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是聽人們讚賞欽佩莎士比亞,但我不是特別清楚他的文學創作的偉大性,是我學識淺薄,希望大佬們可以解答一下。我看到了許多人寫回答pen我,說我沒有學識什麼的都有,我也全部接受,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每個人對莎翁都有不一樣的見解。既然我對此有疑問,我也想問出來,而不是一直在角落默默的質疑。我非常感謝你們一些人的回答,但是我並沒有從中得到任何信息。拐彎抹角的解釋或直白的抨擊並不能告訴我一丁點莎翁的偉大。但是我也很感謝你們,我準備苦讀莎士比亞了,也許這樣我才能更好的得到答案


我本人是莎士比亞的鐵粉,一直以來都覺得大眾對他的盛讚是實至名歸的。

直到讀了託爾斯泰的《論莎士比亞和戲劇》(後稱《論莎士比亞》)之後,我開始懷疑自己的文學素養和藝術審美,開始反省自己對莎翁的欣賞到底是跟風還是真的喜歡。

託爾斯泰認為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是一部「粗俗、無道德感、平庸而無聊的作品」。指責莎翁「只熱衷於效果,不去關心應賦予主要人物以某種性格。」

託爾斯泰的《論莎士比亞》論證過程觀點清晰,有理有據。讓人毫無申訴的餘地。如果仔細看,我們可以發現《論莎士比亞》其實也是由立論(第1章)、論證(第2章~第7章)和總結(第8章)三部分組成的。

首先,託爾斯泰對莎翁的《李爾王》進行了文本細讀,指出其作品的「通病」:所有角色設計上的不合理。比如思想、言談、舉止都與其時間地點全然不符。

「《李爾王》的情節發生在基督誕生前800年,然而劇中人物所處的環境只在中世紀纔可能有。」——人物行為與當時歷史文化背景不符。

「李爾王的語言就像莎士比亞筆下的所有國王所說的話一樣誇張而無個性。讀者或觀眾不可能相信:一個國王無論他如何老邁昏庸,怎麼會聽信他一直與之共同生活的兩個惡毒的大女兒的話,而不相信心愛的小女兒,詛咒並驅逐她。」——人物的行為與其身份、性格和動機不符。

「莎士比亞的劇中人物都被置於不可能發生,不是出自事件發展,不符合時間地點的悲劇性境地,就是這些人物的行為舉止也與其相應的性格不相符,並且完全是任意而為的。」——人物性格失真直接導致故事情節和場景彆扭。

接著,託爾斯泰談到故事情節全是捏造,而非出於人物性格和事件的自然進展。

比如,李爾與女兒和葛羅斯特與兒子的關係全然一致。李爾也一直沒有認出他的老僕人肯特,導致李爾和肯特的關係和遭遇不能引起讀者觀眾的同情。

再比如,《李爾王》裏的人物。從表面上看是被置於了與周圍世界的矛盾之中,並且在與之做鬥爭。但他們的鬥爭不是基於事件的自然進展和人物的性格,而完全是由作者任意安置的。

這樣的操作完全違背了託爾斯泰的創作理念。但莎翁的戲劇總是摒棄這個原則,強行製造戲劇衝突,導致劇情的推進失真彆扭。這是讓託爾斯泰無法接受的。

託爾斯泰指出莎翁筆下人物塑造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人物個性化語言設計上的失敗。在所有的作品裡,角色都不是用自己的語言說話,而一直是用著同一種莎士比亞式的、過分雕琢的、不自然的語言來說話。

沒有人會像李爾那樣說,「如果里根不接納他,他就要在靈柩中與妻子離婚」。什麼「蒼天被叫喊聲震裂,風吹綳了臉,什麼風想要把大地吹到海里」。

也不會像愛德伽所說的,什麼「當痛苦時有了友情,而忍受時就有了夥伴,那麼自己的痛苦就容易承受,心靈就會跨越更多的苦難」,什麼「李爾成為無子之父,而我成為無父之子」的。

