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傣族都喜歡說自己民族叫泰族


至少在3000年以前,傣族先民已經在「蘭掌」(瀾滄江)附近建立「勐掌」(今保山市東部)、「勐佑」(今臨滄市東北部)、「勐巂」(今大理州西偏北)、「勐舍」(今大理州西南部)、「勐谷」(今普洱市北部)等部落小國。

其中,「勐掌」被西漢史學家司馬遷以「乘象國」之名記錄在《史記》中;傣語「勐」意為「地方、國家」,「掌」意為「象」,「勐掌」即「象地、象國」,司馬遷將「勐掌」記為「乘象國」也比較接近傣語本意。

公元前5世紀,雲嶺山脈(蒼山-哀牢山)以西的數十個傣族小國以「勐掌」為中心組成聯盟國家,「勐掌」君王成為整個聯盟國家的共主,各國百姓稱其為「詔隆」(又譯「九隆」、意為「大王」)、各國君王稱其為「哀隆」(又譯「哀牢」、意為「老大」),「勐掌」因此被稱作「勐達光」(意為「中央之國、老大之國」;「達光」原意為「目光焦聚的地方」,延伸為「中央、老大」)。傣族口傳歷史中的「勐達光」、就是以「勐掌」為中心的聯盟國家,《華陽國志》、《後漢書》等漢文典籍將這個聯盟國家記為「哀牢國」。

公元前2世紀末,西漢征服「勐達光」(哀牢國)東面的「雟」、「昆明」、「滇」等部族和國家,順勢進入「勐達光」建立軍事據點(縣);之後百餘年,「嶲」、「昆明」、「滇」等族接連反漢,陸續被漢軍追入「勐達光」;傣族先民吸收大量「嶲」、「昆明」、「滇」等族人口後,形成勢力龐大的民族集團。

公元69年,「勐達光」(哀牢國)及所屬77個小國一起歸附東漢,東漢在「勐掌」王城「允掌」(象城)設立地方行政機構「永昌郡」(「永昌」即「允掌」的異寫),「勐達光」(哀牢國)成為東漢統轄的一個郡(省)、也是當時西漢第一大郡。

公元76年,「勐達光」(永昌郡)的傣族上層與東漢官員之間發生衝突,「詔隆」(哀牢王)起兵反漢,第二年兵敗於「蘭掌」(瀾滄江)附近。之後,「勐達光」統治階層西遷、在「蘭宏」(怒江)以西地區重建政權,「蘭宏」以東的傣族領土被東漢完全控制。

「勐達光」聯盟政權西遷後,為緩和與東漢之間的關係,曾於公元97年遣使經永昌郡到漢都洛陽訪問,東漢將這個政權稱作「撣dǎn國」。《後漢書》記載:「永元九年,徼外蠻及撣國王雍由調遣重譯奉國珍寶,和帝賜金印紫綬,小君長皆加印綬、錢帛。」

公元2世紀以後,「勐達光」(撣國)開始不斷向南發展、王城也不斷南移,先從「勐勉」(今騰衝縣)移至「勐底」(今梁河縣)、又從「勐底」移至「勐辣」(今盈江縣)、再從「勐辣」移至「勐卯」(今瑞麗市及緬甸撣邦北端)、最終從「勐卯」移至「蘭鳩」(伊洛瓦底江)中游平原北端修建「允達光」(今緬甸曼德勒省太公城、「太公」即「達光」的異寫),「蘭鳩」流域很多部族先後被「勐達光」兼併。「勐達光」自被東漢擠壓到「蘭宏」(怒江)以西地區重建政權(撣國)後,傳承了500多年,於公元586年被南面的驃國滅亡。

「蘭宏」(怒江)以西這部分傣族在向南擴張時,「蘭宏」以東的傣族經歷了東漢、蜀漢、西晉、東晉、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等中國內地王朝的統治;公元557年,陳(南朝)代梁(南朝)後,中國內地王朝放棄雲南高原,「蘭宏」以東的傣族迎來獨立,以「勐」(盆地)為單位各自獨立、回到「勐達光」(哀牢國)之前的勢力格局,再次形成「勐巂」(今大理州西北部)、「勐舍」(今大理州西南部)、「勐谷」(今普洱市北部)、「勐掌」(今保山市東部)、「勐佑」(今臨滄市東北部)等數十個割據小國。

