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有些人是出于好心拿龙队激励后辈,但是能不能实事求是一点,没必要刻意贬低龙队搞个欲扬先抑啊!

动不动就是「马龙以前被王皓虐很惨」「马龙十年都出不了头」「马龙也熬了十年」……

鼓励小胖这么说,鼓励刘诗雯也这样说。分明这些球员自己都能客观对待,有些人真是张口就来啊!怎么,以前不够苦,现在的荣誉就打折扣了嘛?

虽然马龙自己那段低谷甚至想退役,但那是他的想法,因为他从来就站在高处啊,就像学霸总拿不到第一的难过也是货真价实的难过啊!何必为了鼓励另一个学霸说前一个「以前成绩很惨的」多惨呢?就不说,非让不明真相的人以为前一个学霸是老不及格。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久而久之,大家会以为,马龙在15年之前成绩很差,是被特殊优待给了特别多的锻炼机会才磨练出来的。看到这种言论真是很气!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小胖本身也是独一无二的天才,他需要走自己的路到巅峰。

而马龙,他是为乒乓球而生的呀!


如前几位答主所说,纵观整场比赛,龙队全程用脑子在打球,小胖虽然在部分时间,尤其是最后一句开始动脑,但无奈为时已晚。

下面分开来说,先说龙队。之前一直有感觉,龙自伤愈复出之后,一直在有意识的强化自己,挑战自己的「绝对弱点」,用【预判】与【变化】这两项「绝对优势」弥补自己技术环节的「绝对弱点」,在卡达尤其亚洲杯时最为明显。而本次中公,尤其是和小胖这场球,几乎可以肯定龙已经在一些环节成功克服了自己原有的「弱点」。比如反手,亚洲杯最后一球,和本次中公最后一球几乎完全相同,都是龙队有意识的和小胖硬刚反手,这个他原本并不算优势,甚至可以说是六边形中弱点的环节,似乎唯一不同的只是结果。但抛去偶然因素,其实不然,这次中公的硬刚反手龙每次出球都在用旋转,落点的变化打乱试图一直加质量的小胖,并成功的通过预判,在最后用一个落点比预料更深的长球顶住了准备继续发力的小胖,赢得了胜利。而这场比赛除了一些绝对机会球,在相持段几乎每一球龙队都是用类似的模式赢下来的,也就是「小胖你觉得这个球会很转,我就不给你那么转,你觉得这球会很短,我就给你稍微长一点,你小胖的下一次击球永远在我的计算之内,而我给你的球全都是你预料不到的」。或许说的有些绝对,但应该基本无误,这也是伤愈复出的龙队一直在寻找的答案。当然,这样的打法比需要更加高度集中的专注度和注意力,但无可否认,它也几乎是无敌的。

再说小胖,其实这次真的没有很明显的进步,或许靠自己的绝对质量有时会打出几个制胜的超级球,但这种球其实以前的他也能打出来,进步的只是质量而已,而且只要你不是每个球都能打出这种质量,对龙队来说都只是杯水车薪。所以还是希望小胖赢球以后能多靠脑子吧,这样才能真的与和自己风格越来越接近的大胖拉开差距。

本人龙队粉丝,但也很喜欢小胖。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业余爱好者瞎掰扯两句

这场比赛也可以说是两个人抢占东京奥运战略高地的开始,从成绩上讲,马龙肯定远远高于小胖,但是奥运会不出意外,决赛很大可能性还是在中国队员之间进行,而平时赢得多在关键时刻无疑也会占据更大的心理优势。

马龙这次求胜欲望很强,这个非常难能可贵,刚拿完世锦赛冠军,面对一场公开赛还会竭尽全力争胜,实在了不起!我一直认为,马龙的精神力量比他的技术更加强大!再说到这场和樊振东的比赛,其实马龙很「记仇」的,泥瓦七八年前赢了马龙一次,马龙一直记到现在,而面对亚洲杯刚赢过自己的小胖,马龙恨不得在第一局就全面压制他,所以一上场就打了个9:0。从技术上说,我感觉马龙在世锦赛之后的这第一次公开赛就开始尝试新的变化,加强击球质量,同时在相持反手过程中不再像以前那样铁防加点节奏变化,而且敢于发力,在这个环节,直观上说,樊振东反而显得更下风了一点。整场比赛马龙厚的像座堡垒,抗住你进攻的同时还能不断地攻击你,如果马龙一直保持这个状态,至少我是看不到谁能突破马龙。

再说小胖,很多人说他打的不够好,但是个人感觉除第一局有点懵之外,整场比赛小胖打的还是很清晰的,就像他赛后接受采访说的,谁觉得能赢马龙谁可以试一试。关键时刻敢于变直线得分,过硬的心理素质外加扎实的基础,让他能够在落后时能纠缠住比分,一度也让马龙打的非常难受,作为一个刚刚在世锦赛遭受重大打击的运动员,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调整回来难能可贵。但是要想真正突破马龙,站在世界乒坛的顶峰,恐怕小胖和皓哥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图来自微博,见水印)

今天听邓亚萍和杨影两位的解说,有一段话感触特别深。

还是那句老话,「反手得势,正手得分」。

马龙4-1拿下比赛,在比赛过程中,邓亚萍一直在强调正手使用率的问题。现在年轻一代的运动员(对于邓亚萍来说,张继科、许昕都算是年轻队员)在比赛中,加大了反手拧拉、反手快撕等技术的比例,并成功运用到大赛当中,好像正手进攻没有以前那么重视了。然而,邓亚萍强调,我们一定要重视正手的搏杀,这是国乒长期称霸世界的资本,是基础中的基础。乒乓球技术在不断发展,各个国家的运动员也发明了很多新的技战术,但这并不能说明基本功就可以被忽视,创新与基础并不矛盾。在当代的乒乓球发展洪流中,我们只有守住自己最珍贵的东西,才能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

