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展園大門。本報記者 潘之望攝

  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雲南,寄託了很多人對世外桃源的嚮往。1999年,世界園藝博覽會在雲南舉行,時隔二十年,雲南與園藝博覽會的緣分在北京世園會得到了延續。眼下,雲南園布展接近尾聲,昨天,記者探訪了這座多彩園林,從白族民居和十二景中品味其獨特魅力。

  雲南展園佔地3000平方米,流線型的茶馬古道貫穿南北,遊路、水流、山石點綴其中,吉象迎賓、雀舞廣場、茶語清心、風花雪月、湖光山色、沁芳坪、茶馬印記、雲峯飛瀑、枕巒亭、雲嶺花臺、櫻花谷、石林可園共十二景星羅棋佈。

  展園大門牌匾上書“七彩雲南”,兩隻大象分列兩旁,這是雲南園第一景——吉象迎賓。傣族人民自古將大象、孔雀看作吉祥如意的象徵。但西雙版納的大象,具有獨特形態。因此,雲南園設計師汲取傣族原生建築、服飾裝扮上的靈感,呈現出最具地方特色的風貌。

  進入展園中部,眼前是白牆青瓦的白族民居。白族民居,以其院落佈局、庭院綠化、照壁門樓、流檐飛閣、淡墨彩畫、精美木雕等豐富的建築文化爲特色,承載着廣大白族羣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爲了完美複製當地白族居民的生活環境,施工團隊從雲南拉來了木頭,還在一年前特意篩選優秀匠人。這座民居主體全是純木製的,卻沒有一根釘子。流連其中,不得不讓人欽佩建設者的智慧。

  白族一切建築,包括普通民居,都離不開精美的雕刻、繪畫裝飾。雲南展園的白族民居從屋檐下的鳳鳶尾到三種分佈各處的磚雕花紋,還有屋頂、地面的石雕、木雕、泥塑、彩繪等,是由三十多位花甲之年的白族匠人花費兩個月精雕細琢而成的。令人欽佩的是,園內所有的磚雕、手繪、書法字、窗雕都沒有詳圖。“這些老師傅不用圖紙也能製作得十分精確,像測量過一樣,憑的是幾十年的經驗和直覺。”雲南展園相關負責人說,對雲南人來說,花草石木不是對生活的裝點,而是一份來自山川河流的饋贈,手工技藝的習得也不單靠練習,更要依賴祖祖輩輩的薰陶。

  不止於此,漫步雲南展園,很多細節都傳達着匠心。比如,展園入口處的地磚採用的是騰衝火山石,展園內部所鋪設的則是當地青石,以此代表雲南的不同地區。展園西側的阿詩瑪石雕,不僅採用了瑩潤有光澤的漢白玉,阿詩瑪的臉型也參照了電影《阿詩瑪》,最大程度還原這一經典人物。“雲南的園藝之美、建築之韻、仁人之和都融合在這個園子裏,希望世人能從這裏認識雲南、愛上雲南。”雲南園負責人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