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在新加坡待過幾年,後來移居挪威至今十多年了。挪威和新加坡都是人口500多萬的小國,人均GDP數據看起來差距也不大,但考察大部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挪威顯著高於新加坡。我就以這兩個國家為例,簡單分析一下。

首先,考察人均GDP和生活水平的相關性,必須要考慮物價水平。你看挪威名義人均GDP基本每年都排第三第四的樣子,新加坡則是第七第八左右。但考慮購買力平價以後,挪威和新加坡的排名就會交換位置。對一個在這兩個國家都生活過的普通人來說,這非常容易理解,新加坡的基本生活開支比如吃喝穿用,遠低於挪威,因此同樣一美元,在新加坡,用於基本生活的購買力要顯著大於挪威,但這還停留在解決溫飽的層面,並不能反映生活水平的差異。

其次,國家之間收入和物價水平的差異,決定了每個國家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是不一樣的。舉個簡單的例子,挪威的計程車比新加坡貴起碼6到7倍,但不能因此就得出挪威人用於計程車的開支是新加坡6到7倍的結論。由於太貴,挪威人因私一年也打不了幾次計程車,全家人每年用於計程車的開支也就兩三千塊人民幣,很可能低於新加坡。類似的,挪威汽車價格在歐洲已經屬於比較貴的那一檔了,而新加坡的汽車價格至少是挪威的1.5倍,新加坡人因此選擇了盡量不買車,或者盡量買日韓品牌的經濟型小車,人均汽車保有量僅為挪威的一半不到。不同國家的老百姓會根據收入和物價來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用區區幾十種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來橫向比較國家之間的購買力和生活水平,而不考慮生活方式的差異,只能是以偏代全。

第三,拋開基尼係數也就是貧富差距的因素,光看人均收入和平均生活水平,也是沒有意義的。新加坡的貧富差距非常大,基尼係數排名在20多位,而挪威則排名在110位開外。很顯然,大部分新加坡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達不到這個「人均」水平,而在挪威,大部分人還真就處在這個「人均」水平上下一個很窄的區間內。換句話說,在平均水平接近的情況下,挪威的中位數顯著高於新加坡。

最後一個因素,就是社會保障和福利。挪威的確很多人是月光,消費主義勢頭很盛,但物價高並不是導致挪威人月光的主要因素,由於沒有醫療,教育和養老的後顧之憂,挪威人傾向於把全部的稅後收入都用於提高個人和家庭的生活水平,而不是儲蓄。(前面一個答案說挪威年人均醫療開支7500人民幣,這顯然是誤讀了他在網上查到的某個數據。挪威人每年的醫療開支上限是2000人民幣的樣子,超過以後則不需再支付任何費用。)而在新加坡,月光則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因為除了公積金以外,如果沒有私人儲蓄和商業保險,公積金戶頭那點退休金無法維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發生意外或重病那就更要命。去過新加坡的朋友也許會留意到,新加坡人解決日常三餐的食閣里,有大量六七十歲的老年人承擔著收拾碗筷和清潔的體力勞動,原因很簡單,退休金不夠用。所以新加坡人購買商業醫療和養老保險是相當普遍的。

我的看法是,光看人均收入(GDP)和物價,無法全面衡量和比較國與國之間生活水平的差異。生活方式,貧富差距和社會保障,是決定生活水平的另外三個重要因素。

註:本文中挪威換成其它西北歐小國,比如丹麥,荷蘭,瑞士等,結論也基本成立。


越南。

越南人均gdp僅略高於印度,但是越南相對貧困率僅7.8%,而印度則達到了42.9%。越南人均壽命76.5歲,而印度僅68.6歲。越南的觀感整體比印度好太多,根本不像是一個檔次的國家。

