,言语上已经没法解决矛盾了,缓和不下来,接下来就会开始动手,打人,报复,为的是通过武力压迫,来让别人达到认同的地步。

以上的情况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冲突模式。

回到心理咨询的工作场景中,来访者与咨询师发生冲突,发生攻击和报复,又会是哪些原因呢?

这里有一个观点要质疑一下,听到不止一位精分取向的咨询师说过,如果咨询师攻击、报复来访者,是因为来访者把很强的愤怒的能量丢给了咨询师,这句话有甩锅嫌疑。

在我的执业经历中,我很少遇到过来访者把很强的愤怒能量丢给我,在咨询里根本碰不到要吵架、攻击的这么一种状态,要是来访者跟咨询师吵,要反思的应该是咨询师,而不是来访者。

大家要明白,心理咨询的本质是什么?心理咨询的本质是一种服务。来访者出现心理困扰了,情绪、认知或者行为上有问题,他去找咨询师,看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处理。咨询师了解到来访者的心理困扰以后,接下来就是分析和解决问题了,先评估找原因,找原因以后出方案,确定目标,然后根据咨询目标解决困扰,解决完了以后工作结束。

本质不复杂,就跟病人找医生看病一样,我身体有病,胃痛,医生你给我治好,治好以后就可以结束关系,非常简单。

然而现在我看到有些咨询师的咨询心态有一些问题。

诚然,我很理解精分流派咨询师的咨询方式,也知道他们的咨询过程和风格是怎样的,但是有个过程一定得铭记,咨询的原则是「客观中立」,时刻得保持冷静、客观的心态去处理事情。由于这个流派的操作设置,涉及更多情感的联结,那么咨询师在处理关系上,难免会投入进去,缺乏稳定人格和心态的咨询师,极容易把个人的「困扰」代入咨询的状态中。

这就容易造成一个问题,在跟来访者共同处理困扰的时候,过多地强势控制,把观点强加在别人身上,造成关系的不适应,在工作环节上出纰漏。

换句话说,当来访者对咨询师表达不满,这也体现了一个问题,咨询师给我的感受不好,他对我的态度让我感觉不舒服。这种不满非常致命,因为它不是「效果不满」,而是「态度不满」。

效果不满很好理解,咨询师咨询了一段时间,作为来访者总是感觉效果不好,这时候他表示不满是在就事论事,只针对事情,这时候咨询师只需要去和来访者协商就好了,更改一下咨询方案和做法就行,直到完成目标。

要是态度不满,那就上升到很多方面,如你的态度很强势,我不满意;你对我的评价不公正,我接受不了;我对你有好感,你却不理我这些感受上,而这些感受,全部都来自于情感的冲突。

情绪出问题,那么做事情就很难心平气和地做下去。

那么出现冲突,来访者对咨询师表达不满,咨询师该如何化解矛盾呢?当然,报复攻击肯定是不可取的,想都想得到这种行为会有问题,大家平时生活中跟朋友、恋人吵架,都不可能报复攻击,要是攻击了关系都会闹得很僵,何况是在工作状态中。

作为咨询师,当来访者对自己表达不满时,先要真诚坦然地接纳情感,并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举个例子。

有一天咨询师状态不太好,到了下午五点钟,咨询有些累了,想压抑自己疲倦的神态,但是没控制住,在咨询里打了哈欠。此时来访者正讲的很投入,看到咨询师这种状态,非常生气,就对他说:

「你打哈欠是不是觉得我说的太无聊了?要这么样我就干脆不讲了。哼╭(╯^╰)╮!」

那么咨询师听到这句话,该怎么表达呢?很简单,就是道个歉,说一下就好。可以这么讲:

「对不起,我咨询太累了,早上到现在咨询了五个,到你这里是第六个,注意力有点不太集中,没缓过神来,是我不好,下次我会注意的(*^▽^*)」

这么一说,来访者也就不会跟咨询师吵了,虽然心里面还会有些小埋怨,但不至于会给关系带来太多的僵局,顶多就是觉得咨询师太累这次咨询状态不太好。

不过,要是咨询师采用以下这种对话模式,那就要抽耳光了,比如他们会这么说:

「我打哈欠的表现,对你来说是什么样的感受?(⊙o⊙)…」

「这个行为,对你来说意味著什么?(⊙o⊙)…」

「我这个做法,给你造成了多大的困扰,你能说一下看看吗?(⊙o⊙)…」

要是咨询师这么说的话,显然就是犯了「教条主义」,把技术看的过重,而忽视了对来访者的真诚体验,显然这样的咨询师不仅水平不够,而且也是需要提高咨询经验的。

还有些咨询师则比较极端,遇到来访者说你打哈欠我就干脆不讲了,他们会这么表达:

「我不就打个哈欠吗?干嘛这么凶,我都咨询这么久了,打个哈欠不也正常,你要不说那是你的事情,跟我无关╭(╯^╰)╮」

要是咨询师这么说,赶快拉黑吧,这不仅不专业了,连基本沟通共情都没有,别说咨询,估计生活中与人交谈都无法正常交流,纯粹攻击狂。

@徐若航 那个荣格的例子觉得很好,来访者说要打医生一个耳光,荣格说你要打我,我也会打你的哦(#^.^#),这就非常真诚,不仅幽默,而且具有情感互动。作为人来说,谁愿意被人莫名其妙打啊?要被打肯定就是还击,如果你要说你打我我会非常乐意接受的,这个人脑子一定有问题。

除了接纳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说出真诚的话语,作为咨询师要缓解来访者的攻击和不满,需要用一些技术和技巧。最常见的一种技术是「倾听」,这个不用说了,最基本的咨询师的素质,出现矛盾都可以用这个方式去化解。

如:来访者对咨询师表示不满,说上次你说了一句话,让我觉得感受很不好,似乎你对我有敌意,有点看轻我的表现。

这时候咨询师可以这么表达:请问是哪句话我说的不太好,让你有了这样的体验,能具体说一下吗?当咨询师能够很真诚地、愿意倾听来访者感受时,那么这层敌意和不满也就慢慢消失了。

倾听之外,咨询师还可以用内容反应和复述的技术来进行化解。

如:来访者对咨询师的著装感觉不满,说你今天没有穿牛仔裤,只是穿了条短裤,脚毛看起来好多,实在看不顺眼。

这时候咨询师可以这么表达:我今天没有穿牛仔裤,露出了下面的脚毛,看样子有点邋遢,让你感受到了不太好的感受,是这样吗?

来访者接著会说,是的,你这样的表现让我感觉不好。

咨询师就可以接著表达:嗯,今天太热了,30多度,出来的时候穿长裤确实有些热,贴在身上不舒服,于是出门的时候就考虑穿了短裤。不过我没想到这会给你造成影响,下次我会注意的。

通过内容反应或者复述的技巧,能够让双方的气氛缓和一些,语气能够更加平淡地度过,如果你一开始就说「哎呀,今天天气好热,我穿短裤出来了,这很正常,为啥不能穿?」那这种表达就过于缺乏共情了,有点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去认识问题,没有理解别人的感受。

说到底,这些技术的使用也来自人的修养和人品,要是平时人的性格比较温和,善解人意,即使没学过咨询的技术和技巧,也能够真诚地表达这些内容,只是说话并没有那么到位罢了。

除了技术使用以外,咨询师更需要的是「修心」,只有心态平稳强大,那么做咨询才会更加到位,也就不会和来访者出现冲突了。


来访者表达不满是一个非常常见、极其正常,乃至在任何一个中长程咨询中都会发生的情况。大部分受训良好的咨询师会秉持一个【积极的心态】去看待来访者表达不满,把来访者表达不满当做咨询进程中一个【发生改变的契机】。

只是这个表达需要被限制在一定的边界内:就是来访者不可以对咨询师的身体产生伤害(不能付诸行动),一旦来访者付诸伤害行动,咨询师则有权利随时停止咨询。咨询师需要首先保护自己的安全,才能够作为咨询师帮助来访,这是人的本能,也是咨询的边界。

当然大多数的情况下,则是另外一种情况:

很多来访者在咨询分析进行到比较深入的阶段,都会展现出「想要摧毁咨询师」的愿望,但同时又会「害怕摧毁咨询师」。在过往的经验中,可能没有一个好的客体能够包容和呈现这一部分,所以这个冲突一直持续到成年之后。在这种两难、冲突和罪疚感的压力之下,来访通常会分裂咨询师:即某些方面被他所爱,某些方面被他所恨。他和咨询师的关系也会以下方式被分裂:他自己维持在好人(或坏人)的状态,而咨询师则为相反的人物。