公元6世紀末,「勐達光」(撣國)被驃國滅亡後,在「勐卯」(今瑞麗市及緬甸撣邦北端)君王的組織下,傣族軍民很快又將驃人趕到「蘭鳩」(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地區。「勐卯」君王在組織傣族軍民對抗驃人的戰爭中成為「蘭宏」(怒江)以西、「蘭鳩」(伊洛瓦底江)中上游地區的共主,這個地區的傣族「勐」(小國)以又「勐卯」為中心形成聯盟國家。

公元7世紀,「蘭宏」(怒江)以西的傣族在「勐卯」統領下,進入相對穩定的時代;「蘭宏」以東的傣族在失去大國的統領後,陷入相互攻伐的動蕩時代,同時也在長期爭鬥中越戰越勇。公元738年,傣族世界東端的「勐舍」(今大理州西南部)越過雲嶺山脈滅「越析」(今大理州東部)、「施浪」(今大理州北部)、「邆賧」(今大理州北部)、「浪穹」(今大理州北部)等氐羌系小國,收服同族小國「勐巂」(今大理州西偏北),組建聯盟國家「勐舍龍」(南詔國)。

公元750年,「勐舍龍」(南詔國)攻佔唐劍南道所屬32個羈縻州,於次年擊敗來犯的唐軍後名聲大震,雲南高原各大小部族紛紛要求歸附,周邊的傣族小國「勐谷」、「勐掌」、「勐佑」等紛紛加入「勐舍龍」。

公元762年,「蘭宏」(怒江)以西、聯盟國家「勐卯」所屬的傣族小國也分別加入「勐舍龍」(南詔國),聯盟國家「勐卯」自動瓦解,傣族世界以「勐舍龍」為中心、形成新的聯盟國家,「勐舍龍」王城成為傣族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傣族人口也隨「勐舍龍」勢力的擴張,分佈到更廣的區域(擴張到今越南西北部、寮國北部、泰國北端、緬甸中部)

公元902年,傣族失去「勐舍龍」(南詔國)控制權,唐裔權臣鄭買嗣大肆屠殺傣族貴族,廢「勐舍龍」、建「大長和國」。此後,傣族勢力退回雲嶺山脈以西地區,各地傣族以「勐」(盆地)為單位形成割據狀態;雲嶺山脈以東地區則陷入各族爭鬥的混亂狀態。

公元937年,血統複雜的段氏(既有氐羌血統、也有傣族血統)在洱海盆地建立「大理國」。此時,雲嶺山脈以西的各部傣族、一個「勐」(盆地)就是一個小國,大理國平定雲嶺山脈以東各股勢力後,雲嶺山脈以西這些傣族「勐」也陸續歸附,大理國基本繼承了原「勐舍龍」(南詔國)的疆域。

大理國第四代王段思聰執政時期(952-968),「蘭鳩」(伊洛瓦底江)中下游的緬族(沿山脈南下的氐羌系民族與驃人融合形成)不斷北上侵擾傣族,大理國沒有盡義務出兵保護歸附自己的這些傣族「勐」(小國);公元954年,「蘭鳩」中上游地區的傣族「勐」以「勐蓬」(緬甸撣邦北部)為中心、組成傣族聯盟國家一起抗擊緬人,「蘭宏」(怒江)以西的傣族「勐」紛紛加入這個聯盟國家。「勐蓬」(木邦國)雖然還尊大理國為「勐貨相」(宗主國),但實際上已經成為獨立的聯盟國家。

在大理國第十七代王段正興執政時期(1147-1171),哈利奔猜、真臘等孟人國家不斷向北擴充勢力,大理國南部的傣族「勐」(小國)深受其害,當時大理國被權臣高氏把持,同樣沒有盡義務出兵保護歸附自己的這些傣族「勐」,這些傣族「勐」不得不屈服於南面的孟人勢力。

公元1180年,在「蘭掌」(瀾滄江)中下游組織傣族抗擊孟人勢力的詔真得到各「勐」傣族支持,在「勐泐」(今景洪市)組建聯盟國家一起抗擊孟人;之後,勢力越來越大的「勐泐」吸引了大理國南部、「蘭灑」(紅河)與「蘭宏」(怒江)之間很多傣族「勐」加入。

「勐泐」(景隴國)同樣尊大理國為「勐貨相」(宗主國),但大理國同樣沒有能力統治「勐泐」。在詔真統領「勐泐」期間(1180-1201),傣族勢力不斷向南蔓延,其東南部的「勐皎」(今越南西北部),南部的「勐佬」(今寮國北部)、「勐艮」(今緬甸撣邦東北部)、「勐庸」(今泰國北端)等傣族小國都在「勐泐」聯盟中發展壯大。

