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 順心觀心。

菩薩摩訶薩觀心 生滅住異相

如是觀時作是念。

是心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但識緣相故生。無有根本 無一定法可得。

是心無來無去。無住異可得。

是心非過去未來現在。

是心識緣故 從憶念起。

是心不在內 不在外 不在中間。

是心無一生相。

是心無性無定。無有生者 無使生者。起雜業故 說名為心。能識雜緣故 說名為心。念念生滅相續不斷故。說名為心。但令眾生通達心緣相故。

心中無心相。是心從本已來。不生不起 性常清凈。客塵煩惱染故有分別。

心不知心 亦不見心。

何以故。是心空 性自空故。根本無所有故。

是心無一定法。定法不可得故。

是心無法 若合若散。

是心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

是心無形 無能見者。心不自見。不知自性。但凡夫顛倒相應。以虛妄緣識相故起。

是心空 無我 無我所。無常 無牢 無堅。無不變異相。

如是思惟。得順心念處。是人爾時不分別是心是非心。但善知 心無生相。通達是心無生性

何以故。心無決定性亦無決定相

智者通達是心無生無相。爾時如實觀心生集沒滅相。如是觀時。不得心若集相 若滅相。不復分別心滅不滅。而能得心真清凈相。

菩薩以是清凈心。客塵所不能惱。

何以故。菩薩見知心清凈相。亦知眾生心清凈相。作是念。心垢故 眾生垢。心凈故 眾生凈。

如是思惟時。不得心垢相。不得心凈相。但知是心常清凈相。

持世。菩薩摩訶薩如是 順心觀心。


可以衡量的事物才會陷入關係中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學佛首先不可糾纏在概念上,因為不同語境下,概念的核心語義是有差異的。

其次,要看各個概念出處為何,聯繫上下經文作切中的理解。

最後,應該明白,一切佛法皆為對治凡情妄想,如無無明,則無佛法。

切記切記。


母音老人:?

在未討論明心見性的內容與如何明心見性之前,首先讓我們來把心性的輪廓勾勒一下,以便易於著手分析討論明心見性的意義。

?那麼心是什麼?性又是何物呢?原來所謂心者,並不是我們胸膛里的肉團心,而是我們對境生起來的念頭和思想,佛經稱為六塵緣影,就是色、聲、香、味、觸、法落謝的影子,簡稱曰集起為心。意思是說,我們本來沒有心——思想和念頭,而是由於有色等境在,才從各別的境緣上領受它的形象,產生認識,分別它的同異,安立名字,發生愛嗔,取捨,造作,才生出種種心念。這心是和環境集合起來而生出的,不是片面單獨起的,所以稱為集起為心,也就是現代學說所謂「思想是客觀環境的反映。」要詳細談它的形象和內容,法相宗《成唯識論》說得很清楚,它可以分為八大心王和五十一心所。這裡為了節省時間和篇幅,不詳細說它了,請讀者自己去研讀《成唯識論》吧。

?心既如斯,性又是何物呢?性是生起心的根本,是心的本原。現代學說認為,它是生起心的能量。沒有它,對境生不起心來。我們之所以能對境生心,全是它的作用。它是無形無相的,所以眼不能見,但它能起種種作用,故確實是有。古人比為色里膠青,水中鹽味,雖不可目睹,但事實上確實在起作用,在佛經上它有很多異名,如一真法界、真如、如來藏、佛性、真心、大圓勝慧等等。只因眾生迷而不覺,不知有此妙體,無始以來,只與生滅和合,變為妄心。故心性原是一物,如水之與波,不是兩回事。現在世界得以飛躍前進,全靠自動化,而自動化又靠熱能,無有熱能,即無動力;無有動力,一切都是靜止的,死的。同樣,我人之所以能思考、工作、創造發明等,也靠體內的動力,而這動力就是性的作用。所以性雖不能眼見,但確實在起一切作用,猶如電雖不能目見,而一切照明、發動等等都是它在起作用。佛經內稱性是體,心是用,性是理,心是事。但宗下常兩者混用,稱心為性,稱性為心,我們只要洞悉它們的底蘊,搞清它們的分野,也就不至為之混淆惑亂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