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公這句話算是說透了凡夫俗子,凡夫俗子不過是在追逐慾望,一些是為了虛名,更多的是為了物慾,所以名利二字說破了凡夫俗子的世界,而藏在名利背後的是貪婪和恐懼,得到越多,還想再多,失去了就怨恨惱怒煩,貪婪和恐懼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深入的印在的凡夫俗子的身上,總之你還有貪婪和恐懼,那麼對不起,不管你富貴到什麼程度,上至帝王將相;不管你是什麼身份下至販夫走卒,您還是個凡夫俗子,因為轉來轉去還在名利二字上打轉,你說這可憐不可憐,可悲不可悲。

大部分人一輩子就是這個樣子,年輕時慾望滿身,中年時鬥來鬥去,年老時患得患失。正如孔夫子所言: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聖人就是聖人,簡單幾句話點破了人生,也給了我們方向,可惜我們的慾望就像深淵,不止萬丈。所以都是自作自受,正如太上感應篇開篇所言: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所有人做的所有事都是為了自己

商人賣東西可以拿到錢,這是物質上的利益

好人做好事是潛意識裡希望自己也能在某些時候得到幫助或者單純的自己會開心(開心這種情緒也可以是利益)

壞人做壞事是對自己有利不用多說

父母養子女是希望自己老了可以有人照顧自己

同理,父母教育你是防止你沒有思想道德而不去養他們

至於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個人理解為習慣身邊有這麼一個人,不存在了會難受所以才會有感情

天下熙熙這個是我一直都信奉的一句話,對於這句話的個人理解不喜勿噴

是的,不講感情,可能跟法家有點類似

法家思想是明顯的不講感情只講法律,個人眼中的法律無非是人類為了大部分人的利益而建立的一套秩序

就這吧,謝邀


看你怎麼理解了。錢穆先生有中國經濟史一書,曾有詳述,我就不多言了。摘錄如下:


漢武帝輕視商人,這種風氣從漢代開始就有了。高祖時期「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呂后時期有「市井之孫,亦不得任宦為吏」

武帝以為,商人常剝削人民利益,而且對國家制定下的經濟政策起不到良好的推動效果。武帝於元鼎二年實行均輸法

元封五年(公元前110年),由大司農奏請在郡國設置均輸官,正式實行。其法是將政府原來要自商賈手中購買的貨物改作貢賦繳納,由工官製造運載川之車船將貢物輸送到京師;至於中央政府不需要的貨物,由均輸官運到賣價高的地方出售,才得錢交交回國庫,如此可免商人牟取暴利,國家增加收入。又在京師設平準法,專管向全國各地運到京師之貨物,在市場物價賤時買入,貴時賣出。如此可免商人囤積居奇,賺取暴利,國家亦可增加收益。但以上政策,國家收入固然有所增加,但對人民並無好處。因均輸官強令農民繳納貢物時,乃本地所無,反受其害,則平準法施行後,官商勾結作弊,使農民負擔加重,受害更深。


司馬遷的放任自由主義經濟思想與軌物主義和老子的主張相反。

《史記·貨殖列傳》中說:"老子曰: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的意思是一個人如果喫得好,穿得好,對白己所搞的事業認為已很滿足,便停滯不前,不再向外發展,因此大家不相往來。老子的這一套特別的經濟文化理論,是大家各安其所,天下就可太平。

但司馬遷反對老子上述主張,所以說:"必用此為務,挽近世,塗民耳目,則幾無行矣。」意即人的耳目慾望是不會滿足的。如果耳目被塞住了,把時代拉回到近代,則幾乎沒有事情可做了。