公元13世紀,依附大理國的傣族諸「勐」(國)中,很多「勐」因人口增長過快、不斷有人口溢出,大量傣族流向土地及資源相對豐富的「蘭掌」(瀾滄江)中下游、「蘭宏」(怒江)中下游、「蘭鳩」(伊洛瓦底江)中下游、「蘭賓」(湄南河)中下游、「蘭法」(布拉馬普特拉河)中游,這些外溢的傣族人口或順從當地土著、或取代當地土著成為統治者。

公元1228年,「勐雅-勐卡」(今保山市西南部)的一個王子帶著分家得到的人口及財物抵達「蘭法」附近,正好遇到當地各部族爭鬥不休,趁機征服當地各部族建立「勐頓順罕」(阿薩姆國)

公元1233年,「勐掌」(今保山市東部)的一個王子也帶著分家得到的人口和財物沿「蘭掌」南下,在「蘭掌」中下游組織當地傣族流民開闢新領地、修築新城,新領地也稱「勐掌」(異寫為「勐珍」,今萬象盆地)、新城也稱「允掌」(異寫為「永珍」,今萬象城)

公元1238年,「勐泐」屬國中的一個王子帶屬民南下、在「蘭賓」(湄南河)中游組織當地傣族流民奪了孟人城邦,並以此為基礎向周邊擴張建立「勐素可泰」(素可泰國)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傣族勢力在傳統傣族地區之外陸續崛起。

公元1253年,大蒙古國出兵攻佔大理國王城,靠近大理國王城的傣族「勐」(小國)紛紛歸附大蒙古國;大蒙古國改稱「大元國」後,凡是交通便利、兵馬能及的傣族「勐」也陸續被大元國兵威歸順,「勐蓬」(木邦國)因屬國分別歸順大元國而瓦解,「勐泐」(景隴國)也因北部屬國歸順大元國、不得不向南收縮。

大元國在雲嶺山脈以西的傣族地區先後設立蒙化州(巍山縣、南澗縣)、雲龍州(雲龍縣、瀘水縣)、開南州(景東縣、鎮沅縣)、威遠州(景谷縣)、永昌府(永平縣、隆陽區、施甸縣)、騰衝府(騰衝縣)、順寧府(昌寧縣、鳳慶縣、雲縣)、鎮康路(永德縣、鎮康縣、臨翔區、雙江縣)、孟定路(耿馬縣及緬甸撣邦果敢區)、木連路(滄源縣、西盟縣、瀾滄縣、孟連縣及緬甸撣邦佤區)、柔遠路(龍陵縣、高黎貢山區)、芒施路(芒市)、鎮西路(梁河縣、盈江縣)、平緬路(隴川縣)、麓川路(瑞麗市及緬甸撣邦木姐、南坎)、雲遠路(緬甸克欽邦莫寧)、蒙光路(緬甸克欽邦莫岡)、蒙伶路(緬甸克欽邦八莫)、蒙萊路(緬甸實皆省因育瓦)、木邦路(緬甸撣邦)、元江路(元江縣、墨江縣、寧洱縣、思茅區)等各級地方行政機構。

在大元國不斷吞噬傣族「勐」(小國)時,遠離大元國勢力、曾歸附「勐泐」(景隴國)的傣族小國「勐庸」(蘭納國/八百媳婦國)崛起,不斷向南部的哈利奔猜國發起進攻,哈利奔猜國迫於壓力、繞到「勐庸」後面求助大元國,在大元國從元江路出兵「勐庸」途中(公元1292年),「勐庸」已經攻下哈利奔猜國的王城、佔領「勐賓」(清邁-南奔盆地)。幾乎在同時,大元國出兵「勐庸」但在途中迷路、抵達「勐庸」曾經的母國「勐泐」(景隴國),順勢滅了「勐泐」。不願隨「勐泐」歸順大元國的南部屬國只好尊「勐庸」為大,以「勐庸」為中心的傣族聯盟國家由此形成。

大元國在「勐泐」及其屬國地區設立徹里路(景洪市、勐海縣、勐臘縣、江城縣及寮國北端)

大元國對傣族地區的一系列軍事行動,導致很多傣族從大元國佔領區流向周邊國家;「勐頓順罕」(阿薩姆國)、「勐庸」(蘭納國)、「勐佬」(蘭滄國)、「勐珍」(萬象國)、「勐素可泰」(素可泰國)等傣族小國吸收大量傣族同胞後實力大增;蒲甘國、吳哥國等非傣族國家也出現了大量傣族聚居點;傣族分佈逐漸向西、向南蔓延。

