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


谢邀。 @茶坊主

「画不好快题」这个情景能分出三个层次,程度是依次严重的。诸位读到本文的同学朋友们,可以对照一下自身的情况。

1:缺乏应试经验,不掌握应试技巧

一个从未画过快题、甚至都没听别人讲过快题技巧的人,设计底子再好,也难免不适应考试,把握不准时间节奏,把控不好方案与制图的工作深度,不熟悉制图工具,不止是没有「壮士断腕、大局为重」的快题精神,连哪支马克笔是什么色都要现场辨认。最终到了交卷时间,各层平面推敲刻画得特别计较,剖面跟透视却只画了几根线,交上了一份被判定为「没画完」的成果,理所当然地不及格了。

快题作为一门考试,自然也有它自己的技巧要领在,并且非得经历过若干次实践才能消化掌握。绝大部分人,底子再好,人生的前几幅快题都会严重超时,并且依然在质量上千疮百孔。

2:依赖外物资料,不能适应闭卷独立完成的工作

我们日常的作业与项目,都可以查阅资料,或与他人讨论,甚至是在非常高强的教授老师或者高工主创的引导、把握下进行的。这使得许多人不能适应脱离外物援助的快题考试情景。这时做出的成果将违反许多原本能一边查阅对照资料一边做对的设计规范,并且空间设计在脱离案例参考的情况下做得较为拙劣例牌。

骑士不死于徒手,要胜任快题考试,各种规范与案例的资料应该是被你牢记、消化的,并且你要能独立把控整项工作,各方面能力都没有明显短板。

3:专业能力底蕴薄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假想一个低年级本科生,或者一个来自道桥甚至生物专业的外行人,给他一个建筑设计任务,允许查阅资料甚至允许一些有限的沟通,显然,哪怕在根正苗红、经验老练的你看来,任务是有多么简单智障,人家最终也没法向你交差。这个困难比方来说,每年都发生在农林背景报考建筑背景的风园考生身上,他们对园林快题中包含的小建筑设计十分困扰。总结来说,不闭卷不限时的情景下都做不出合格设计的人,在快题里就更加是绝对做不出来了。

前两种困境其实是比较易于迅速改善的,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这第三种困境就需要同学们拿出高涨的学习状态与庞大的工作量。这类困境实际上是我们在绝大部分考生身上都会看到的:他们的问题并不在学没学过快题上边。应试策略与技法能较为快速地得到灌输提高,基本的设计规范和要领可以短期突击强记,但是专业沉淀要追溯到整个学习生涯,四五年日积月累的差距实在不是短期培训来得及弥补。

结论:画不好快题不代表设计做不好,当然也更加不代表能把设计做好就是了。反过来倒是比较成立,平时横竖做不好设计的人,快题基本绝对做不好

当然严格来说,能画好快题的人也不代表什么难度的设计都能做好,毕竟快题是一门考试,为了能让较大部分人都力所能及、使考试目的成立,任务的复杂度、工作量通常是非常有限的。比如参与人群以应届本科生为主的考研快题,就基本不可能让你做三甲医院、机场、监狱这种复杂任务,到时候全部收上了废纸上来。

并且,快题作为一个竞赛,难度是要结合具体的赛场、具体的竞争对手的。意思就是,能在一些二本或者普通一本拿到快题高分的同学,如果换成是报考老八校,分数就不见得能有多乐观了。

从这个角度讲,对于有些近期待解决任务层次不算太高的同学,快题确实也不是不能短期突击的。前些时候中大规划初试放榜后,有个本科学土地资源的同学找上我们,接受了一些很短期的一对一辅导,在毫无基础的情况下也解决了自己的复试快题需求。但是先此声明,读到这里的同学如果把事情往侥幸心理去理解了,那真的是后果自负。

我有一个常讲的观点:快题的根本困难,在于它是一项竞赛,需要打赢别人。因为快题设计也是设计,设计这种事的底线从来都不是非常高、非常明朗的。你做项目成果,只要甲方肯收货就可以了,即使有些提升空间连你自己都发现了,你也觉得无谓修正;你去考设计院,假如只有你一个人去应聘,快题基本上你只要不交个接近白卷的东西去挑衅人家可能都行。但是大设计院的招聘也好,高校考研考博也好,这事的目标就变成要在人群里脱颖而出,争夺有限的席位,一旦这样,别说任务是画个快题,就算是煎个蛋,都没完没了。

