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傣族都喜欢说自己民族叫泰族


至少在3000年以前,傣族先民已经在「兰掌」(澜沧江)附近建立「勐掌」(今保山市东部)、「勐佑」(今临沧市东北部)、「勐巂」(今大理州西偏北)、「勐舍」(今大理州西南部)、「勐谷」(今普洱市北部)等部落小国。

其中,「勐掌」被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以「乘象国」之名记录在《史记》中;傣语「勐」意为「地方、国家」,「掌」意为「象」,「勐掌」即「象地、象国」,司马迁将「勐掌」记为「乘象国」也比较接近傣语本意。

公元前5世纪,云岭山脉(苍山-哀牢山)以西的数十个傣族小国以「勐掌」为中心组成联盟国家,「勐掌」君王成为整个联盟国家的共主,各国百姓称其为「诏隆」(又译「九隆」、意为「大王」)、各国君王称其为「哀隆」(又译「哀牢」、意为「老大」),「勐掌」因此被称作「勐达光」(意为「中央之国、老大之国」;「达光」原意为「目光焦聚的地方」,延伸为「中央、老大」)。傣族口传历史中的「勐达光」、就是以「勐掌」为中心的联盟国家,《华阳国志》、《后汉书》等汉文典籍将这个联盟国家记为「哀牢国」。

公元前2世纪末,西汉征服「勐达光」(哀牢国)东面的「雟」、「昆明」、「滇」等部族和国家,顺势进入「勐达光」建立军事据点(县);之后百余年,「嶲」、「昆明」、「滇」等族接连反汉,陆续被汉军追入「勐达光」;傣族先民吸收大量「嶲」、「昆明」、「滇」等族人口后,形成势力庞大的民族集团。

公元69年,「勐达光」(哀牢国)及所属77个小国一起归附东汉,东汉在「勐掌」王城「允掌」(象城)设立地方行政机构「永昌郡」(「永昌」即「允掌」的异写),「勐达光」(哀牢国)成为东汉统辖的一个郡(省)、也是当时西汉第一大郡。

公元76年,「勐达光」(永昌郡)的傣族上层与东汉官员之间发生冲突,「诏隆」(哀牢王)起兵反汉,第二年兵败于「兰掌」(澜沧江)附近。之后,「勐达光」统治阶层西迁、在「兰宏」(怒江)以西地区重建政权,「兰宏」以东的傣族领土被东汉完全控制。

「勐达光」联盟政权西迁后,为缓和与东汉之间的关系,曾于公元97年遣使经永昌郡到汉都洛阳访问,东汉将这个政权称作「掸dǎn国」。《后汉书》记载:「永元九年,徼外蛮及掸国王雍由调遣重译奉国珍宝,和帝赐金印紫绶,小君长皆加印绶、钱帛。」

公元2世纪以后,「勐达光」(掸国)开始不断向南发展、王城也不断南移,先从「勐勉」(今腾冲县)移至「勐底」(今梁河县)、又从「勐底」移至「勐辣」(今盈江县)、再从「勐辣」移至「勐卯」(今瑞丽市及缅甸掸邦北端)、最终从「勐卯」移至「兰鸠」(伊洛瓦底江)中游平原北端修建「允达光」(今缅甸曼德勒省太公城、「太公」即「达光」的异写),「兰鸠」流域很多部族先后被「勐达光」兼并。「勐达光」自被东汉挤压到「兰宏」(怒江)以西地区重建政权(掸国)后,传承了500多年,于公元586年被南面的骠国灭亡。

「兰宏」(怒江)以西这部分傣族在向南扩张时,「兰宏」以东的傣族经历了东汉、蜀汉、西晋、东晋、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等中国内地王朝的统治;公元557年,陈(南朝)代梁(南朝)后,中国内地王朝放弃云南高原,「兰宏」以东的傣族迎来独立,以「勐」(盆地)为单位各自独立、回到「勐达光」(哀牢国)之前的势力格局,再次形成「勐巂」(今大理州西北部)、「勐舍」(今大理州西南部)、「勐谷」(今普洱市北部)、「勐掌」(今保山市东部)、「勐佑」(今临沧市东北部)等数十个割据小国。