公元1298年,蒲甘國北部的傣族頭目阿散哥也三兄弟合兵攻陷蒲甘王城、控制了緬族建立的蒲甘國。此後,蒲甘國北部落入傣族的統治,蒲甘國南部崛起新的緬族政權「勃固國」。

公元14世紀初,大元國多次出兵尚未歸順的傣族國家,不僅激怒了這些傣族國家、也激起統治區內傣族附屬國的反抗。

公元1309年,「勐庸」(蘭納國)的芒萊王聯合南下的「勐泐」(景隴國)貴族進攻大元國在「勐泐」的勢力;「勐素可泰」(素可泰國)的蘭甘亨王也應「勐珍」(萬象國)、「勐佬」(琅勃拉邦國)等傣族小國的邀請北上抗元。

公元1312年,大元國統治下的「勐卯」(麓川路)與周邊同被大元國統治的傣族諸路結盟、組建聯盟國家「勐卯龍」(麓川國);公元1316年,「勐卯龍」調集40萬軍隊東徵、一路向東驅趕大元國在傣族地區的駐軍,最終與大元國劃「蘭掌」(瀾滄江)而治;公元1317年,「勐卯龍」 又調集90萬大軍西征、一路向西征服無數小國,最終征服「勐頓順罕」(阿薩姆國)

「勐卯龍」建立後,控制蒲甘國的傣族勢力也不再懼怕大元國,直接廢除蒲甘的緬族國王、建立傣族王國「勐彬牙」(彬牙國),取代蒲甘國統治整個「蘭鳩」(伊洛瓦底江)中游平原。公元1315年,「勐彬牙」君王僧哥速之子修雲與父親反目,到「蘭鳩」西岸另建政權「勐實皆」(實皆國),與父親劃「蘭鳩」而治。

公元14世紀前期,傣族世界格局因大元國入侵發生了改變。

「勐卯龍」(麓川國)在抗擊大元國中崛起,控制著「蘭掌」(瀾滄江)以西、「蘭宏」(怒江)中上游、「蘭鳩」(伊洛瓦底江)中上游、「蘭法」(布拉馬普特拉河)中游等廣大區域,成為傣族世界最強大的聯盟國家。

「勐彬牙」(彬牙國)和「勐實皆」(實皆國)以「蘭鳩」為界分別向南面的緬人地盤擴張,控制著整個「蘭鳩」中游平原。

「勐庸」(蘭納國)在抗擊大元國過程中,兼併了「勐泐」(大元國徹里路)以南、「蘭掌」以西、「蘭宏」以東、「蘭賓」(湄南河)中上游很多傣族小國。

「勐素可泰」(素可泰國)北上抗擊大元國過程中,兼併了 「蘭掌」以東的「勐佬」(琅勃拉邦國)、「勐珍」(萬象國)等傣族小國。

公元14世紀中期,大元國與周邊傣族諸國的戰爭進入膠著狀態。

公元1331年,「勐庸」(蘭納國)因內部王位爭奪,名義上歸附了大元國,大元國在其地設「八百等處宣慰司」 ;「勐素可泰」(素可泰國)也因西南部與緬人的戰事,放棄了「勐佬」 (琅勃拉邦國)、「勐珍」(萬象國)等與大元國較近的傣族屬國,大元國趁機在「勐佬」、「勐珍」等地設「老告路」進行節制。

公元1340年,真臘國為阻擋大元國勢力南下,幫助流亡其國內的「勐佬」(琅勃拉邦國)王子法昂武裝南下的傣族流民北上。

公元1343年,大元國出兵攻打「勐卯龍」受挫、勢力收縮至雲嶺山脈(蒼山-哀牢山)以東地區,歸附大元國的「勐巂」(今大理州西偏北)、「勐舍」(今大理州西南部)、「勐谷」(今普洱市北部)、「勐臥」(今普洱市西北部)等傣族小國併入「勐卯龍」。

公元1350年,「勐素可泰」南部的素攀太守拉瑪鐵波底擔心大元國進攻危及自己,宣佈脫離「勐素可泰」、建立「勐阿瑜陀耶」(阿瑜陀耶國)

