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個例子:今天我向你借錢,明天你問我要,我拒絕給你。理由是借你錢的是昨天的我,而不是今天的我,是昨天的我借你的錢,今天我沒借你錢,我不還。

這個例子,感覺不太好了解形而上學,有沒有系統解釋一下


因瓦根在他的《形而上學》中認為,形而上學是研究終極實在的學問,回答關於世界,關於萬物的終極真理的問題。

這些問題主要有三樣:

1,世界最一般的特徵是什麼?它包含的是什麼事物?世界像什麼?

2,為什麼世界如此所是?

3,在世界中,我們的位置是什麼?


為了研究學生時代謎團看了三本書,尋找形而上學是什麼的答案。

形而上學的起源:從古至今,人們開始進行哲理探討,都源於對事物的驚詫,最先驚於紛繁複雜的表象,然後一點一點積累經驗,進而對某些重大問題帶來的疑惑作出闡釋,例如事物的起源與運轉方式。

形而上學的詞義:「形」是指形式,意思是人能感知的事物,視覺,聽覺,味覺,觸覺,看見一木頭張桌,木頭桌子是白色的,長方形的,這些都是白色木桌的形式。「而上」指形式以上,不能感知的部分,例如,桌子是怎麼來的,桌子的作用是什麼,白色是桌子本身的顏色還是外界賦予的顏色我們所能感知的部分,例如照射紅色燈光,桌子看起來就是紅色,沒有了光線,桌子就沒有了顏色。「而上」與「學」非常好理解,就是更高層次的學問。詞義理解就是,形式之上的學問。

形而上學研究的是「第一」的原則,說人話就是最本質事物的物質,與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繫的原則。通俗的講那些晦澀難懂,無法證實的原則基本都可以稱之為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的矛盾與轉折: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人不能再次踏入同一條河流」表達的意思是事物是不斷變化的,所以無一事物可以肯定。

他的徒弟克拉底魯反駁,如果按你說的「人們就算是想要成功踏入一次河流也是不可能的」(只要人們踏入一次河流,這個理論既被證實失敗)。「如果你的理論是對的,你剛才一發言,就消失了,等於沒說,那我也不是過去的我了,我是怎麼知道你發言的呢?」

亞里士多德認為克拉底魯的反駁有些道理,但是不能站穩腳跟。亞里士多德認為事物的確在運動變化之中,但是事物處於動變之中也是並非不存在,一物消亡必產生另外一個物質,因為消失之前必有物質存在,產生之前也必有導致其產生的物質,但是這一過程不能無限的循環往複。拋下這些不管,同一事物變化不在與質地與數量,就算質與量不等,我們還是依據它的形式而認知每一件事物。

翻譯成老百姓的話:桌子在被做成桌子之前是木頭,被燒了之前是桌子,桌子不能永遠存在,但是做成之後與燒了之前都是桌子。就算桌子壞了一塊斷了一條腿,或者是兩張桌子,我們還是根據感知判斷它是桌子,我們自己起的名,沒必要為難自己。

形而上學的重建:因為形而上學的研究過程需要交流與辯證,不同人對同一事物的叫法不同,你稱紅薯為紅薯,天津人叫山芋,東北人叫地瓜。所以需要統一認識,才能方便交流,加速研究。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用了2/3的篇幅把不同人的不同認識達成統一,邏輯關係,四因角度,名詞與形容詞包含對立關係的區分,等級的區分(動物,哺乳類,靈掌科,猴子)等等,幫助形而上學走上繼續前進的路。

菜雞對形而上學的誤解:形而上學研究的是孤立片面的原則,但不代表形而上學家不知道事物是在不斷運動變的,他們為了能繼續探索事物的本質與作用關係,達成了共同的認識。而且形而上學中是包含運動與變化的,只是不再為運動與變化導致的不可知,不存在而止步不前。如果你每一秒都在糾結你是不是你,你還吃飯嗎?


物理學之後的思考。


你是沒跟我借,你要給我整這麼一齣兒,我直接把你腿打折。抱歉,是一秒前的我打的你一秒前的腿,找一秒前的我去負責吧,哦不,現在是三秒前的我了。

等一下,這跟形而上學有什麼關係?


形而上學在亞里士多德那叫「物理學之後」,也就是「第一哲學」,又叫「神學」,它是關於上帝,關於神的,關於神如何創造世界的。

儘管是「物理學之後」,但卻是最先的,物理學本來是自然學,研究自然的,它上面的就是第一哲學也就是神學。古代人認為自然是神創造的。

古希臘哲學的物理學和邏輯學都隸屬於形而上學。


是一些關於最基本的存在的爭論,關於最普遍的範疇的爭論。

爭論某些東西是否存在,爭論這些東西是否能歸結為另一種更基本的東西。

提供一種形而上學理論就是提出一切事物所屬的一個完整的範疇系列和確定這些範疇之間的關係,後者包括確定哪些範疇是基本的,哪些範疇是被推出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