公元6世纪末,「勐达光」(掸国)被骠国灭亡后,在「勐卯」(今瑞丽市及缅甸掸邦北端)君王的组织下,傣族军民很快又将骠人赶到「兰鸠」(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地区。「勐卯」君王在组织傣族军民对抗骠人的战争中成为「兰宏」(怒江)以西、「兰鸠」(伊洛瓦底江)中上游地区的共主,这个地区的傣族「勐」(小国)以又「勐卯」为中心形成联盟国家。

公元7世纪,「兰宏」(怒江)以西的傣族在「勐卯」统领下,进入相对稳定的时代;「兰宏」以东的傣族在失去大国的统领后,陷入相互攻伐的动荡时代,同时也在长期争斗中越战越勇。公元738年,傣族世界东端的「勐舍」(今大理州西南部)越过云岭山脉灭「越析」(今大理州东部)、「施浪」(今大理州北部)、「邆赕」(今大理州北部)、「浪穹」(今大理州北部)等氐羌系小国,收服同族小国「勐巂」(今大理州西偏北),组建联盟国家「勐舍龙」(南诏国)。

公元750年,「勐舍龙」(南诏国)攻占唐剑南道所属32个羁縻州,于次年击败来犯的唐军后名声大震,云南高原各大小部族纷纷要求归附,周边的傣族小国「勐谷」、「勐掌」、「勐佑」等纷纷加入「勐舍龙」。

公元762年,「兰宏」(怒江)以西、联盟国家「勐卯」所属的傣族小国也分别加入「勐舍龙」(南诏国),联盟国家「勐卯」自动瓦解,傣族世界以「勐舍龙」为中心、形成新的联盟国家,「勐舍龙」王城成为傣族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傣族人口也随「勐舍龙」势力的扩张,分布到更广的区域(扩张到今越南西北部、寮国北部、泰国北端、缅甸中部)

公元902年,傣族失去「勐舍龙」(南诏国)控制权,唐裔权臣郑买嗣大肆屠杀傣族贵族,废「勐舍龙」、建「大长和国」。此后,傣族势力退回云岭山脉以西地区,各地傣族以「勐」(盆地)为单位形成割据状态;云岭山脉以东地区则陷入各族争斗的混乱状态。

公元937年,血统复杂的段氏(既有氐羌血统、也有傣族血统)在洱海盆地建立「大理国」。此时,云岭山脉以西的各部傣族、一个「勐」(盆地)就是一个小国,大理国平定云岭山脉以东各股势力后,云岭山脉以西这些傣族「勐」也陆续归附,大理国基本继承了原「勐舍龙」(南诏国)的疆域。

大理国第四代王段思聪执政时期(952-968),「兰鸠」(伊洛瓦底江)中下游的缅族(沿山脉南下的氐羌系民族与骠人融合形成)不断北上侵扰傣族,大理国没有尽义务出兵保护归附自己的这些傣族「勐」(小国);公元954年,「兰鸠」中上游地区的傣族「勐」以「勐蓬」(缅甸掸邦北部)为中心、组成傣族联盟国家一起抗击缅人,「兰宏」(怒江)以西的傣族「勐」纷纷加入这个联盟国家。「勐蓬」(木邦国)虽然还尊大理国为「勐货相」(宗主国),但实际上已经成为独立的联盟国家。

在大理国第十七代王段正兴执政时期(1147-1171),哈利奔猜、真腊等孟人国家不断向北扩充势力,大理国南部的傣族「勐」(小国)深受其害,当时大理国被权臣高氏把持,同样没有尽义务出兵保护归附自己的这些傣族「勐」,这些傣族「勐」不得不屈服于南面的孟人势力。

公元1180年,在「兰掌」(澜沧江)中下游组织傣族抗击孟人势力的诏真得到各「勐」傣族支持,在「勐泐」(今景洪市)组建联盟国家一起抗击孟人;之后,势力越来越大的「勐泐」吸引了大理国南部、「兰洒」(红河)与「兰宏」(怒江)之间很多傣族「勐」加入。

「勐泐」(景陇国)同样尊大理国为「勐货相」(宗主国),但大理国同样没有能力统治「勐泐」。在诏真统领「勐泐」期间(1180-1201),傣族势力不断向南蔓延,其东南部的「勐皎」(今越南西北部),南部的「勐佬」(今寮国北部)、「勐艮」(今缅甸掸邦东北部)、「勐庸」(今泰国北端)等傣族小国都在「勐泐」联盟中发展壮大。