因此,不管快题培训机构的研究把事情摸透到什么程度去,只要考研报录比还是那副样子,只要这事还是一个要战胜他人的战争,这个研究再怎么做也永远都做不够。使你进步的承诺是可能靠谱的,但胜利的承诺除非是贪赃枉法的考官才能给得出来。

以下是为一些短期内就有急切需求,比如一直都没有快题积累、找工作前一两星期了才见到这篇文章的同学,给点儿所谓死马当活马医的建议:

◆ 探听一些与你的报考目标有关的情报,例如时长、闭卷与否、常考类型、纸张图幅等。

◆ 直接做一些能找到的设计院或者高校的真题,可以联合一些朋友一起做,并尽可能地在事后对应试的流程、策略作总结思考,对方案作反思复盘,并找人请教探讨。

◆ 记诵常见设计规范,尽量避免在闭卷方案中明显违背常识与规范,出现直观的硬伤。

◆ 穿插进行快题书籍、文章的阅读,修正丰富自己对应试技巧策略的认识。

◆ 穿插进行手绘墨线形式的案例抄绘,丰富自己的案例储备库(作用主要也只能体现在空间形式上),顺带温习手绘。

真题训练是前提,甚至说别的事都可以不做,连背规范都可以拉倒,也胜过净在那到处看资料、咨询别人,却不肯实际动手做题。

最后是个鸡汤环节。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快题是一门考试,但又不是一门纯粹的应试,它同时也是你专业底蕴的折扣体现,是你的厚积薄发,要求你除了掌握一些应试经验,也有相符于一个合格科班学生的扎实功底。

但凡是考试,其实就横竖都是不讨人喜欢的。不喜欢快题的理由可以有很多,或是因为它功利性强,或是因为它常用套路,或是因为它基于限时闭卷的情景,设计的成果必然地缺乏灵魂且质量低劣——我们可以一直作出这些个具体的展开,而我想,它最让人不喜欢的,可能就是它让你不喜欢的同时,还让你难以回避。

考核形式的选择权在别人手里,不由得我们左右,世事从来都是这样的。

你若非要回避它,你会缩窄很多路线,失去很多机会,有时你出国留学躲了它一时,回国求职时还是不得不跟它相遇。最让人不乐意的可能是,即使你真的始终能回避它了,你也会发现你回避不了这期间你对自己专业积淀、学生生涯的那些质问。

时光难再回,需求已经迫在眉睫的同学,也还是要接纳现状,向前出发,耐得住万事开头难的憋屈,刻苦地去积攒实力、解决问题;而另外的那些年轻得更多的同学,我希望你们早日替未来的自己种下那棵树,令未来的自己更显从容、更有广阔前景。

以上内容其实都是老生常谈,有些很多年前我就在知乎说过了。我们不能苛求谁遇到问题都去把箱底的旧文章给搜出来看了,所以只能请老粉丝们原谅一下。

此致。


画不好快题不一定做不好设计,但是做不好设计极大可能画不好快题。

快题,顾名思义就是要考察你在时间有限情况下的设计水平。人考官也知道实际项目动辄几个月,给你三小时六小时弄得出来那才是有鬼了。所以一般快题和实际项目相比,条件和难度都是有简化的。

拿考研快题来说,阅卷老师其实并不是说要你做出多么牛逼的方案。我报班学习的时候,学长们就说,快题的原则无非四个字,「守正出奇」。「守正」是第一位的,即不要有硬伤,包括但不限于篡改无视基地条件、违反相关规范、尺度严重失调等。不出硬伤,听起来容易,但是每年考研单这一项就能筛掉一半的人。在不出硬伤的基础上,我们再去考虑功能、形式、交通、景观这些问题。

