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

尽管囚徒困境的原理通俗易懂,但它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解释生活中的很多经济或非经济现象。如想了解囚徒困境原理在生活中有趣的运用,请移步至我的个人专栏文章:

为什么大型集会的出口总是一片混乱? - HideinSky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114103599

如对这类内容感兴趣,欢迎关注我和我的专栏。


你们是不是太快了?如果啥也不会,不是先要了解需求,价格,收入组成的三种需求曲线。供给,价格等组成的供给曲线。

如果想要向宏观看齐。接著可以思路放宽,了解市场的需求曲线和市场的供给曲线。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费雪等式,菲利普斯曲线等概念。

如果想要向微观走起,可以把分成消费者,厂商,储蓄者贷款者。了解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然后依次累推了解厂商等的重要常识。

如果更加感兴趣金融,可以了解下公司的结构,资金运作等。比如说股东权益,资产溢价等常识。慢慢深入。


银行的实际汇率等于你所看到的汇率减通货膨胀率。

举个例子农行一年期存款利息为年利率2.5%,而今年一年人民币通货膨胀2%,则你的钱实际上今年一年只涨了2.5%—2%=0.5%

同样你进行的所有投资收益,都应该减去通货膨胀率。

当然在金融学上还要考虑市场无风险资本回报率,这是进一步的讨论,先建立通货膨胀概念就可以了


科斯提出的交易成本吧。


信息不对称:为什么总有人能买到便宜的东西

机会成本:你放弃的人生同样是成本

边际效用递减:一直吃同一种东西,吃不成胖子

贴现:金融机构是怎么忽悠你的


机会成本

供给需求决定价格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的经济学原理,应该也算是经济学常识吧!我们来复习一下~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在生活中,我们无时不刻面临选择,例如:午饭吃什么好?吃煎饼果子还是手抓饼?

都说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全部都要。

可现实中资源是有限的,你比较穷,没那么多钱,所以你不能全都要。

你要权衡,要取舍。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就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现在有一份煎饼果子,还有一份手抓饼摆在你面前。

你只能吃其中一个。

如果你选择了手抓饼,那么你就不得不放弃煎饼果子。

因此,此时你的机会成本就是一份手抓饼。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怎么理解呢?

假设你现在很饿很饿,有好多好多手抓饼放在你面前。

当你吃下第1个时,感觉还不够。

当你吃下第2个时,感觉稍微没那么饿了。

当你吃下第3个时,感觉有点饱,但是你还能吃。

当你吃下第4个时,感觉饱了,你摸了摸你的小肚皮,感觉还能再来1个。

当你吃下第5个时,你已经吃撑了,你的小肚皮圆滚滚的。

当你看著第6个手抓饼时,你有点腻了,甚至有点想吐。

这第5个手抓饼,可以理解为你的边际量,它对于你的不挨饿起到的作用已经很小了。

作为一个理性人,我们要考虑边际量。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比如你喜欢吃番茄酱,两份手抓饼里,你肯定选有番茄酱的手抓饼。

比如你讨厌吃香菜,两份煎饼果子里,你肯定不选有香菜的煎饼果子。

原理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假如你有2个煎饼果子,我有2个手抓饼。

你想吃手抓饼,我想吃煎饼果子。

那我就给你1个手抓饼,你也给我1个煎饼果子。

你看,你和我既有煎饼果子又有手抓饼,双赢~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因为你想吃煎饼果子,所以街上有人卖煎饼果子。

因为街上有人卖煎饼果子,所以你会吃煎饼果子。

这一切交易,没有人在指挥,全凭自愿完成的交易。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假设,全世界的手抓饼只能从商贩张三那才能买到,张三垄断的手抓饼的售卖渠道。

他趁机涨价,导致大家都吃不起手抓饼。

此时,政府就会进行干预,进行调控。

让大家都能吃的上手抓饼。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

因为中国生产粮食的能力一直在提升,所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升了。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

原来,1个手抓饼要卖10块钱。

由于经济发展需要,政府不得不印了大量的钞票,并且流入市场。

后来,1个手抓饼要卖20块钱。

对想吃手抓饼的你而言,要花更多的钱买手抓饼,所以手抓饼的物价上升了。

物价上升,也可以理解为通货膨胀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由于手抓饼的价格上升,造成了通货膨胀。

你转而去吃煎饼果子。

而只会生产手抓饼的张三因为没了生意,短期内失去了收入,张三失业了。

你看,通货膨胀短期内会引起失业,犯难了,该如何取舍呢?

那有人会问了,不通货膨胀不就好了吗?张三就不会失业了。

这个问题就比较深了,已经不属于常识范围了。

我是阿威

我没有公众号需要你关注~

喜欢就点个赞吧~

^_^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和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前者让你知道怎么面对员工和老板,后者让你知道怎么做能让自己更好。


机会成本。先确定目标,然后考虑哪些事情对完成目标有帮助,哪些没帮助。因为时间是有限的,那么要放弃一些兴趣才能更好地完成目标。

比如玩手机,短期收益高,长期收益几乎为零,那么就不如去做些更有意义的事。


建议看看复旦大学张军教授的新书《我的经济学思维课》。我看到大部分回答都包括在了里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