公元13世纪,依附大理国的傣族诸「勐」(国)中,很多「勐」因人口增长过快、不断有人口溢出,大量傣族流向土地及资源相对丰富的「兰掌」(澜沧江)中下游、「兰宏」(怒江)中下游、「兰鸠」(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兰宾」(湄南河)中下游、「兰法」(布拉马普特拉河)中游,这些外溢的傣族人口或顺从当地土著、或取代当地土著成为统治者。

公元1228年,「勐雅-勐卡」(今保山市西南部)的一个王子带著分家得到的人口及财物抵达「兰法」附近,正好遇到当地各部族争斗不休,趁机征服当地各部族建立「勐顿顺罕」(阿萨姆国)

公元1233年,「勐掌」(今保山市东部)的一个王子也带著分家得到的人口和财物沿「兰掌」南下,在「兰掌」中下游组织当地傣族流民开辟新领地、修筑新城,新领地也称「勐掌」(异写为「勐珍」,今万象盆地)、新城也称「允掌」(异写为「永珍」,今万象城)

公元1238年,「勐泐」属国中的一个王子带属民南下、在「兰宾」(湄南河)中游组织当地傣族流民夺了孟人城邦,并以此为基础向周边扩张建立「勐素可泰」(素可泰国)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傣族势力在传统傣族地区之外陆续崛起。

公元1253年,大蒙古国出兵攻占大理国王城,靠近大理国王城的傣族「勐」(小国)纷纷归附大蒙古国;大蒙古国改称「大元国」后,凡是交通便利、兵马能及的傣族「勐」也陆续被大元国兵威归顺,「勐蓬」(木邦国)因属国分别归顺大元国而瓦解,「勐泐」(景陇国)也因北部属国归顺大元国、不得不向南收缩。

大元国在云岭山脉以西的傣族地区先后设立蒙化州(巍山县、南涧县)、云龙州(云龙县、泸水县)、开南州(景东县、镇沅县)、威远州(景谷县)、永昌府(永平县、隆阳区、施甸县)、腾冲府(腾冲县)、顺宁府(昌宁县、凤庆县、云县)、镇康路(永德县、镇康县、临翔区、双江县)、孟定路(耿马县及缅甸掸邦果敢区)、木连路(沧源县、西盟县、澜沧县、孟连县及缅甸掸邦佤区)、柔远路(龙陵县、高黎贡山区)、芒施路(芒市)、镇西路(梁河县、盈江县)、平缅路(陇川县)、麓川路(瑞丽市及缅甸掸邦木姐、南坎)、云远路(缅甸克钦邦莫宁)、蒙光路(缅甸克钦邦莫冈)、蒙伶路(缅甸克钦邦八莫)、蒙莱路(缅甸实皆省因育瓦)、木邦路(缅甸掸邦)、元江路(元江县、墨江县、宁洱县、思茅区)等各级地方行政机构。

在大元国不断吞噬傣族「勐」(小国)时,远离大元国势力、曾归附「勐泐」(景陇国)的傣族小国「勐庸」(兰纳国/八百媳妇国)崛起,不断向南部的哈利奔猜国发起进攻,哈利奔猜国迫于压力、绕到「勐庸」后面求助大元国,在大元国从元江路出兵「勐庸」途中(公元1292年),「勐庸」已经攻下哈利奔猜国的王城、占领「勐宾」(清迈-南奔盆地)。几乎在同时,大元国出兵「勐庸」但在途中迷路、抵达「勐庸」曾经的母国「勐泐」(景陇国),顺势灭了「勐泐」。不愿随「勐泐」归顺大元国的南部属国只好尊「勐庸」为大,以「勐庸」为中心的傣族联盟国家由此形成。

大元国在「勐泐」及其属国地区设立彻里路(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江城县及寮国北端)

大元国对傣族地区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导致很多傣族从大元国占领区流向周边国家;「勐顿顺罕」(阿萨姆国)、「勐庸」(兰纳国)、「勐佬」(兰沧国)、「勐珍」(万象国)、「勐素可泰」(素可泰国)等傣族小国吸收大量傣族同胞后实力大增;蒲甘国、吴哥国等非傣族国家也出现了大量傣族聚居点;傣族分布逐渐向西、向南蔓延。