公元1353年,法昂率傣族流民武裝攻破「勐佬」 王城、建立「勐蘭掌」(蘭掌國),控制真臘北面、大元國南面、長山山脈(今越南與寮國界山)以西、「蘭掌」(瀾滄江)兩岸的廣大地區,並扛起抗元大旗;「勐庸」(蘭納國)也在「勐蘭掌」的影響下,再次舉起反元大旗。

公元1355年,「勐卯龍」因長期戰爭、軍民疲憊,不得不與大元國建立名義上的從屬關係,大元國在其地設「平緬宣慰司」。

公元1364年,王室本同宗的「勐彬牙」與「勐實皆」為了共同對抗大元國,再次走向統一; 「勐彬牙」國王他拖彌婆耶將「勐彬牙」與「勐實皆」合併成「勐阿瓦」(阿瓦國)、修建新王城「允阿瓦」(今曼德勒附近)

公元14世紀後期,大明國取代大元國後,「勐卯龍」(麓川國)、「勐泐」(景隴國)等傣族國家順應形勢歸附大明國,明朝在「勐卯龍」設「麓川平緬宣慰司」、在「勐泐」設「車裡宣慰司」、原「元江路」所屬傣族「勐」(小邦)設「元江府」節制、原「寧遠州」所屬傣族「勐」仍設「寧遠州」節制。

大明國為了加強對所屬傣族國家的控制,利用厚此薄彼的分封策略,挑撥傣族國家的內部關係及傣族國家之間的關係。「勐卯龍」(麓川平緬宣慰司)所屬的「勐谷」(景東)頭人俄陶在大明國官員的唆使下,越過「勐卯龍」要求直歸大明國雲南布政司節制;「勐卯龍」因此出兵「勐谷」、與大明國軍隊發生多次交戰,最終寡不敵眾、兵敗定邊(今南澗縣)

之後,「勐卯龍」被大明國肢解出「勐巂」(大理州西偏北)、「勐舍」(大理州西偏南)、「勐谷」(景東縣及雙柏縣西)、「勐者樂」(鎮沅縣及新平縣西)、「勐臥」(景谷縣)、「勐連」(普洱市西南三縣)、「勐掌」(隆陽區東及施甸縣)、「勐赫」(隆陽區西及龍陵縣)、「勐亞」(昌寧縣)、「勐佑」(臨滄市東)、「勐定」(臨滄市西)、「勐底」(梁河縣及騰衝縣)、「勐臘」(盈江縣及克欽邦東南)、「勐養」(克欽邦大部)等十多個小邦,使其轄地僅剩「勐卯」(瑞麗市)、「勐宛」(隴川縣)、「勐煥」(芒市)等地。依附「勐卯龍」的「勐頓順罕」(阿薩姆國)趁機恢復獨立、開始擴充領土。

「勐卯龍」被大明國肢解時,遠離大明國的「勐阿瑜陀耶」(阿瑜陀耶國)攻破真臘國,不斷蠶食「勐素可泰」(素可泰國)、「勐蘭掌」(蘭掌國)等周邊國家的領土,成為「蘭賓」(湄南河)、「蘭掌」(瀾滄江)下游最大的傣族國家。

公元15世紀前期,大明國勢力不斷向外延伸,「勐庸」(蘭納國)、「勐蘭掌」(蘭掌國)、「勐阿瓦」(阿瓦國)等傣族國家分別歸附大明,大明在「勐庸」設「八百大甸宣慰司」、在「勐蘭掌」設「寮國宣慰司」、在「勐阿瓦」設「緬甸宣慰司」;隨後,又利用「勐庸」內部之間的矛盾,在「勐庸」的附屬國「勐艮」(今緬甸撣邦東北部)設立「孟艮府」。

公元15世紀中期,很多傣族小國已被大明國牢牢控制,不甘心受制於大明國的「勐卯龍」(麓川平緬宣慰司)脫離大明國、集結兵馬驅趕在傣族地區的大明國勢力,再次佔領「蘭掌」(瀾滄江)以西大片領土,前期被大明肢解出去的傣族「勐」(小邦)紛紛回歸「勐卯龍」(麓川國)。此後,顏面盡失的大明國歷經十年之久、傾半國之力發動對「勐卯龍」的戰爭,把「勐卯龍」政權逼至「蘭鳩」(伊洛瓦底江)以西的「勐養」(今緬甸克欽邦),在「蘭鳩」以東的原「勐卯龍」屬地重新分封世襲傣族土官,並從內地大規模向佔領的傣族地區移民,部分傣族還被遷往人煙稀少的金沙江沿岸地區墾荒;「勐巂」(今大理州西偏北)、「勐舍」(今大理州西偏南)、「勐掌」(今保山市東部)、「勐勉」(今騰衝市)「勐佑」(今臨滄市東北部)等地的傣族人口比例瞬間下降,很多傣族不得不遷離這些地方。