司馬遷是從整個歷史文化來看,具有遠大的眼光,是一種很進步的經濟思想。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所提到的經濟理論,在中國經濟史上可說別樹一幟。太史公是根據歷史上的進化論來評述。太史公說:"夫神農以前,吾不知已。至至若《詩》《書》所述,虞夏以來,耳目欲極聲色之好,口欲窮芻豢之味。身安逸樂,而心誇矜勢能之榮。使俗之漸民久矣,雖戶說以眇論,終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這番話的意思是:中國自有歷史記載以來,自虞舜夏禹起,直到西漢司馬遷的時代,2000年來,人人的慾望便是想看盡天下問美麗之色彩,想聽盡天下間悅耳的聲音,想嘗盡天下問美昧的食物。人人想過身心安逸的快樂日子,有自我得意的榮耀人生。這種長期以來的習俗已無法改變了。即使用很高的理論向家家戶戶去說服他們,也屬無效。所以司馬遷認為不如照他的意思,讓人民放任自由好了。次一等的便是領導他走向一條規定的道路;其次是教誨他們,灌輸以哲學,但這已是第三等了。至於第四等,那便是用社會主義的統制計劃經濟來管制人民。最下等則是與民爭利了。司馬遷這番高明的經濟理論見解,是西方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學者能說出的。司馬遷對農、虞、工、商等各業人士,等同視之。他說:"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意即有了農人才有食物,有了虞人才能取出礦藏,有了工匠才能製成各種物品、有了商人才可流通貨物。遂使中間各地出產木材、竹子、谷、薴麻、氂牛毛、玉石、魚鹽、漆、絲、梢梓、姜、桂、金、錫、鉛、丹砂、犀牛角、玳瑁、齒革、馬、牛、羊、旃裘、筋角、鋼鐵等物,這些都是中同人民所喜愛者。所以在太史公眼中,農工虞商是同樣受重視的職業,不分軒桎。因為上述四類業者,是人民衣食之源,不能缺其一。源頭大而國富足,源頭小而國貧乏。所以說:"原大則饒,原小則鮮。」國家之是否富裕,端視乎上述農、工、商、虞各業是否能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以上看,太史公認為愛富厭貧是人的正常心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人為利也是無可厚非的事。即使是千乘之王,萬家之侯,或百室之君,他們還擔憂著有貧窮的一天,何況是普通人。司馬遷支持一切謀利的正常活動,與董仲舒的輕利正好相反。所以說:"無巖處奇士之行,而長貧賤,好語仁義,亦足羞也。"說明瞭太史公看不起那些空談仁義,既不能為政府工作,又不能治生為商賈的遊民。沒有謀生本領的人,纔是羞恥。其實,司馬遷的主張,也相當接近孔子在《論語》中所說的:"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從不義而獲得富貴,纔是可恥,但用勞力而獲得的財富,那是光明正大的。司馬遷指出"致富"是人人的共性。追求財富,在私有社會中是每一個人的社會本能。司馬遷同意"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禮生於有而廢於無」的主張。他發揮了管子思想中對"禮"的見解,認為如無物質經濟基礎,便難以建立社會道德。司馬遷在《史記·貨值列傳》中提到了世上所出產林林總總的動植礦物,包括農業、畜牧業、伐木業、捕魚業、採礦業、冶鐵業、制漆業、絲織業、金屬業、珠寶業等,乃人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必須食及用之物。則虞、農、工、商應當各守其業,要使得農夫分田而耕,商賈分貨而販,百工分事而勤。如此分工合作,務使貨暢其流,工商興旺發達,增加人民消費能力,共享繁榮生活。

歷史觀很重要,錢先生比較厲害,雖然被毛爺爺批判過,但是這個人的書是可以看的。推薦錢穆的書籍。另外,也推薦一下毛澤東選集。都是好書。另外說一下,毛爺爺的歷史觀也非常正,革新力超然。說多了,這都是私貨,不作為正題參考。


太史公的言論,也只是一家之言,雖然有理,畢竟是理論而已,實操如何,實不可知,莫把史官當能臣。兼聽則明,古代之重農輕商制度,也不無道理,不要用現在的眼光看當時。另外,商人都是冷血的,從第一段引用中的官商勾結作弊可以看出,商人,本就不是什麼好東西。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每個人都是為了油鹽醬醋,衣食住行而維持這些東西的都是利益。你能得到利益才能維持這些東西。我們每天為什麼要上班?我們每天為什麼要應酬?我們為什麼要陪客戶?我們每天為什麼要去讀書?我們每天為什麼要做運動鍛煉?我們為什麼要交盆友?我們為什麼要結婚?我們為什麼要去巴結我們不喜歡的人?都是因為我們要為自己的利益!我們每天上班為了工資可以買喫的用的!我們應酬是為了我們能持續的能有這工資的基礎上還有其他利益!讀書是為了以後更好的工作!更容易的賺取工資,賺更多工資。我們做運動鍛煉是為了更好的工作,更多的工作讓自己生活過得更好,讓自己的階級更高一點,更好看一點,為了交際。為什麼交際?有更好的人脈。可以有自己的圈子,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益。你有自己的圈子可以在工作愛情上幫到你,這一樣可以獲得利益。我們都在這個框架之內,誰都無法逃離!這個階級的從上到下!都有自己的圈子。也都算為了利益。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因為生存生活。優勝劣汰。


司馬遷看問題很透徹,比亞當·斯密,孟德斯鳩newbee多了,參看Washington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