瑞士物價對於外來者的確是非常高。但是對於當地人,我並不覺得物價高。就拿蘇黎世來說,人均月收入是6800瑞郎(合人民幣45k)。一瓶依雲1塊,一公斤麵粉2塊,一袋意麵3塊,牛奶1.5一桶,雞肉7塊一斤,牛肉15一斤,下個館子二三十,市中心附近合租/一室一廳每月700-1800。

醫療保險每月200-500,看病自付幾百,超出全部報銷。急診預約都很快。教育只要高中畢業,ETH隨便進,只要你能畢業,註冊費一學期六七百。

自己來看看瑞士的火車汽車,有哪一個擠成亞洲那樣的?來看看瑞士公司,有幾個不是朝九晚五,一年二十幾天年假的?

很多人拿著國內一兩萬的工資,加班連個點都沒有,來旅遊個幾天,就瞎嚷嚷人家物價貴生活水準低。您還是省省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有人說SBB很擠,高峰時段坐在樓梯上很委屈,所以不同意我的看法。我猜他們的意見是瑞鐵在高峰時段比國內擠/跟國內一樣擠。我沒啥說的,希望大家有機會來瑞士親自體驗下。當然,如果您在國內屬於不做公交的階層,來瑞士可能真委屈了。

2.有人說國內月入兩萬生活質量可能比瑞士好。其實回答這個問題很簡單,問問在瑞士的中國人,願不願意以月薪兩三萬回國。離家近,生活質量又高,何樂而不為?

3.第一次意識到我這個土鱉跟知乎精英的巨大鴻溝。


實際生活水平往往和購買力平價的人均GDP高度相關,和名義的人均GDP相關度就差一些。因為前者考慮了各地的物價差異。

什麼是GDP?對於一個國家一段時間內生產的所有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的測量

如今的GDP一般以消費面來計算:

GDP = C + I + G + X - M

當中C = consumption私人消費開支,I = investment投資總額, G = government spending政府消費開支,X = exports出口總值,M = imports進口總值

說生活水平和人均GDP無關的人真的很無聊,快200個國家裡挑出幾個似乎不符合數據然後就說整體趨勢是錯誤的,過於滑稽了。

名義人均GDP

購買力平價人均GDP

整體趨勢很明顯,物價奇高的北歐和土澳名次整體下降,生活成本偏低的中東國家名次上來。

另外需要考慮的一點是貧富差距,人均值可能是由小部分很富的異常值拉高的,這意味著大部分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未必高。一般使用基尼係數來進行測量。17年的情況是這樣:


很多人說瑞士. 我覺得這個沒什麼好爭議的, 因為你要問歐洲哪個國家收入最高, 那當之無愧是瑞士, 即使它並不是歐洲人均GDP最高的, 但是收入和其他國家是有代差的. 同一個公司同一個title, 收入可能是其他國家(比如德國英國)的2倍。所以說生活質量和人均GDP差別其實不大.

真正差距巨大的是盧森堡. 為什麼呢? 就是這個人均GDP, 該怎麼算的問題. 盧森堡境內擁有盧森堡國籍的人不到一半, 而且有一小半的人, 白天在盧森堡工作, 晚上回家就回到德國Trier, 法國Metz, 比利時Arlon了, 畢竟開車也就不到40分鐘, 以至於這些人白天貢獻了盧森堡的GDP, 但是計算人均的時候是不算在內的(因為他們並沒有在盧森堡註冊地址). 所以說, 盧森堡的人均GDP是虛高, 把那群人排除也就是現在的三分之二甚至更低.

而盧森堡的物價, 比周邊國家是高上那麼一點的. 房價基本上堪比北上, 一平一萬歐元這樣. 收入水平卻沒有高多少, 而且主要是銀行業, 不是這個行業的很難找到高薪的工作. 再加上一堆公司總部帶來的利潤(像MindGeek和Amazon, 沒有實際業務但是會註冊一個office), 就沒了. 當地人生活的其實也就那麼回事, 在我看來還不如德國呢...畢竟盧森堡人自己都開車去德國買東西.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