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音频文件界面拉波形

2.在效果里选振幅 3.在混音界面左侧轨道拉音量

4.在混音界面右边音频文件拉那条控制音量的黄线

我用麦克风录完声音很小,得把伴奏往下拉很多人声往上拉很多才行,请问这四种方法有什么区别,那种放大音量的方法对音质损害比较小?
拜托各位大神了


除了修改之后直接改变波形的之外,其他都是通过效果来调增益。

但这几种方法说到底都是调增益。

单纯调增益的话,声音一定会偏小,因为录进来的东西动态太大,音量拉到合适了一定会爆音。否则一定声音小……

所以……录进来的东西要加压缩效果再调增益

压缩效果是各种插件效果器中的一大类,分压缩和限幅两种,两种合称压限。

这个效果能把音频中临时特别响的部分缩小,然后整体调节音量就可以了。

录音的时候大概让音量到2/3这样就好,太小了声音本身噪音大动态小不好,太大了个别的时候又会爆音。

然后用压缩器压一下,总之,在任何步骤中都不要亮红灯就好。然后再调响度、


Audition能不用就尽量不用了吧...

前两者根本不推荐,后两者勉强推荐。

Adobe Audition与其说他是混音工作站,不如说是音频处理软体更贴切些,其在波形编辑模式中的强大频谱修音功能一直为人津津乐道爱不释手。在某些并不甚追求音质,而注重微观层面功能的行业里可以说是上佳之选。

但是就别想著音质了。前两者如前面一个答案所说,是一种破坏性处理;后两者也如前面一个答案所说,是音量推子的不同控制形式。而用它混出来的东西,劣质的相位失真会十分严重,同时破坏音频处理的同时又无法兼顾频率等变化(尽管它很努力的在做自适应修整,但是始终差强人意)。避开主推子想要内录,录出来的东西质感差到让人无法接受。。。

如果真正要追求音质(因为以上所说的都是一些细节性的音质变化,如果题主并不能听出这些变化而是想要寻求一些定式一样的答案以避免音质损失,请继续读下去),第一要务是换DAW。最佳选择自然是Avid Pro Tools或Apple Logic(某些时候音质正好能达到需求,如爵士乐),以及Steinberg Cubase(并不是十分推荐)。

如果限制在au里提升音质的话,那么有一种办法,就是尽量避开au本身的音量增益,转用插件的音量增益(不仅仅是压缩器,几乎每个插件都会有输出增益。但是选好一台压缩器并固定化用其调整音量,会得到最好的音质效果)是最重要的。另外Native(cpu运算)的插件音质也不如DSP(单独硬体运算)的插件,以及所有插件都不如硬体效果器。

——————————

补充编辑于7.29 7:00Au的自动化也相当相当的难以写入,无法想像就算没有控制台手动推,但是连用滑鼠推虚拟调音台都不能写入自动化而是只能用滑鼠点击创建一个个关键帧然后去拉动这样的工作会有多低效。。。编辑于7.30 10:22加了仨字「劣质的」。。。

后两个是一样,自动化的线就是你的音量线。第一个是破坏性处理,对音质的损伤最大。加效果器的话看你的需要是怎么样的,有时候在混音时,混音师觉得这个效果器出来的声音不错,会在调的时候适当增加一些。

录歌时如果你觉得音效卡推不起话筒可以加个话放。有些歌手觉得我这边底噪好大啊,那我在录音时把声音调小了不就就听不到了。然而这只是「听不到」而已,不是底噪没了,因为信噪比是固定的!


直接调波形的做法是比较不推荐的(1和2),只有波形实在太小,给他加点db否则很多工具上去很艰难想对齐也不容易。

其他时候你就用划线、音轨音量这两种方式,音轨音量调调音台比较好,F3还是ctrl+3我记不太清了。划线的意思就是帮你自动去在某个时刻去推调音台的推子,音轨音量就是把调音台这轨的推子给你放这里了,他们三个应该是联动的。

音量一般做法,波形幅度在整个轨道高度的20%-80%之间时都不需要去动他,用插件和调音台(划线)控制音量,注意轨道爆红的话说明有阶段性过载。如果原始波形低于20%可以考虑动用增益工具加db。

最后压缩,均衡其实都能改善音量表现,很多声音你觉得听不清力量不够其实只是特定频率有点弱。

调音质320KBps 在哪里弄的 找了半天没找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