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舉個例子,同樣想要得魚,有人拿著魚叉追著魚,勞多而功少;有人設好網,下好餌,魚群不驅而自來。我不用驅趕,謂我無為;魚自來,謂之自然。何以能「無為」而「自然」?歸根結底是在用「物性」,魚有趨利就食之性,用其性,就叫「順其自然」。道德經里講「樂與餌,過客止」也是同樣的道理,不用你去街上驅人來,你備好美食妙樂,顧客自然匯聚而來。一方面人群不驅而自聚(這叫自然),另一方面要想(自然),又不能真的什麼都不做乾等著,要先備好美食。思考其中過程,還是在用物性,用人身上的趨利之性。用物性,則得自然,物性曰道,用物性就是用道,明物性就是明道。所以說明道、無為、自然描述的都是一件事。所以說「順其自然」與坐看其任性妄為,從用其物性的角度看,就可以分明的看出是兩回事。用物性,是我主動御人,我主動御事,讓事或人自發地朝著我想要的方向變化。而坐視什麼都不做,那是失控,是駕馭不了變化,是不明物性。完全是兩種境界,兩種層次。還拿得魚舉例,你先備好網,撒好餌,這叫順其自然,這叫無為。你什麼都不做,干坐在岸邊,想讓魚被你高尚的道德情操感動,自己從河裡蹦到你懷裡,這是無能之無為,是不明物性之無為,是不用道之無為。此等「自做高明」的無為,連順其自然中的「其」指的到底是什麼都不知道。用魚趨利向生之心,乃我欲得魚,而非我有生魚之心。


道者,無為也,治者,無為上也,恆無為也。

什麼是無為?

答:無有作為。

那不就是什麼都不幹什麼都不說,什麼都不實踐,什麼都不聆聽嗎?

答:此為「為無為」也。

用人話說就是,你做的這件事情名字就是「無為」,所以你沒有做到實質的「無為」。

李耳感悟天地的時候,追求的是「感」,什麼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那麼天地是真的不仁嗎?很簡單,無為是天地,有天災地罰,有承物甘霖,世間萬物林林總總,都生活於這天地之間。

所以天地是「大仁而不仁」,生殺予奪,澤否萬物,周而復始,這種循環的「規律」,安了一個「道」的名字。

什麼是無為,怎麼做到無為,修什麼才能修到無為?

廣善之人,紅塵道場煉心,所為所行,都是在抽絲剝繭尋求真諦,什麼是善?廣義無善,則無天地善,無天地善則無善,無善則無為,「為無善」則「為無為」。

是以,廣善的人在追求施予善意的時候,獲得了是一個極高的名聲以及比較優越的環境,在這種環境的調劑下感慨領悟,為自己鋪平道路。

我暫且把它稱作「下下之道」,因為「最容易實現」。

中善之人,居於廟堂,所言有慎,所行有謹,在為官為仕為尊的環境下,他們會掌握「權衡的技巧」,對於他們來說什麼是善?我的人際之下都是我的子民,我的子民都要由我來守護與訓罰。我有賞於善行,普世而尊,我有罰於惡果,治世而勵。

那麼在這種環境下的人,獲得了一個擁有自持的態度,更加接近了「無為而治」的「為」,從某種意義上更加接近了「為官(管理層)之道」。

在這裡,我暫且把它稱之為「中下之道」,因為「最受客觀環境(條件)影響」。

窮技精藝之人,或小或大,行而不拘時時放妄,終究是不被世間所接受,他們不用掌握「處世」,因為對於他們來說「我就是世」,我的言行舉止都是「我自己的行為」,我可以為我的行為負責,但我不受他人的因果所染指。

久而久之這個人成為了「理論上最接近道」的一種墮落境界,我將它稱之為「中上之道——妄」,因為「最受主觀態度(一線思索)所影響」。

遠塵世,修持自身,不染因果,未有姻親,大情之情太上忘情,以丹草為食,以日月為濟,修的不是別人,而是修持自身。對於他們來說,不受世間的尊敬,也不影響塵世之人的判斷與思索,所修之道都是修給自己的。

因此這樣的人也能成為「形式上最接近道」的一種無形境界,我將它稱之為「上上之道——虛」,因為「趨於本源而絕非本源的一種悖論思想」。

回歸原題,「順其自然就是無為嗎?」答:順其自然是「為無為」,既然你的作為是「無為」的話,我想「順其自然算不得無為吧」。但如果你的所言所行能夠達成「天地」,那麼你的所為,也能是無為。

我們追溯的「道」的形態不過是一種反觀,是「似虛妄而非虛妄」,是「近與道而疏與道」。

是以,有傷天和之人是天,有傷人和之人是人,而無傷無色之人終不為「無為」。

以上,僅供參考。


順其自然的關鍵詞是順(其)。

自身能力不足以保護自身利益,

掌握力量不足以影響局勢維護自身利益,

又或者思想思維不能跟著道的發展而變化,現實情況脫離了預判預期與投資。只能順其自然。 是無奈之舉。也可以理解成不干涉。但凡有點能力有些力量就是自然在手。比如家長對孩子的影響。

只是事物總是要走向反面(借毛主席語),長大的孩子打不動罵不聽,也就只好順其自然了。迫於無奈。

無為

除了無為還有個有為,這就有意思了。有為一般理解是主動作為。有所為有所不為都是有為。主動的主觀的做為或不作為。就是有為。

如果把無為理解成不作為好像說的過去。所以會有這樣的理解:「有為」是主觀有所作為。「無為」是主觀不去作為。

進一步有人把順其自然與不去作為聯繫在一起來了。不去作為,不干預,不就是順其自然的嗎,就這樣啦!一休一休

人有七情六慾,私有慾望屬於一份子。明明想擁有但是對方抗拒,有人說要順其自然,是你的跑不了不是你的拿不到,又人說要無為不去作為,等它自己滾過來 ,沒有來是沒有緣分啦

實際上自己明明需要,偏偏卻勸你假裝看不見,這不就是虛偽么?時間久了適應了不就是麻木不仁嗎?活見瞎。

明明心理很痛苦,卻來勸說別哭別哭,有淚不輕彈,哭了就沒有氣概了云云不休。

外面敵人打進來搶錢搶糧殺人放火,要報仇了出口氣,卻來勸說有話好好說,不能傷了和氣,以後還要過日子,現在打不贏傢伙沒人家好,家裡打爛了沒法過舒服。

這不是讓人活憋著一口氣,讓腦子發神經病嘛?!

所以這樣的理解無為和順其自然是在給自己找不痛快,給自己找罪受。

那如果我們以道為核心呢?

道是運轉的變化的,我們判斷這個運轉變化一定會出現,但是現在運轉變化沒來的時候做點為,搞些作為,準備下,準備好自己迎接這個運轉和變化的到來。

我們把這個提前準備稱作「無為」怎麼樣?能理解嗎?

好,理解了。那麼「有為」就順勢找到答案了,當運轉變化來了,我們主動被動參與到這個運轉變化中,我們是不是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自己的行動和方案?

這個依照運轉變化調教我們的作為、行動,整個過程叫作「有為」

無為和有為有了答案,而且能和老聃強調的道對應上。

道的運轉變化還沒有來到,我們做些準備應對就是「無為」,無時,時刻沒有來到的主觀作為。

道的運轉變化來到了,我們參與其中了,我們要根據實時狀況修正改變行為就是「有為」。有時,時刻出現後的主觀作為。

但是區別有為無為必須是目標不變,初心不變。


順其自然,不是無為。

如何順其自然,才是無為。


算,但不等於≠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