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了互聯網,各種產品層出不窮,無不把用戶帶得越來越懶。如果為了一件有意義的事,產品用戶在懶得做和勤奮地的選擇上,到底會是如何?個人觀點,從手寫日記到博客再到微博,從書信到郵箱,QQ再到微信,互聯網產品讓人的溝通學習成本降低,人也越來越懶了。


不是懶,只是效率很大的提高,信息交流方式更加廣泛,解決問題的方式不同而已,只不過是互聯網產品很好的解決了用戶的剛需。


瀉藥,不是!

1024是懶嗎?

wifi萬能鑰匙是懶嗎?

微信是懶嗎?

知乎是懶嗎?


其實不是懶,是提高效率,讓用戶儘可能地減少等待時間和多餘環節,直接方便地享受需求和服務

謝邀

引用一個不記得哪本書的名言,科技是人類懶惰的產物,這句話非常經典。

互聯網本質是一種科技產物,存在的目的就是讓人類可以變得更懶。

所以大多數互聯網產品有「價值論」,既能否為人提供足夠的價值,解決人們的痛(lan)點(ai)問(wan)題(qi)。

縱觀今天成功的互聯網產品(我們可以把高度放在BAT體量),無一是為了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為輕鬆。

所以嚴格的說,互聯網滿足的是人類社會對懶的需求。

比如說,面向C端:

因為以前吃午飯吃宵夜要走出去,挺累,所以現在有了美團的外賣;

因為以前買東西要去線下,太累,淘寶京東的成功是必然;

……

再比如說,企業服務,也是同樣的道理,相關例子舉不勝舉。

同樣的,反過來看,那些沒辦法對人類生活、工作的懶惰舒適性帶來更大價值的,通常會被定義為「偽需求」。

回歸問題本身提出的:用戶在勤奮和懶得做的選擇上。這個問題的問法是不正確的。

比如說,用外賣的APP,可以讓人很懶,但是再懶你也得吃飯;

比如說,用打車的APP,可以讓人懶,但是再懶你也得到達你要去的目的地。

科技只是提高了效率,並不會改變社會運轉的本質。


『懶』其實是一個很難定義的詞。

其實絕大多數產品是因為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紅利起來的,並不是產品本身解決了什麼需求問題。

所以絕大多數產品經理在美化自己的工作時,

總想從人類的本性開始講故事。

『懶』就是一個很好的故事開頭,它跟『星座』『血型』等等測試一樣。

因為你會認同『懶』所以認同所謂的需求。

人類的終極需求就是真善美,中級需求是吃喝嫖賭,初級需求是活下去。

但凡能解決這些的公司,都是不用談產品是不是解決『懶』這種無聊需求的。


謝邀

不是
方便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