所以,我认为快题与其说是测试你的设计水平上限,不如说是测试你是否具有在这一行生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我猜题主可能是刚开始学习快题,受到一些打击。其实这是正常现象,我刚开始学的时候一张快题画个一两天还画的稀烂。这不一定是因为你设计不行,可能是不清楚答题技巧、时间分配不好、没有形成稳定的解题流程。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不熟练,通过训练可以解决。但要是系统学习了一段时间还没有进步的话就要想想是不是自身基础不够扎实了。


我不太理解国内考研做的快题。觉得很煞笔,不喜勿喷。

我觉得要么是出题的人不说清楚,要么这个机制就是垃圾。一天的时间做出来的东西是很有限的。大家学设计的都知道真实设计想做好前期工作多重要,量多大。那快题考验人的什么?这么短时间能出来的就只有想像力,和直觉。有人说考表达,我认为考的依然是表达上的想像和直觉,你比细致程度5小时和50小时能比吗?

有人会说,总有人画的好。我们学建筑的又不是美术生,空间才是建筑师的武器不是绘画。画的好确实不错,但是这不是唯一的方式,只是基础而已。

那么直觉和想像怎么考。当然要放弃一些枷锁和限制才能看出一个人的直觉和想像,结果国内快题居然在短短的5-6小时出来的东西上去,评判人家的结构技术细节,功能完善这样的问题。

我来说说国外的快题,真希望知乎上有国内老师能看一看,不要在用很无理取闹毫无逻辑的测试来折磨学生了。

我们当时快题是一天。开始在伦敦我们的任务是步行范围内有一个大型的工业时期留下了的工厂,设计是改造内部空间,3人一组,最后可以用模型,图纸来展现。

我们把工厂的屋顶掀了,做了个超大的观光塔当时肯定是刺客信条玩多了,我们在观光塔上面做了蹦极。得了第三。给他说蹦极的时候老师说很酷,从头到尾没有问过我们怎么实现,功能不合理,安不安全。只是问我们怎么想到的,要一个思路。觉得图也很有张力(蹦极的那张)我们根本没画一笔,都是找素材拼贴的。然后就是大家一起讨论怎么可以更酷,更好玩,其他同学和老师给我们各种意见,还有说除了蹦极还能搞滑翔翼。

也许有人会说这种不切实际的东西就是自high,我就想说了5-6小时的东西切个毛实际。想都不敢想跟咸鱼有什么分别。

吐槽完毕,希望题主不要被形式束缚,如果设计找不到乐趣还有什么意义,毕竟这不算一个收入很高的职业,如果连乐趣也被剥夺,那多痛苦。


我认为,

做不好设计,那么一定画不好快题。

设计做得好,画快题基本问题不大。

画好快题,也不一定能做好设计。

画不好快题,也不一定做不好设计。

但是画不好快题,不去找原因、修正,提高自己的快题水平,陷入在一种「我只是画不好快题而已,我的设计水平还是很不错的」的侥幸幻想里,那好设计可能也是镜中花。

毕竟你还在纠结画快题的问题,说明你接触实际项目不多,也不方便客观的从实操方案中判断自己设计水平怎么样。


这也是当初让我一直困扰,甚至怀疑考研意义的问题。

不过现在回想起来,快题还是能检测一些东西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首先是速度。以前做一个设计,前期分析什么的都做好了,坐在那坐一天画不出方案,甚至不知从何下手。突击快题后,至少掌握了思考上的逻辑层次,我可以一步一步把一个图画完,从功能分区到交通流线,从主入口到主广场,按部就班。

其次是丰富度。因为自己看案例不动手,不用快题去运用,很多节点的学习可真是学完就忘,不说创造节点了,抄都抄不来。通过快题的快速运用甚至改造节点的方式,会加深自己的记忆与理解。

再次是构图。虽然课程设计也许尺度比较大,但也会有小尺度的(一般来说小尺度构图更突出,甚至有人"炫技")。快题的快速与大量练习,你就慢慢的知道了自己喜欢的和擅长的构图方法,最起码做出来看著舒服清晰。

最后是手绘能力。虽然说现在大多是电脑作图,但这个基本功还是要掌握,在草图构思阶段,就得先手画,平面和效果图同步思考。

可能画不好快题,设计不一定做不好,但通过快题训练(不要太套路太应试),设计能力一定会提升吧(??????) ?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