公元1298年,蒲甘国北部的傣族头目阿散哥也三兄弟合兵攻陷蒲甘王城、控制了缅族建立的蒲甘国。此后,蒲甘国北部落入傣族的统治,蒲甘国南部崛起新的缅族政权「勃固国」。

公元14世纪初,大元国多次出兵尚未归顺的傣族国家,不仅激怒了这些傣族国家、也激起统治区内傣族附属国的反抗。

公元1309年,「勐庸」(兰纳国)的芒莱王联合南下的「勐泐」(景陇国)贵族进攻大元国在「勐泐」的势力;「勐素可泰」(素可泰国)的兰甘亨王也应「勐珍」(万象国)、「勐佬」(琅勃拉邦国)等傣族小国的邀请北上抗元。

公元1312年,大元国统治下的「勐卯」(麓川路)与周边同被大元国统治的傣族诸路结盟、组建联盟国家「勐卯龙」(麓川国);公元1316年,「勐卯龙」调集40万军队东征、一路向东驱赶大元国在傣族地区的驻军,最终与大元国划「兰掌」(澜沧江)而治;公元1317年,「勐卯龙」 又调集90万大军西征、一路向西征服无数小国,最终征服「勐顿顺罕」(阿萨姆国)

「勐卯龙」建立后,控制蒲甘国的傣族势力也不再惧怕大元国,直接废除蒲甘的缅族国王、建立傣族王国「勐彬牙」(彬牙国),取代蒲甘国统治整个「兰鸠」(伊洛瓦底江)中游平原。公元1315年,「勐彬牙」君王僧哥速之子修云与父亲反目,到「兰鸠」西岸另建政权「勐实皆」(实皆国),与父亲划「兰鸠」而治。

公元14世纪前期,傣族世界格局因大元国入侵发生了改变。

「勐卯龙」(麓川国)在抗击大元国中崛起,控制著「兰掌」(澜沧江)以西、「兰宏」(怒江)中上游、「兰鸠」(伊洛瓦底江)中上游、「兰法」(布拉马普特拉河)中游等广大区域,成为傣族世界最强大的联盟国家。

「勐彬牙」(彬牙国)和「勐实皆」(实皆国)以「兰鸠」为界分别向南面的缅人地盘扩张,控制著整个「兰鸠」中游平原。

「勐庸」(兰纳国)在抗击大元国过程中,兼并了「勐泐」(大元国彻里路)以南、「兰掌」以西、「兰宏」以东、「兰宾」(湄南河)中上游很多傣族小国。

「勐素可泰」(素可泰国)北上抗击大元国过程中,兼并了 「兰掌」以东的「勐佬」(琅勃拉邦国)、「勐珍」(万象国)等傣族小国。

公元14世纪中期,大元国与周边傣族诸国的战争进入胶著状态。

公元1331年,「勐庸」(兰纳国)因内部王位争夺,名义上归附了大元国,大元国在其地设「八百等处宣慰司」 ;「勐素可泰」(素可泰国)也因西南部与缅人的战事,放弃了「勐佬」 (琅勃拉邦国)、「勐珍」(万象国)等与大元国较近的傣族属国,大元国趁机在「勐佬」、「勐珍」等地设「老告路」进行节制。

公元1340年,真腊国为阻挡大元国势力南下,帮助流亡其国内的「勐佬」(琅勃拉邦国)王子法昂武装南下的傣族流民北上。

公元1343年,大元国出兵攻打「勐卯龙」受挫、势力收缩至云岭山脉(苍山-哀牢山)以东地区,归附大元国的「勐巂」(今大理州西偏北)、「勐舍」(今大理州西南部)、「勐谷」(今普洱市北部)、「勐卧」(今普洱市西北部)等傣族小国并入「勐卯龙」。

公元1350年,「勐素可泰」南部的素攀太守拉玛铁波底担心大元国进攻危及自己,宣布脱离「勐素可泰」、建立「勐阿瑜陀耶」(阿瑜陀耶国)

公元1353年,法昂率傣族流民武装攻破「勐佬」 王城、建立「勐兰掌」(兰掌国),控制真腊北面、大元国南面、长山山脉(今越南与寮国界山)以西、「兰掌」(澜沧江)两岸的广大地区,并扛起抗元大旗;「勐庸」(兰纳国)也在「勐兰掌」的影响下,再次举起反元大旗。