在这种情况下,咨询师能够坦然的承受这种不满,并且对这个部分进行呈现和解释,有助于帮助来访者整合这些感觉,这样的表达不满的过程,就是一个对咨询积极有益的时刻,会促进来访者人格的整合,对整个咨询进程都是有益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

来访者可能对咨询师产生了负性移情。即来访在过去的经验中,对某些人产生了愤怒,但由于某些原因没有得到表达。在咨询的某些场景中,这些感觉被「激发」了出来,而来访将这些感觉投射到咨询师的身上。

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去处理来访者未曾被处理的感觉。比如有可能来访对他的妈妈有很强烈的愤怒,但是这个愤怒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得到表达,比如妈妈是用示弱的方式在控制她,或者妈妈的权威让他不敢表达等。那么当移情发生时,来访者有机会在咨询师的身上表达这种不满,来访者可以感受到咨询师的不带敌意的温和、坚定,这对来访者是非常有帮助的。一方面,释放这种不满就是对愤怒情绪的处理,另一方面,就像我们说到的,来访在攻击客体的时候又会担心客体毁灭,当来访发现咨询师没有生气也没有被毁灭时,会产生安全的感觉。

当然,也有可能确实咨询师有某些地方伤害到来访,让来访感觉到不舒服。比如我迟到了,或者因为特殊情况忘记了来访者的时间。这种情况我会真诚的向来访者道歉,并且调整和反思我的行为,是否我被我们之间的某些移情影响了?或者我最近的生活状态有某些问题?通常当我道歉并调整后,来访的不满也会消除。

咨询师在何种情况下,会攻击报复来访呢?

1、来访者的不满超过了咨询师的承受范围,咨询师会下意识的防御。

2、咨询师进入了意识层面,无法从和来访者的关系中觉察出这种不满来自哪些潜意识动力。

3、来访者的不满磋商了咨询师的自恋,让咨询师感觉到愤怒。

4、咨询师有某些没有处理好的个人问题,比如曾经有创伤、有未被处理的情节,当然也包括第三点中提到的自恋(第三点单独提出来因为我感觉占的比例可能很大)

所以,当来访者的不满发生时,如果咨询师觉察到自己感到愤怒、受挫,想要攻击来访时,需要及时的去督导,在督导中觉察在咨询中发生了什么,如果这种想要攻击的愿望来自个人自身的内心世界,就需要及时去进行个人体验。

参考文献

【1】《抑郁位置与偏执——分裂位置的关系》梅兰妮· 克莱因【2】《嫉羡与感恩》梅兰妮·克莱因


其实吧,首先我觉得这不仅仅是精分和非精分咨询师的区别,而是咨询师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

很多在国内受训的咨询师都做不好这点,非常令人失望。

在咨询室里咨询师并不代表ta个人,而是一位收取费用后向咨客提供服务的专业人员。因此,题目里的「反击」是不可以的,但是换成「反馈」就ok了。

我不说学术的,我也不懂。说我自己的经验吧。

我在咨询室里的攻击性,并非针对咨询师个人。我表达的是我在让我不舒适的环境下会出现的感受。

我需要的是咨询师能够看懂这些感受,反馈给我。无论是(在我没意识到时候就能)指出我攻击的行为,或者是反馈一些安抚,或者是告诉我ta受到攻击的感受,或者是给我建议如何去照顾我的不舒适……能做的事情非常多,不同受训背景和不同个性的咨询师反馈都不一样的。

无论如何,最差的一种肯定是:自恋受损。以及攻击。

我很尊重和我合作的咨询师,但,这种非常不专业的举动我肯定是看不起的。


无论是怎样的情况下,咨询过程中,专业的咨询师当然不可以「报复」来访者。看到很多答主分享了很棒的回答角度,那我想从咨询师的角度聊聊,咨询师们该如何面对自己的「攻击性」。

很多人都惧怕别人的「攻击性」。不仅如此,还会压抑、否认自己的攻击性,甚至为自己的攻击幻想而内疚自责。

但实际上,攻击性不仅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还是奋斗与成就的驱动力。

因为行业的特殊性,很多人会认为心理咨询师都是一群温和,热情,没有任何攻击性的人。不仅普通大众会对咨询师有这种既定的期待,就连一些心理咨询师(当然是并不太专业和资深的)也会觉得自己必须是温和的,好脾气的,像道士或和尚一样不起一丝波澜的。

