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是齊國不干預,魏國滅了趙(或者韓)的話呢?


首先桂陵之戰從總體來講就是魏國贏了……不過即便裹挾韓國同時對秦楚齊趙取得勝利並攻破邯鄲也無法使得魏國取得吞併整合趙國的結果;即使魏國在馬陵取得了同樣的勝利,也只能迫使韓國作出更大的讓步,而不可能一氣吞併韓國。也就是說,之後的魏國必須頂著愈加堅定的秦齊楚包圍網來整合三晉,還會有召陵之戰、第二次河西之戰,也就是說,這就跟問如果齊國抗住了五國伐齊的話能不能統一一樣,我只能說:你都抗住了,你做到了秦王政時期秦國都做不到的事情,那你當然能統一啦


瀉藥

很難

馬陵之戰要是魏國真贏了,那韓趙至少是韓國確實岌岌可危了。

但是此時的魏國打敗挫傷了齊國,大有吞併三晉之勢,可以說過於強勢了,絕對會引起秦楚的恐慌,秦楚絕對不會放任這樣的局面繼續發展,最後演變出一個加強版晉國。如果魏國不能迅速啃下韓國,一旦被秦楚聯合干預,極有可能出現多年後秦軍受困於邯鄲城下,面對魏楚夾擊的尷尬。

而且即便假設魏國統一了三晉,也很難說有把握統一天下。魏國核心領土處於四戰之地,缺乏天險庇佑,不吃下關中的話地理條件處於劣勢。且核心區—河南大梁地區與泗上,大部都在中原上,極容易受到戰爭波及摧毀,而且泗上地區可是戰國著名火藥桶,齊楚魏利益犬牙交錯。魏國要改變地緣上的劣勢,最好的選擇是能吞併關中,可是滅秦的難度是顯而易見的。題主你可以看看高歡時期強盛的北齊打孱弱期的北周有多費勁,何況高歡只用顧慮南朝,而魏國東邊還有個強敵—齊國

統一了三晉的魏國大概率會面對秦楚齊的包圍網(除非魏國外交開掛),秦國跟魏國本來就一直為了河西開戰,齊國得報戰敗仇,而楚國只要不是健忘症,都會想起來自己在春秋時期吃晉國多少苦頭,絕對會因為感到威脅而加入反魏國同盟(而且楚國擴張路線基本也就是北上中原和泗上地區)

一旦如此,魏國可得三面受敵,不管進攻誰,都極容易被其他兩方背刺。此時的魏楚齊可都是變法後的強國,楚國處於悼王至威王的強盛時期,絕不是懷王年代可比,秦國不用說了,齊國也齊威王治下國勢強盛。魏國很難有絕對優勢,稍不留神就得翻船,魏國一旦被背刺,作為人口與農業核心區的大梁和泗上地區極容易遭受摧毀,這對於魏國可是致命的


魏國就算統一了韓趙,也就是晉國霸主時期的姿態而已,魏是姬姓,如果也學尊王攘夷,東拒齊,南撼楚,西擊秦,北定匈奴,統治中原核心區域,遲早會被三強國打解體吧。


必須拿下關中!

必須拿下關中!

必須拿下關中!然後徐徐圖之。

如果滅韓成功,魏國就能完全佔領上黨郡和三川地區。安邑到大梁、河東到河內、崤函通道到洛陽盆地,魏地將連成一大片。魏分為二的問題就會徹底解決。魏國還會控制鐵都宜陽和商業重鎮陽翟,消化潁川地後國力會更上一層樓。

大魏武德堪比德二,最缺乏的是山河之固,一個安全並能穩定生產的大後方。

想想,劉文叔、曹孟德等人外,多少人在中原這個四戰之地翻了跟頭?


不可能,桂陵、馬陵之戰對魏國是致命打擊而對齊國則只是一場戰鬥,戰勝後的魏國短期內對齊國不可能產生較大的影響。但魏國與齊國的蜜月期被打破,而魏國由秦、韓楚兩線作戰轉為四面受敵。趙國東線兵力釋放出來。三晉中由魏主導的霸權受阻。魏國從此衰弱。魏國攻齊本來就是個錯誤。魏國始建時,攻秦取河西,破楚收芒碭。秦、楚兩國伸向中原的手被斬斷己經結仇了。而齊國解了邯鄲之圍、新鄭之圍無非是想讓魏國不那麼強。如果魏國主動退兵,給齊國一個面子!齊國可能會支持魏國攻打秦、楚兩國。畢竟趙國離齊國太近了。像衛國臣服於魏國等己經讓齊國感到威脅。魏國這是逼齊國出兵,桂陵、馬陵之戰中一旦齊國失敗,喪失濟川之地。齊國必定聯合秦、楚出兵與魏開戰,魏國必遭六國(齊、楚、秦、韓、趙、宋)伐梁。魏國必被瓜分。飲鳩止渴聊勝無。而秦國成為最大贏家。但齊國在吞併原魏國東郡後,勢力不比秦國差。楚國拿下碭郡後,也強大不少。趙取河內,韓收河東後新局勢必比魏國一家獨大穩定。兩戰不輸魏必亡。