莎翁一直在替人物說出的不同的話,而不是人物所說符合自己身份、性格和行為動機的話。清一色的對白風格直接削弱了角色的個性化,讓觀眾無法根據道白的特點來分辨出說話之人。

所有人說話全都是一個樣式。李爾說的胡話與愛德伽喬裝打扮時的說胡話毫無差異。不管是國王說的話,還是羅密歐、朱麗葉,還是考狄利婭、伊摩琴或瑪麗娜她們說的話,都是同一種莎士比亞式的假感傷語言。

然後,託爾斯泰指出,與原作情節設計和故事邏輯相比,莎翁的角色個性總是不斷地被削弱,直至角色的個性消失。

「原劇中沒有莎士比亞筆下李爾與考狄利婭非得在她被害時相見的那些煩瑣鋪敘的場面,有的是李爾與考狄利婭和解的令人陶醉的場面,而在莎士比亞所有的劇作中卻沒有任何類似的場景。」——針對故事情節及邏輯進行對比。

「原劇的結局也比莎士比亞的更自然,更符合觀眾的道德 要求:法蘭西國王打敗了兩個姐姐的丈夫,考狄利婭沒有遇害,而使李爾恢復了他原先的地位。」——針對故事解決進行對比。

「奧賽羅、伊阿古、凱西奧和愛米利婭的性格在莎士比亞這裡仍遠不及義大利故事中那樣自然生動。莎士比亞筆下的奧賽羅患有癲癇病,因而在舞臺上發作起來。還有,在苔絲狄蒙娜被殺之前奧賽羅和伊阿古跪著發出古怪的誓言。此外,奧賽羅在莎士比亞這裡是黑人,而不是摩爾人。所有這些都極為浮誇而不自然,破壞了人物性格的完整性。」——針對人物的角色塑造進行對比。

在這個部分,託爾斯泰提取莎士比亞作品的共性,總結其作品的優點。

「莎士比亞善於安排表現情感活動的場景。無論他把人物置於怎樣不自然的境地之中,無論他指使人物說怎樣與其形象不相符的語言,無論這些人物怎 他樣缺少個性,情感活動本身情感的強化、轉變、多種矛盾情感的結合,在莎士比亞的某些場景中準確而有力地表現出來,再通過優秀演員的表演則會喚起觀眾與劇中人物的共鳴,儘管這隻發生在某些片段時刻。」

當我們都以為一切即將結束的時候。託爾斯泰不經意地便用一個轉折的句式,再次將目光聚焦到人物塑造這個不可忽略的缺點上。

「然而,無論在一個場景裏情感活動表現得如何有力,如果一個人物在恰如其分的驚嘆或動作之後開始無休止地表白,並且用的不是自己的語言,而是作者任意設置、毫無必要、與其性格不相符合的道白,則只靠場景是不能創造人物性格的。」

說實話,評論寫到這裡,其實已經可以結束了。

但託爾斯泰的厲害之處卻在於,透過莎翁作品過譽的現象,把思考從文本內延伸至文本之外。

「當一個人閱讀或聆聽莎士比亞的作品時,對他來說問題已不在於對他所讀的東西做出評價——評價早已被人做出;問題已不在於莎士比亞是好是壞,問題剩下的只是找到那種美學、倫理學意義上非凡之美的所在之處了。在閱讀戲劇評論和附有注釋的劇情摘要時,他開始感到,他體驗到了某種類似藝術印象的東西。他的審美和倫理情感越發扭曲得厲害,更主要的是,當他接受了貫穿莎士比亞全部作品的不道德世界觀之後,他就喪失了區分善惡的能力。」

他一方面提醒評論家應該以文本作為依據,有理有據地進行分析,得出自己的結論。不應該只憑信仰,只看作家聲望,跟風結論。

另一方面他提醒讀者,在閱讀一些艱澀難懂的大巨頭時。不要輕信各種理論評價,避免對作品留下難以抹去的刻板印象。反而應該多關注自身的閱讀體驗,記錄自己的感受,形成個人獨特觀點。