但其实,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并不是如批量生产出的布偶,清一色的热情,温柔,没脾气。恰恰相反,专业的咨询师在长程的个人分析中,比普通大众更熟悉自己内心深层次的攻击驱力和接纳自己的攻击性。

可以说,作为一个专业的咨询师,去面对、承认和接纳自己的攻击性是必要和必须的,因为无法接纳自己的恨、愤怒、攻击,就意味著同样无法接纳来访者身上的恨,愤怒和攻击

可能有人还是疑惑,为什么心理咨询师不能够消除自己的攻击性呢?

如果我是一个来访者,遭遇咨询师的攻击,又该怎么办?

此外,心理咨询师能够帮助有攻击性的来访者「消除攻击性」吗?

攻击性需要消除吗?

首先我们讨论一个问题:人的攻击性可以消除吗?需要消除吗?

首先,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攻击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驱力,生本能的一部分,无法被消除。生活中你所看到的那些没有攻击性的人,很可能是压抑了自己的攻击性。

第二,攻击性是一个人成长的非常重要的动力,对应的是一个人的力量。

很多有所成就的人,身上都是散发著或多或少的攻击性的。毛主席那句名言「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将内心对于攻击的强烈兴趣表达的淋漓尽致。

呈现政客内心世界的美剧《纸牌屋》,也有很多经典台词,比如「只有一条规矩,成为狩猎者,或成为猎物」、「对于爬到食物链顶端的我们而言,决不能心慈手软。我们的世界只有一条规则:弱肉强食」……这就是他们内心巨大的攻击驱力。

再把目光从政治世界转移到娱乐世界。面对质疑与谩骂,有人情绪崩溃,有人默默承受,有人淡出江湖。

几年前的范冰冰,一句「我就是豪门」霸气的堵住了八卦评论者的嘴,一句「我不招事,但我也不怕事」让跃跃欲试的人望而生畏。人品质疑也罢,没有演技也罢,范冰冰还是在诋毁与谩骂声中走向了一线艺人的行列,成为年收入第一的华人女星。

除了上述例子,我想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同样不难发现:

那些外表看来完全不具攻击性的男人,往往被认为缺乏男性魅力和力量的,通常也很难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而那些外表看来完全不具攻击性的女人,则容易被认为是忍让温和却又单一无趣的,她们很难在家庭和工作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我想说的是,攻击性绝非坏事,而心理咨询或心理成长的目标,也不是消灭攻击性。

心理咨询:更好的发展攻击性

反过来,心理咨询的目标之一,其实就包括让你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攻击性

任由内心深处的攻击驱力随时随地的尽情释放,被其所控制和左右,势必会给我们的生活增添很多困难,破坏人际关系,阻碍职业发展……

很多人也确实被内心巨大的攻击愿望所奴役和控制了,这时候去深入的探索,了解和面对自己的内心就很重要了。只有了解它,才不会被它所控。

另外,发展出能够被社会规范和人文习俗所接受和认可的表达方式,是让其成为自己成长发展的驱动力而不是绊脚石的关键。什么是更被社会规范和人文习俗所接受的方式呢?

如上面举的例子,很多能够取得成绩的人们,大多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攻击驱力转变成促进职业发展和成就的驱动力,这就是一种被社会认可的方式。

攻击性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对它的否认,压抑,和拒绝;

释放攻击也并不危险,真正危险的,是没有给它找到所适合的道路。

本文作者:刘月,简单心理认证心理咨询师,澳大利亚Monash University 心理学专业文学学士;中美高级精神分析连续培训项目(武汉)成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了解作者更多信息,详戳↓↓

刘月 北京市 成年人咨询 留学生咨询 在线心理咨询?

www.jiandanxinli.com图标

【简单心理Uni】 心理咨询师的终身成长学院,汇聚海内外名师,针对不同阶段的心理咨询学习者,提供40+种培训课程,专业针对性强,体系化程度高,直播/录播、音频/视频、线上/线下形式多样,目前已有20万+人参与学习。

更有20+门免费课程等你来开启哟,课程学习戳 →「http://jdxinli.cn/q199xq」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