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宋史》篇幅相对较多,所以记载也比较详细。

没想到吧?

无论是从频率上还是从规模上看,宋朝(无论是南北宋)的农民起义都只能算是小意思,尤其是频率这事,你要是觉得北宋这个起义频率已经惨不忍睹的话那你看看明朝,人家那才叫此起彼伏、高潮迭起、一浪接著一浪……

而且最骚的地方是,史学界大家公认的一个结论就是「宋朝没有爆发过全国性的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基本上出不了一省之地,稍稍成点气候就被灭了,或者被招安了——募兵制度保证了青壮被吸纳进军队、优待大臣+科举制度保证了很少有文士会参与到起义之中,租佃关系的普遍化减少了流民的出现、徭役制度的改进使得底层民众在被剥削的「耐受度」上大大提高了。也就是说别看我们成天批评宋朝的三冗两积,但这套东西扎扎实实地给这个朝代续了命。假如没有金人和蒙古人,说不定宋朝真能再续上好久。

而且宋代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程度真的是历朝中的一朵奇葩,你别看大家总说什么「古者刻剥之法 , 本朝皆备」,宁宗时期对财物的榨取已经达到了「十倍于汉 , 五倍于唐」的地步,然而就这样还能继续坚持!这要换其他朝代早完蛋了。要不是先碰上了徽宗父子这对奇葩,又碰上了蒙古人这个鬼畜,宋朝其实能续到什么程度谁也说不准。


原因如下——

《宋史》496卷

《明史》332卷

《新唐书》225卷

《汉书》+《后汉书》220卷

《元史》210卷

《旧唐书》200卷

……

网路上流传的所谓「宋代农民起义数量历代之最」是根据二十四史中篇幅最长的《宋史》统计出来的。《宋史》比起之前几个大一统朝代的官修正史,篇幅大约是一倍以上,即使相比之后的《明史》也多了50%。

要是只通过这种方式,统计出来的起义数量不是历朝之最那才见了鬼了——我大胆预测一下,如果用同样的统计口径,那么宋代的任何灾异、祥瑞数量应该也是历朝之最。

《宋史》编撰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元朝末年的草台班子同时开修辽、宋、金三朝正史,对于原始史料最多的宋代根本来不及鉴别——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采取一股脑儿往上抄了拉倒的方式。所以导致《宋史》的编撰水准和体例极差,但保留的原始史料也较为齐全。

如果「网路农民起义统计专家」有心去翻更加卷帙浩繁的《明实录》(2911卷),搞不好能打开另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宋朝不抑兼并,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为了供养庞大的官僚阶级,朝廷对农民的剥削日益加重。同时,朝廷每年要向辽国西夏和后来的金国缴纳巨额岁币,也要由农民来承担。更有甚者,诸如宋徽宗之类的文艺皇帝沉迷奢侈享受,各地官员为了献媚,纷纷征收奇花异石,对农民巧取豪夺,名为「花石纲」,搞得东南地区怨声载道,方腊起义就是因此而爆发的:

腊怨而未敢发,会花石纲之扰,遂因民不忍,阴取贫乏游手之徒,赈恤接纳之。众心既归,乃椎牛酾酒,召恶少之尤者百余人会,饮酒数行,腊起曰:「天下国家,本同一理。今有子弟耕织,终岁劳苦,少有粟帛,父兄悉取而靡荡之,稍不如意,则鞭笞酷虐,至死弗恤。于汝甘乎?」皆曰:「不能。」腊曰:「靡荡之余,有悉举而奉之仇雠,仇雠赖我之资益以富贵,反见侵侮,则使子弟应之,子弟力弗能支,则谴责无所不至。然岁奉仇雠之物,初不以侵侮废也。于汝甘乎?」皆曰:「岂有此理!」腊涕泣曰:「今赋役繁重,官吏侵渔,农桑不足以供应,吾侪所赖为命者,漆楮竹木耳,又悉科取,无锱铢遗。夫天生蒸民,树之司牧,本以养民也。乃暴虐如是,天人之心,能无愠乎?且声色、狗马、土木、祷祠、甲兵、花石靡费之外,岁赂西北二虏银绢以百万计,皆吾东南赤子膏血也。二虏得此益轻中国,岁岁侵扰不已,朝廷奉之不敢废,宰相以为安边之长策也。独吾民终岁勤勤,妻子冻馁,求一日饱食不可得。诸君以为何如?」皆愤愤曰:「惟命!」腊曰:「三十年来,元老旧臣贬死殆尽,当轴者皆龌龊邪佞之徒,但知以声色土木淫虫上心耳。……诸君若能仗义而起,四方必闻风响应,旬日之间,万众可集。……我但画江而守,轻徭薄赋,以宽民力,四方孰不敛衽来朝,十年之间,终当一混矣。不然,徒死于贪吏耳。诸君其筹之。」皆曰:「善。」遂部署其众千余人,以诛朱为名,见官吏公使人皆杀之。民方苦于侵渔,果所在响应,数日,有众十万。


单位亩产没提高,物流手工业也就那样,汴梁,临安过的越爽,其他地方的农民过的越惨。大宋相公们又不会五饼二鱼养活五千人。


因为宋朝并不富裕,积贫积弱才是多数时候的实际国情,富裕也就富了开封一个大头,十里翠烟而已,出了开封府,其他地方就很尴尬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