新六國,

秦國(老秦地65城+魏河西、上郡23城);

齊國(齊地85地+魏東郡20城);

韓國(韓地58城+魏河東郡25城);

趙國(趙地60城+魏國河內郡15城);

楚國(楚地180城+魏國碭郡20城):


晉國分裂的那一刻就註定三晉大地失去了統一戰國的資本,所以要想統一戰國,應該先一統晉地!

更何況沒有徹底的變革,整個國家的動員能力不行,魏國走的是精兵路線,打沒了,一時半會兒很難再後續補給!

所以從國力,生產力,動員能力無法充分發揮國家暴力機器,更何況同志統治者思想覺悟低,不會用人才,魏國是人才輸出大國。

這樣的國家怎麼能統一戰國?


不可能,魏國成也魏武卒,敗也魏武卒。魏武卒手上的土地不用徵稅且無法回收,在保障軍隊戰鬥力的同時,也把魏國逼上了一條絕路。

不擴張會死,擴張也遲早會死。這和士紳不納糧很像,土地不斷流入魏武卒,當魏國沒有土地分給魏武卒時,可以參考歷代朝代滅亡的情景。

所以初期時,魏國發展的很猛,一開始有大量的土地不差錢,通過擴張還能從他國獲得土地,有得賺。

當國土面積增長到一定程度時,魏武卒這隻吞噬土地的猛獸變得強大,在撕咬他國的同時啃食魏國自身。

到了中期,魏國擴張其實有心無力,擴張獲得的土地至少要餵飽魏武卒,但它的規模逐漸增大胃口也越來越大。當擴張的土地也不夠分了,魏國必須要把前期盈利的土地給吐出來。

這時擴張只有壞處,國家能徵稅的土地越來越少,它對自身的管理也越來越弱。

也就是魏國在消滅他國的同時,也在消滅自己,只是看誰死的早。

所以秦國統一六國,攻破了大梁魏國就滅亡了,因為魏王室手裡只剩下大粱這點土地了。

秦軍如果來晚了他自己就先沒了,秦國趕在魏國消滅自己之前,消滅了魏國。

魏國的制度比秦國的軍功制落後太多,就註定了自己是被消滅的一方。魏國想翻盤除非將制度轉變為軍戶制,這個制度一千多年後北魏才想出來,被它的繼續者繼承最終再次一統中華。

魏國的改革還沒秦國徹底,這點希望等於沒有,註定水中月鏡中花。


別看秦國能一統天下就認為什麼時候,那國強了就能統一戰國。

馬陵之戰前後,各大國玩的是爭老大,不是要當皇帝,他們就沒人會想到統一全國是什麼樣的。就是項羽劉邦也是想當老大而已。。。。。

如果現代人穿越過去跟當時的人你們要統一全國進軍全世界。。別人最多當你神經病,


回遷安邑 統一三晉 滅掉秦國 重用人才 據關中山西之地,帝業不成都沒天理啊。不過惠王制定的國家戰略一開始就有問題,尤其遷都,再者大會諸侯,拿著春秋的心態玩戰國,魏國能苟到信陵君二退強秦,光輝落幕已經很牛逼了。 惜我魏氏!


不可能,即使兩戰均為魏國戰勝,也僅僅是多維持幾年霸主地位而已。當時的戰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具備統一天下的國力,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實施滅國戰爭,必然引起公憤,沒有一個國家有能力抵抗各大諸侯的同仇敵愾。要想統一天下,不是一代人能夠完成的,所以商鞅變法主張法治,而非人治,春秋五霸的後繼之君,只需一人昏庸無道,就能使國力跌入谷底,這就是人治的弊端。這也是秦國自秦孝公商鞅變法之後,國力蒸蒸日上,經歷六代君主,統一天下的原因。


謝邀。

回答是,不可能,原因很簡單,因為那個時候除了秦國以外,幾乎所有的戰國的國君的心態都還停留在春秋時期,根本沒有所謂的統一六合掃齊八荒的雄心壯志,想的都是要做霸主,所以即使打敗了齊國,大概率就是韓趙磕頭拜老大,魏王就見好就收了,滅國的可能性很小,更不要說就此走上鯨吞天下的路子了。

說到底不是魏國沒實力,而是六國國君沒雄心


不會。最多也就是霸主,因為魏國的戰略眼光短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