在樊振东与马龙的对拉过程中,可以看到,马龙的基本功是相当扎实的,无论球到了哪个角度,身体重心都很稳,击球后也能迅速还原,而樊振东总是不自主地在退台,被球的冲击力打得重心不稳,导致部分动作变形。这对于世界排名靠前的顶尖球员来说,其实是个致命的问题,因为越是到大赛,大家水平其实都比较接近,拼的是心态,是基本功。如果总是退台,在防守过程中找机会反攻,很有可能就来不及。

说到基本功,参见08年张怡宁对冯天薇的经典之战。面对突发情况,真正成熟的球员是不会把原因归结于外部,而是在最短时间内想出对策,赢球才是王道。还有王励勤的「超级正手」,教科书级别的基本功,才能在05年世乒赛决赛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完成惊天大逆转。

马龙这个「六边形战士」,在比赛中能比对方更主动地使用正手进攻,侧身率也比对方高。这一点今天可以明显看出来。在比赛中主动意识强,不要总想著防守反击,这一点在面对当前日益强大的日乒队,尤为重要。因为日本队(尤其女队)整体上都是拼前三板,节奏快,有可能你想防守等反击,对方已经把你打死了。所以只有比对方更先一步上手进攻,才能占得主动。

Ps:说到这一点,就让我回想起遥远的学生时代,老师们总是让我们「夯实基础」,同一类题反复做,把公式要熟练到和一叫自己名字就能反应过来那样的程度,只有这样,考试才能不慌,一切都是为了高考而服务。现在想想,老师说得真是对极了,基本功真的很重要。很多人都在抨击中国应试教育,但「夯实基础」这一点并没有错,相反这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应该被继续发扬。

——是更新答案要有分割线吗我也不懂——

有朋友提到王励勤逆转马琳是07年( @吴程炜 ),确实是我记错了。不过05年上海世乒赛决赛也是马琳对王励勤,马琳在2-1领先的时候被连扳三局;惊天大逆转是在07年萨格勒布世乒赛决赛,是马琳离冠军还差4分被逆转。

不过马琳因为这两次,错失了成为大满贯的机会。那时候有个段子:这俩人如果是在半决赛碰上都是马琳赢,如果在决赛碰上都是王励勤赢。二王一马时代,令人唏嘘。


@alpha 的意思大概是小胖有变化了,开始用脑子打球了,不再面目狰狞、板板发力。这一点确实是有。小胖才22岁,2010年22岁的马龙不也被王皓蹂躏吗。马龙年轻时一边顺风顺水当接班人,一边始终被压一头,挣扎著改变,一点点进步,才有今天的神功大成。改变什么时候都不晚。

但我自己感受最强烈的还不是小胖的改变,而是小胖在侧身技术上与马龙的差距。侧身这板球算是传统上中国队技术体系中最精妙、领先外协会最多的一项技术之一。现在外协会中反手比中国队强的人一抓一大把(皮切福德、张本、雨果)、正手强的人也不少(雨果和欧洲大力士们),但侧身比中国队强的,可以说几乎没有。在大球时代,两面高质量的近台快速对抗越来越成为主流方向,侧身似乎没那么重要了——侧身现在更容易被防回头,把自己打被动。但我觉得侧身的重要性一点也没有弱化。

是,反手更重要了,速度更重要了,把位更重要了,但是当所有人都在朝著一个节奏,一个方向发展时,多一板马龙那样的侧身的意义可能并不是想像中那么无所谓。不管是用来变节奏,打乱对方的站位,还是震慑对手的心理,让他不敢四平八稳地对反手,侧身的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如果说40时代的侧身是常规武器,大家都靠这板球得分,那么40+时代的侧身更像是秘密武器,不能多用,但也不能没有。

说回正题,樊振东和马龙的侧身差在哪?马龙的侧身更快,人站得更高,点更靠前,取好位马上就挥拍击球,节奏非常快。一般来说,侧身是会往后撤一点的,就算后撤多了也可以再往前扑,总比被顶住好。但马龙的后撤非常不明显,他在反手位站多远,侧身的取位就多远,几乎是平行地侧身过去的。樊振东的侧身就明显地腿往后撤,屁股往下坐,击球点靠后靠下,而且还有一个明显的蓄力动作,于是只能更多地制造弧线,所以威胁就小很多。仔细回想一下,马龙一旦侧身,这球基本就结束了。而樊振东侧身之后往往还要纠缠多板。

两人侧身时机的选择也不太一样。马龙侧身其实比较有战术考量,连续在同一个套路上丢分时,对手起势时这些时候,马龙会有选择地侧身来打乱对手节奏。小胖的侧身相对就比较随性,不太能看出来选择性和目的性。

马龙的侧身抢攻给对手的心理威慑是非常大的,强迫对手不敢降低质量,进而失误;或者逼迫对手注意力往正手分散,各种破绽就出来了。马龙侧身冲直线的绝对质量或许不如樊振东,但胜在快速、突然,对手来不及反应。樊振东要丰富自己的战术组合,侧身技术必须要有所改变。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