當完成上述論證和延展思考後,託爾斯泰纔不慌不忙地總結並重申自己的觀點。

「劇作家應當懂得讓自己劇中的人物去做什麼,說什麼,同樣應當懂得他們不去做什麼和說什麼,目的就是不破壞讀者或觀眾的幻覺。置於劇中人物口中的道白,無論怎樣娓娓動聽、含義深刻,一旦它過於泛濫,脫離情境與性格,就會破壞戲劇作品的主要條件—幻覺,無法讓讀者信以為真。」

不得不說,雖然託爾斯泰向來有「毒舌」之稱,但在評論這件事上,他還是比較嚴謹客觀的。事實上,託爾斯泰只是針對莎翁在「人物塑造」的短板展開論述,並沒有完全否定莎翁的文學成就和作品的藝術價值。

相反,他承認莎翁戲劇的藝術性、感染力和舞臺魅力。只是尖銳地指出大眾對其作品評價過高。這種誇大其詞的評價不是基於本人健全的判斷,而是基於一種蠱惑。

這種華而不實的評論既沒有提高讀者的藝術審美和倫理情感,也沒能提升作者的創作水準。久而久之,會讓人們對藝術的理解會日漸低俗膚淺,而藝術作品也會變得空洞而乏味。

雖然作為莎翁的鐵粉,在第一次讀完後對他的指責很不服氣。但在託爾斯泰滴水不漏的全方位舉證論述後,又不得不對他指出的問題表示認可。

儘管在重讀時還是沒能為莎翁辯駁一番,但總算學會了託爾斯泰「滴水不漏」的懟人套路。如此看來,收穫還是蠻大的呢。

參考資料:

  1. 託爾斯泰,《論莎士比亞和戲劇》
  2. 託爾斯泰,《託爾斯泰讀書隨筆》

託爾斯泰讀書隨筆京東¥ 57.80去購買?


可以的。

莎士比亞創作的劇本,基本是「母題」級別的。就是關於人類死亡,復仇,權鬥,嫉妒,貪婪,背叛,愛情,財富等永恆的話題展開的。

其他人的作品往往一次只能涉及其中一個或者兩三個。而莎士比亞幾乎每次都讓這些母題輪番轟炸,短時間內激烈衝突,相當蕩氣迴腸。

很多大作家就像啤酒,你喝起來很爽也很有氣氛,比如託爾 斯泰或者狄更斯。但是如果你成長到一定年齡,會發現託 爾斯泰或者金庸這樣的作家的作品裡有大量的他們自己的一廂情願。許多東西都是他們自己「以為」的。

莎士比亞像白酒,濃烈而清澈地擺在那裡,不是很好喝,但是很像生命本身的濃烈和苦辣。他自己不參與表態,只揭示。

莎士比亞強大在他把人類擺脫不掉的宿命揭示了出來,你在莎士比亞的筆下人物裏看到了自己的弱點和暗影,也看到了周圍人也無法擺脫的一些暗影。

不過,我不建議去讀莎士比亞,而是去看莎士比亞劇本直接拍成的那些舞臺劇。因為我國的諸位翻譯家翻譯的莎翁作品實在是讀起來絮絮叨叨十分不爽——而作為原文的莎士比亞,其英語又過於難懂。

所以,直接看劇本拍成的戲,是最好的。英美國家不斷在翻拍著各種版本。如果想仔細瞭解莎士比亞,有一部書叫《俗世威爾》,考證得非常詳細,可以讀一下。具體劇情可以查相關簡介和簡寫改編版。

莎翁那幾部著名的拍成的舞臺劇,我都看了。十分十分好看。

至於問題裏問,是不是莎士比亞是不是過譽了之類,我覺得莎士比亞至少強於託爾斯泰和雨果,藝術性逼平曹雪芹,思想性高於曹雪芹。我對歌德作品只讀過《少年維特的煩惱》,所以我不確定他倆怎麼比較。

