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大家做設計都是一種比較主觀的狀態,和形而上學描述得非常相似


題主是想問建築學還是建築設計。

高校本科雖然直接用了建築學這個稱謂,但只是一種一級學科設置方式,我個人不贊部分學生先入為主地把建築學等同於建築設計。因為本科其實只教了建築設計。

哪怕識字的小孩都能看得懂,建築學是的最後一個字是『學』,什麼是學?地理學,歷史學,哲學。一種完善且科學的知識路徑是學,從事專業但不涉及生產力的是學,雖然並不是說它成熟之後不具備產生生產力的潛力。

那本科建築設計教了什麼?教了設計的程序,設計的基礎,評價設計好壞的標準,但是要注意,這些都是應用型的東西,說白了,只是建築學前面的基礎階段,用來培養量產型建築從業者的。本科告訴你什麼東西好,但從來不會讓你思考它為什麼好,不會讓你思考我們對好的認同是從哪裡來的,不會讓你去解析這種好的內在因子(至少對比分析法,文獻研究法這些基本方法本科是不會用的)。

那麼,如何談的上『學』呢?

建築學的外沿很廣,涉及環境,物理,結構,歷史,人居,規劃,行為等等,本科生只是從中挑出幾個分項,了解他們的前沿信息和應用方法,能用就夠了,所以很多的認知更是來源於未經過證明的主觀臆想。

說到底,只是社會應用領域,把建築設計的功能擴大化了。但是在很多本科生或者只是經過一般課程學習和考核而沒有真正踏入『學』的門檻的留學生來說,他們眼中的建築學,實際上是一種自身知識不足導致的表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自然就是臆想的形而上了。

這是我見過『學』被黑的最慘的一次。

所以。

如果非要說的話,

建築設計有部分行而上的內容。

建築學一點也不形而上。


當代建築學,最多是分劍宗氣宗的水平。離形而上學還有好多個東方不敗的水平。

也就關起門來,在華山上,爭下掌門,到江湖上,在左冷禪面前就是渣渣。更不要說和少林,武當,日月聖教硬剛了!

令狐沖是學了別派武功

所以聰明點,沒下華山的時候,的都去學其他門派的武功了,要不然只能996一年還欠著單位錢!

畢設剛好在研究這個題目,事實上當代建築學研究早已擺脫形而上學的桎梏,但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繼續探討。

因為當代哲學(事實上在現在已經不是當代了)發展的緣故,動態觀念很容易被發現並運用,比如彼得埃森曼,屈米這些,在空間分化演變的研究上都頗有建樹,比如艾森曼的萊因哈特大廈,造型就來自於單個形體演變,催生出整個形態

彼得埃森曼,萊因哈特大廈(還有一個分析圖我實在找不到了)

屈米則是通過影像為空間帶來時間的發展。

但是,事實上當這些研究作為作品出現的時候都會有一個問題,「建造」行為本身是被作為一種形而上的概念定義的,或者更準確的描述是,當下我們對「建造」這個概念的認識是形而上的,當「建造」被作為一個以沒有時間概念的結果為目標的時候,「建築」這個概念肯定也無法突破形而上,(這也是我將「主體性」原型認定為建築的絕對原型的原因,對它的空間認識等於對場所的「絕對認識」)。

主體性(右派的)原型

準確的來說,在建造行為被定義的時間範圍內,建築是形而上學沒有問題。

當然上述結論是建築講「場所」的時代的普遍的空間認識方法,這種認識以及建設方法事實上為建築與城市空間帶來很多問題,比如;

天津濱海圖書館使用現狀,天津

城市空間「斷層式」的更新,武漢

空間使用狀況與設計預期差異巨大,因為空間的使用群體在現實中並不會按照設計預期走,而是呈發展的態勢,是「薛定諤」的,只有在它發展到了那個時候,才能確定它的具體狀態,這種狀態是「設計」無法預測的。在當下這種狀況只能通過使用者對空間的二次建設來彌補設計中「形而上」的認識方法帶來的漏洞,也就是設計者進行了設計並建造完畢之後,使用者根據自己已經變化的需求進行二次建造,然後當需求再次變化時再進行後續的建造。

到這裡我們可以發現,建造行為事實上貫徹於空間的存在之中,形而上學的建築學不能解釋設計預期和實際空間存在的差距,所以我們需要一種新的方法來認識它,並且,我們可以發現建造行為事實上並不是一個可以被指認的客體,事實上,它是空間的一種性質,空間因為「建造」而存在。

這個角度來講,當我們把「建造」行為理解為空間的一種性質的時候,建築學是突破形而上學,擁有自己的動態觀念的。

所以回到題目,建築學是不是形而上學,取決於你如何認識它。


你說的是美學嗎……


建築學哪裡體現形而上學的孤立靜止的特徵了?

建築學講究的就是多方面之間的聯繫,以及從多角度對同一現象/問題的詮釋/解決,怎麼看也不具備孤立靜止的特徵。

倒是某種程度上說,建築學有點不可知論的意思:『我就覺得這個方案不好,至於怎樣的方案好,我也不知道。而且我還知道,肯定不存在完美的方案。』如此看來,建築學還辯證的一批。


∵凡 形而上學 是 哲學

凡 建築學 非 哲學

∴凡 建築學 非 形而上學

∵凡 當代建築學 是 建築學

∴凡 當代建築學 非 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不行退學


:)

我覺得不是所有建築都要講形而上學,也不是一定要理解形而上學,形而上學是一種建築的出發點,還有別的出發點:可持續化,結構,低成本建築,詩意,美,過早的捲入形而上學反倒很容易迷茫。知道有這麼回事兒就行,慢慢體會就好。我其實也是對形而上學一知半解,目前我的想法就是在你做設計的時候,相信你的直覺,直覺背後一定有某種意義,等你能理解的時候,在闡述出來就好,但也沒必要強求自己理解直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