「勐卯龍」(麓川國)與大明國戰爭期間,遠離大明國的「勐阿瑜陀耶」(阿瑜陀耶國)不僅把復甦的真臘國勢力逼至東南沿海一帶,還將曾經的母國「勐素可泰」(素可泰國)一舉吞併,「勐蘭掌」(蘭掌國)東南部領土也落入「勐阿瑜陀耶」。

公元15世紀末期,在傣族諸「勐」(國)興盛起來的上座部佛教開始得到傣族官方認可;「蘭掌」(湄公河)中下游的傣族國家「勐阿瑜陀耶」(阿瑜陀耶國)、「勐佬掌」(蘭掌國)、「勐庸」(蘭納國)、「勐艮」(景棟國)、「勐泐」(景隴國)等傣族國家在官方組織下強行拆毀供奉鬼神的祭壇和建築、禁止傣族民族信奉鬼神,興修佛寺、大力推廣佛教;其它傣族「勐」也逐漸被佛教思想所主導。

公元16世紀前期,南部的傣族國家因西方殖民者的進入,工商業得到迅猛發展;北部歸順大明國的傣族小國也逐漸得到復甦。

公元1516年,葡萄牙人在「勐阿瑜陀耶」取得自由居住權,並獲得部分城市的經商特權。

公元1527年,經營「勐養」(孟養國)的原「勐卯龍」(麓川國)嫡系王室、聯合同是「勐卯龍」王族的「勐蓬」王室、「勐密」王室興兵攻打「勐阿瓦」,殺死「勐阿瓦」國王莽紀歲,留下「勐養」王子思洪法鎮守「勐阿瓦」,「勐養」、「勐密」、「勐蓬」三國軍隊分別撤兵。

公元16世紀中期,取代勃固國的緬人國家東籲國出兵先後攻下「勐阿瓦」、「勐蓬」、「勐密」、「勐莫」、「勐養」、「勐臘」、「勐底」、「勐勉」、「勐宛」、「勐煥」、「勐赫」、「勐亞」、「勐定」、「勐連」、「勐泐」、「勐艮」、「勐佬珍」、「勐庸」、「勐阿瑜陀耶」等傣族邦國;大明國維持對「勐巂」、「勐舍」、「勐掌」、「勐佑」、「勐谷」、「勐者樂」、「勐臥」、「勐仲」等傣族邦國的宗主權;安南國取代大明國成為「勐皎」等傣族邦國的宗主國;傣族世界只有「勐頓順罕」還保持著獨立,但已經開始印度化進程。


本來就是泰族,新中國成立後纔有的傣這個字,以前一直叫泰族


我就是傣族,說白了追溯到源頭或多或少都和泰國有一些聯繫,從語言、文字等方面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個人看法),而且泰國和傣族都信封佛教,從少數民族來看,傣族的歷史、文化、風俗都極具特色,os:最主要傣族人民從不給國家添亂,╭(╯^╰)╮

因為中國的少數民族的文化和官方的不太一樣,官方制定的說辭或者名稱主要是政治考量還有以下幾個原因:

1.突出中華民族的共性(內蒙古-外蒙古)

2.區別泰國的共性(柯爾克孜-吉爾吉斯)

3.中文這種語言的音譯能力實在是太差勁(很多語言的母音都沒有無法準確音譯,注意我說的是音譯能力並不是語言本身的魅力和深度)


【關於中國傣族與泰國的關係】真實原因:解放前的書,漢族稱這個族「擺夷」,偶爾會牽涉到這個族自稱時用「歹」字,用「泰」不符自稱的Dai音,解放後意識到「歹」明顯不雅當然得改「傣」。另外:中國傣族到泰國生活的話,跟漢族一樣要重頭開始學泰語!就像北方人到香港生活一樣要學著發粵語音!中國傣族只有到緬甸撣邦一帶才能自如溝通,到泰國跟清邁方言也只能溝通一半,跟曼谷標準泰語則雞同鴨講!


各地方言不同,以德宏為例,德宏人稱傣族為泰(tai)族,而西雙版納人稱傣族為傣(dai)族。其實都無差別。


我們方言一直都是這樣叫誒..

我也不知道為啥


漢族人稱泰族為傣族


因為人家本來就叫泰族。


因為傣族就是泰國的主體民族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