莎翁舞臺劇現在流行用現代的穿著或者背景來展現,就是說明莎翁劇本身是無關於時代的,而只關乎人類本身的特質和命運。可以架空,可以還原,怎麼都行。但是那些「戲碼」是永恆存在於人類物種的。開始看可能感覺有點荒誕怪異,但是一旦入戲,就完全無法擺脫那種濃烈的感覺了。


很多答主其實都戾氣太重。

說實話,如果你不是從事寫作或是文學愛好者,你的確可能會覺得莎士比亞其實也沒什麼。但是他的作品神器就神奇在,即使現在我們寫大致上的劇本或是故事,大框架個套路跟莎士比亞的作品相差不大。基本上任何一個故事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在莎士比亞的作品裡找到相似處。而這種相似就是他配的上聲譽的原因之一。


謝邀。當然值。

第一,莎翁的每一個故事,都在開頭短短几句話、幾個臺詞或場景描寫,就已經鋪墊出大量的懸疑、留出大量的扣子,讓讀者不由自主被吸引,就想往下看。怎麼做到的呢,因為他的語言水平非常高,用最簡短的對白和描寫傳達最豐富的細節。(對,他的故事其實寫的都很短。別看後世分析出一大堆細節就覺得他的故事寫的很長,其實只是因為他短短的幾個篇章裏金句頻出的原故。)

第二,莎翁的書,對人生參悟的非常透徹,你在裡面可以找非常非常多可以在朋友圈裝逼的句子,或者作文可以引用的句子,或者回答別的問題時可以拿出來做答案人生哲理句子。一個人如果自己的思想高度不夠,又怎麼可能寫出這麼多讓全人類都能產生共鳴的文章來呢?

第三,他的原文用詞非常華麗維美,不是像現在某網文那樣堆砌蒼白空洞的形容詞,是真的辭彙儲備量太豐富太龐大,大量古典用詞和豐富的比喻句信手拈來,文章寫的就像詩一樣充滿節奏和韻律感,所有細節如在眼前一般生動具體,只有像朱生豪這樣的大師才能原汁原味的翻譯出來。以至於有個英國笑話這樣說:「我們在牛津詞典裏翻找語言豐富我們的辭彙量。而牛津詞典的編寫者在莎士比亞全集裏翻找語言豐富自己的辭彙量。」

莎翁的文學素養可見一斑。

如果在英國挑出三個最偉大的作家,第二名第三名有可能是柯南道爾,有可能是狄更斯,有可能是託爾金,有可能是JK羅琳,有可能是阿加莎克里斯蒂,有可能是毛姆,有可能是王爾德。

第一名絕對是莎士比亞


看了一些答題內容,有的答主戾氣真的太重了!上來就罵別人沒文化、沒有擺事實講道理而是全程拿著結論罵人。雖然可能確實懂莎翁、文學素養很高,但這種優越感本身很沒水平呀。

更何況莎翁不是低趣味爽一爽就完事的快餐藝術,是需要付出精力瞭解學習的文學作品。我相信任何事物都是有一個學習的過程的,只有更寬容的引導才能讓更多人喜歡上莎翁這座藝術瑰寶。

我本人的水平是萬萬不夠解讀莎翁的,但是也正在摸爬滾打的過程中,希望我的經驗能幫到題主。

初次讀莎翁的時候,我特意屏蔽各種有關解讀,直接接觸文本(我讀的大多是中文譯本,英文還不能很好欣賞TT),讀完直觀感受是修辭的功底、語言的華麗。劇情大多數是讓我覺得精彩的,但是偶爾也有讓我覺得突兀的轉折。總體來說,我對莎翁戲劇的欣賞更多是停留在表層人物形象、行文的語言和劇情主題上的。關於後來那些深層次的種種,剛開始是真沒讀出來。更談不上理解莎翁的偉大。