公元1355年,「勐卯龙」因长期战争、军民疲惫,不得不与大元国建立名义上的从属关系,大元国在其地设「平缅宣慰司」。

公元1364年,王室本同宗的「勐彬牙」与「勐实皆」为了共同对抗大元国,再次走向统一; 「勐彬牙」国王他拖弥婆耶将「勐彬牙」与「勐实皆」合并成「勐阿瓦」(阿瓦国)、修建新王城「允阿瓦」(今曼德勒附近)

公元14世纪后期,大明国取代大元国后,「勐卯龙」(麓川国)、「勐泐」(景陇国)等傣族国家顺应形势归附大明国,明朝在「勐卯龙」设「麓川平缅宣慰司」、在「勐泐」设「车里宣慰司」、原「元江路」所属傣族「勐」(小邦)设「元江府」节制、原「宁远州」所属傣族「勐」仍设「宁远州」节制。

大明国为了加强对所属傣族国家的控制,利用厚此薄彼的分封策略,挑拨傣族国家的内部关系及傣族国家之间的关系。「勐卯龙」(麓川平缅宣慰司)所属的「勐谷」(景东)头人俄陶在大明国官员的唆使下,越过「勐卯龙」要求直归大明国云南布政司节制;「勐卯龙」因此出兵「勐谷」、与大明国军队发生多次交战,最终寡不敌众、兵败定边(今南涧县)

之后,「勐卯龙」被大明国肢解出「勐巂」(大理州西偏北)、「勐舍」(大理州西偏南)、「勐谷」(景东县及双柏县西)、「勐者乐」(镇沅县及新平县西)、「勐卧」(景谷县)、「勐连」(普洱市西南三县)、「勐掌」(隆阳区东及施甸县)、「勐赫」(隆阳区西及龙陵县)、「勐亚」(昌宁县)、「勐佑」(临沧市东)、「勐定」(临沧市西)、「勐底」(梁河县及腾冲县)、「勐腊」(盈江县及克钦邦东南)、「勐养」(克钦邦大部)等十多个小邦,使其辖地仅剩「勐卯」(瑞丽市)、「勐宛」(陇川县)、「勐焕」(芒市)等地。依附「勐卯龙」的「勐顿顺罕」(阿萨姆国)趁机恢复独立、开始扩充领土。

「勐卯龙」被大明国肢解时,远离大明国的「勐阿瑜陀耶」(阿瑜陀耶国)攻破真腊国,不断蚕食「勐素可泰」(素可泰国)、「勐兰掌」(兰掌国)等周边国家的领土,成为「兰宾」(湄南河)、「兰掌」(澜沧江)下游最大的傣族国家。

公元15世纪前期,大明国势力不断向外延伸,「勐庸」(兰纳国)、「勐兰掌」(兰掌国)、「勐阿瓦」(阿瓦国)等傣族国家分别归附大明,大明在「勐庸」设「八百大甸宣慰司」、在「勐兰掌」设「寮国宣慰司」、在「勐阿瓦」设「缅甸宣慰司」;随后,又利用「勐庸」内部之间的矛盾,在「勐庸」的附属国「勐艮」(今缅甸掸邦东北部)设立「孟艮府」。

公元15世纪中期,很多傣族小国已被大明国牢牢控制,不甘心受制于大明国的「勐卯龙」(麓川平缅宣慰司)脱离大明国、集结兵马驱赶在傣族地区的大明国势力,再次占领「兰掌」(澜沧江)以西大片领土,前期被大明肢解出去的傣族「勐」(小邦)纷纷回归「勐卯龙」(麓川国)。此后,颜面尽失的大明国历经十年之久、倾半国之力发动对「勐卯龙」的战争,把「勐卯龙」政权逼至「兰鸠」(伊洛瓦底江)以西的「勐养」(今缅甸克钦邦),在「兰鸠」以东的原「勐卯龙」属地重新分封世袭傣族土官,并从内地大规模向占领的傣族地区移民,部分傣族还被迁往人烟稀少的金沙江沿岸地区垦荒;「勐巂」(今大理州西偏北)、「勐舍」(今大理州西偏南)、「勐掌」(今保山市东部)、「勐勉」(今腾冲市)「勐佑」(今临沧市东北部)等地的傣族人口比例瞬间下降,很多傣族不得不迁离这些地方。

