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许三观卖血记


谢邀。我还喜欢《许三观卖血记》。

这部小说相对于《活著》来说,更有温度。每一次卖血,就是许三观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也经历了动荡的年代,但是不至于像福贵那样悲惨。印象最深的是,在小说里面,饥荒那几年,许三观用嘴巴给饿著肚子的一家人炒菜,有点浪漫乐观主义。而在《活著》里面,一环接一环,永远是无尽的痛苦。可怜的有庆被抽光血而死,凤霞难产而死,家珍因病而死,歪头女婿被水泥板砸死,唯一的外孙也因吃太多豆子而撑死。里面我没有看到一点温度,只有阴郁,没有希望的感觉。

这部小说以小见大。

主人公许三观还有他的妻子都是城里人,他们的生活已经很艰难了。在那个年代,可想而知,农村人过的更加悲惨。余华老师擅长讲述小人物的故事,来凸显整个时代的变迁。人民公社,三大改造,文化大革命,大饥荒,都是通过他们家里的生活来体现的。

这部小说体现了婚姻的本质,人性的光辉与弱点。

许三观拿卖血的钱娶了许玉兰之后,生了三个儿子。街坊邻居都说一乐长的像何小勇,这话自然而然传到了许三观的耳朵里头。他自己也开始怀疑了。于是,他做出了很多不好的事情,比如饥荒的时候,他去卖血,挣来的钱带著妻子和另外两个儿子去吃面,留下他一个人去买红薯。理由是他舍不得把自己的血汗钱给别人的儿子用。后面一乐离家出走,许三观找到他,带他去吃面了。这里可以看出来,许三观是一个善良的人。

由于许三观一直怀疑许玉兰和何小勇有染。他自己心里不悦,就出轨了。后面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许玉兰被批判为妓女。家庭批判大会的时候,许三观当著三个孩子的面,承认自己的错,并且告诉他们,他们的母亲不是那样的人。俗话说患难见真情,许玉兰被批斗的时候,许三观每天给她送饭菜,和她一起度过难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结尾,许三观最后一次卖血是为自己。但是医生看到他年纪大了,虚弱了,不愿意要。他便失魂落魄的,几个儿子跑过来还骂了他一顿。但是许玉兰特别理解他,大骂几个儿子没良心。看到这里我才发现,原来许玉兰一直都很懂许三观,是那个真正懂得他付出并且心疼的人。

以上是我一点小见解。


《第七天》

最美好的地方——死无葬身之地


《在细雨中呼喊》

在我看来,这是余华最好的小说。


我还看过《许三观卖血记》和《兄弟》,前者推荐,后者推荐上半部。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