有人用宿命去詮釋莎翁的劇情,我覺得淺了。按我不怎麼高的現今水平,莎翁最吸引我的地方是戲劇之中關於人性的刻畫,這個真的相當相當精彩!而且可以學到很多。不只是戲劇,每一個藝術作品裡的人物,如果成功的話,本身就會有一個完整的個性結構。莎翁在這方面很成功,他的戲劇裏關乎很多:比如道德和權力、愛情和犧牲、生存和毀滅.....會引起很多仍然能夠映射到現實的深思。每一個你深刻了解的人物,你會慢慢感到他的人性裏都是有血肉的,人性之間有共通處,讀著讀著其實這些東西會順延到你自己的內心,這些滲透會增加你的厚度,對於生命、關於人性、關於抉擇,會漸漸有更深刻的體悟。但是這對作者的要求很高,尤其作為戲劇,人物的內心獨白會在更多情況下直面讀者,於是人性往往成為推動劇情的重要因素,而不像很多小說裏外界環境是主要推手。這無疑可以讓我們更好接觸人物,但如果沒有莎翁對人性深刻的詮釋,他筆下的人物是做不到這些的。讀小說,慢慢發現塑造一個真正的人很難,但莎翁做到了,還這麼多次。當然,每個人都有一個讀懂人物的學習過程,把人物從劇情中剝離當作一個命題來深入,把他拆解成複雜的符號又深入理解他的種種,肯定不是普通讀者的第一反應(普通人剛開始一般都是跟劇情走吧),能寫出深刻賞析的肯定是大佬了呀。但是大佬也是要有這個學習過程的,他一定有一個從別處學習人性的過程,他一定先學會其他文學作品的人物,或者本身有著豐富經歷......總之要有一個掌握人性的過程才能讀懂或者有能力思考其他人性。莎翁的戲劇我相信大部分人(我是說大眾,不是指人均985的知乎)剛開始讀確實考慮不到那些,但是深入瞭解你會發現他的每一個人物都是關於人性很好的展示,會從中體會到很多很多。我想,這就是他的偉大之處吧。

當然,讀懂莎翁,光有文學素養不夠。他所處的時代很特殊,文藝復興的尾聲和高潮。如果你再代入那個時代特殊的思潮,比如人文主義的興盛到衰落,人們對教會的掙脫和始終沒有改變的信仰,宗教改革和自然科學萌芽,新興資產階級的力量逐漸壯大,民族國家的觀念與天主教的世界主義......總之很多很多很多,這裡寫不完,但是在莎翁的戲劇中都有其縮影。那是莎翁思想的結晶,他的每一部戲劇都是他思想的發聲,那個時代的發聲,都在透露著歷史進步的潮湧。很顯然,莎翁自身的思想也經歷很多動蕩,從他早期的戲劇到晚期悲劇就可以看出來,這揭示了他對人文主義的樂觀到懷疑,哈姆雷特就是在這種懷疑的情緒下創作的(其中有一句他對人類的讚頌,幾乎就是人文主義的標誌),他在復仇過程中的延宕是全劇很值得探討的人性命題,他的猶豫正是對自己精神立場的猶豫,這裡復仇這一舉動已經被他符號化了......當然這只是一種解釋,關於哈姆雷特還有很多解釋,比如俄狄浦斯情結、國王和大樹等等。麥克白又顯示了對王權秩序的顛覆的悲慘下場,代表民族國家思潮。如果能夠在瞭解神學、歷史甚至心理學的基礎上來讀莎翁,讀起來肯定就更有意思了。

簡言之,莎翁是時代激流勇進的迴響碰撞,他帶來文藝復興的高潮,更寫下人性永恆的旋律。但讀懂他、體會他的偉大確實不那麼容易,我個人經驗是,有思考意識的閱讀,多看看解讀或者紀錄片都是很有幫助的,有能力讀原文更好,因為很多很有意思但是帶顏色的梗都沒翻譯過來。目前我也在努力學習,題主可以和我一起努力呀!!!!

以上,是關於莎士比亞為什麼偉大的回答。反正我個人是越讀越喜歡了TT

有人認為他不偉大,我覺得可以的呀,文壇這麼多大佬,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每個人都有持個人看法的自由,世界上最下等的事就是優越感和鄙視鏈,題主沒必要被別人影響,就像我喜歡杜拉斯,我朋友說她行文混亂沒邏輯還行為放蕩呢!沒關係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