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假言推理的理論告訴我否定前件不能達到否定後件的目的。但是我依然覺得這個推理咋看上去沒有毛病啊:

如果天不下雨,我就去上上學(散步)。

現在天下雨了

因此我不去上學(散步)


「如果不下雨,我就去散步」…「不下雨」是「我去散步」的充分條件,但不是必要條件。

此處的「如果…就」,可以替換為「只要…就」,但不能替換成「只有…才」。也就是說,「不下雨」以外的其他情況,命題並未做出判斷。

比如:

如果不下雨,我就去散步;

如果正下雨,但一路有佳人相伴,我也要去散步。

這句話就和「如果不下雨,我就去散步」並不矛盾。


口語中存在省略成分。

「如果天不下雨,我就去上學」,一些情況下可以認為省略了「否則不去」,也就是說,考慮語言習慣,實際上,這一句話其實包含了正反兩個假言命題而不是單純的一個。

如果否認自然語言存在的省略的情況,那麼實際上,這句話等同於「如果天不下雨,我一定去上學」,此時,如果天下雨,則上不上學都有可能。


p:明天不下雨

q:我去上學

p→q:明天不下雨,我去上學

~p→~q:明天下雨,我不去上學

再用真值表檢驗:

p————q ——— p→q——~p→~q

T————T————T————T

T————F————F————T

F————T————T————F

F————F————T————T

如果我把「否定前件不能達至否定後件的目的」這句話理解成:對一個命題同時否定其前件與後件不能在任何情況使命題保持 其做否定之前的真值。

那麼可以看到中間兩排,當pq只有一個是假的的時候,p→q,~p→~q真值就發生了變化。

在對假言推論下一個結論時,要考慮前件真和假兩種情況,後件真和假兩種情況。共四種,前後件同真同假時,同時否定前後件可得到保真的結論。當有一前或後件有一真一假時,同時否定前後件不成立。

你只是拿對的兩種情況出來看,所以覺得沒問題。但這個書上的結論覆蓋四種情況。


現在天下雨了

(。。。

遭了女朋友約了我在某某某地方散步

。。)

出門散步

括弧可以隨心更改


感覺樓主需要先學點邏輯學入門知識,因為你沒有分清充分條件假言命題與必要條件假言命題。


我拋個磚一起等玉

提問者的「求邏輯學大神解釋下面的問題,這是什麼原因?」中「解釋下面的問題」存在歧義

1 解釋你困惑的原因

2 解釋假言推理

3 解釋這樣定義假言推理的原因


這種邏輯難道不覺得就是專家用來搞笑的邏輯嗎?

語言這玩意可以隨便瞎說,但是一旦落地就貽笑大方。

你用下雨與否牽扯上是否上學,可是上學與否和下雨與否沒有任何關係。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下不下雨你必須都得上學。因為上學不上學不是你能決定的,下不下雨也不是你們決定的,而有一點你可以決定,那就是散步。

所以,下雨與否和你是否外出散步就能牽扯出關係,因為散步與否是你自己可以決定的。

這也就是說,邏輯的是否成立在於你是否能夠直接影響到結果。或者結果是否能夠影響到你。來進行判斷人的活動範疇的邏輯是否成立。


這個其實不難,用命題邏輯的語言描述就行了。

設 p 表示天不下雨,q 表示我去上學。則給定的條件為:p [公式] q。

現在新的條件是 [公式]p,而邏輯上有一個公認的假設——「若前提為假,那麼結論不管是什麼,這個公式都是成立的」,也就是說現在這兒的前提相對於已有的事實來說,是假的,那麼結論可以是我不去上學,也可以是我去上學。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讀起來感覺沒毛病的原因吧。


在不下雨和散步的關係之中,顯然是只有不下雨才會去散步,而不是如果不下雨,就去散步,因為沒有說明:如果下雨了,也可以去散步。不下雨是散步的必要條件,所以是必要條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前件式,應該改為:

只有不下雨時,才去散步。

下雨了。

不散步。


1. 如果你在北京,那麼你就在中國

2. 如果你不在北京

3. 那麼你不在中國

這是不成立的,起碼你在不在中國還不能確定。


這個論證的邏輯形式為:

p→q

~p

∴~q

在條件命題這種複合命題中,被肯定的是前件p與後件q間的充分關係而不是單個命題。根據命題邏輯的定義「如果p,則q」這個命題為假的話,只有前件p真,後件q假才能為假,而當前件p為假,則條件命題總為真。現在已知~p是真的,因此前件p是假的,那麼q不論為真或為假對條件命題「如果p,則q」的真值都沒有影響(即「如果p,則q」總為真)。

所以這個論證是無效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