「勐卯龙」(麓川国)与大明国战争期间,远离大明国的「勐阿瑜陀耶」(阿瑜陀耶国)不仅把复苏的真腊国势力逼至东南沿海一带,还将曾经的母国「勐素可泰」(素可泰国)一举吞并,「勐兰掌」(兰掌国)东南部领土也落入「勐阿瑜陀耶」。

公元15世纪末期,在傣族诸「勐」(国)兴盛起来的上座部佛教开始得到傣族官方认可;「兰掌」(湄公河)中下游的傣族国家「勐阿瑜陀耶」(阿瑜陀耶国)、「勐佬掌」(兰掌国)、「勐庸」(兰纳国)、「勐艮」(景栋国)、「勐泐」(景陇国)等傣族国家在官方组织下强行拆毁供奉鬼神的祭坛和建筑、禁止傣族民族信奉鬼神,兴修佛寺、大力推广佛教;其它傣族「勐」也逐渐被佛教思想所主导。

公元16世纪前期,南部的傣族国家因西方殖民者的进入,工商业得到迅猛发展;北部归顺大明国的傣族小国也逐渐得到复苏。

公元1516年,葡萄牙人在「勐阿瑜陀耶」取得自由居住权,并获得部分城市的经商特权。

公元1527年,经营「勐养」(孟养国)的原「勐卯龙」(麓川国)嫡系王室、联合同是「勐卯龙」王族的「勐蓬」王室、「勐密」王室兴兵攻打「勐阿瓦」,杀死「勐阿瓦」国王莽纪岁,留下「勐养」王子思洪法镇守「勐阿瓦」,「勐养」、「勐密」、「勐蓬」三国军队分别撤兵。

公元16世纪中期,取代勃固国的缅人国家东吁国出兵先后攻下「勐阿瓦」、「勐蓬」、「勐密」、「勐莫」、「勐养」、「勐腊」、「勐底」、「勐勉」、「勐宛」、「勐焕」、「勐赫」、「勐亚」、「勐定」、「勐连」、「勐泐」、「勐艮」、「勐佬珍」、「勐庸」、「勐阿瑜陀耶」等傣族邦国;大明国维持对「勐巂」、「勐舍」、「勐掌」、「勐佑」、「勐谷」、「勐者乐」、「勐卧」、「勐仲」等傣族邦国的宗主权;安南国取代大明国成为「勐皎」等傣族邦国的宗主国;傣族世界只有「勐顿顺罕」还保持著独立,但已经开始印度化进程。


本来就是泰族,新中国成立后才有的傣这个字,以前一直叫泰族


我就是傣族,说白了追溯到源头或多或少都和泰国有一些联系,从语言、文字等方面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个人看法),而且泰国和傣族都信封佛教,从少数民族来看,傣族的历史、文化、风俗都极具特色,os:最主要傣族人民从不给国家添乱,╭(╯^╰)╮

因为中国的少数民族的文化和官方的不太一样,官方制定的说辞或者名称主要是政治考量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1.突出中华民族的共性(内蒙古-外蒙古)

2.区别泰国的共性(柯尔克孜-吉尔吉斯)

3.中文这种语言的音译能力实在是太差劲(很多语言的母音都没有无法准确音译,注意我说的是音译能力并不是语言本身的魅力和深度)


【关于中国傣族与泰国的关系】真实原因:解放前的书,汉族称这个族「摆夷」,偶尔会牵涉到这个族自称时用「歹」字,用「泰」不符自称的Dai音,解放后意识到「歹」明显不雅当然得改「傣」。另外:中国傣族到泰国生活的话,跟汉族一样要重头开始学泰语!就像北方人到香港生活一样要学著发粤语音!中国傣族只有到缅甸掸邦一带才能自如沟通,到泰国跟清迈方言也只能沟通一半,跟曼谷标准泰语则鸡同鸭讲!


各地方言不同,以德宏为例,德宏人称傣族为泰(tai)族,而西双版纳人称傣族为傣(dai)族。其实都无差别。


我们方言一直都是这样叫诶..

我也不知道为啥


汉族人称泰族为傣族


因为人家本来就叫泰族。


因为傣族就是泰国的主体民族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