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40,一名城鎮中職教師,工作不高不低。老公在私企做銷售,很忙,感情不好不壞。老大準備小升初,老二剛三歲,公婆幫我們帶孩子。前年公公腎癌做了手術,身體較弱,日常帶娃家務主要靠我和婆婆。

我爸腰椎不好加帕金森,這三年從能爬泰山到只能走幾百米到柺杖到輪椅和移步器。媽媽老年癡呆加抑鬱,拒絕醫院拒絕喫藥拒絕保姆。之前一直在老家,19年11月強制要求他們到我這來,在小區租了房子給他們住。我上班時就從食堂送飯給他們,不上班就來我家喫或我過去幫他們做飯。

2020是最痛苦的一年。元宵以後,爸爸惡化很快,已經無力站立只能臥牀,我每天三次過去送飯燒水做衛生,幫我爸喂飯翻身換尿布。我媽什麼忙也幫不上。疫情之下,醫院不收人,護工請不到,養老院不開放。媽媽越來越暴躁,無法溝通。

三月份從老家把六十歲的小舅舅請來幫忙照顧,因為我也要開始網上教學了。以為可以鬆口氣,沒多久爸爸又開始排尿困難,醫生建議住院開刀。本想請護工照顧爸爸,舅舅在家看著媽媽,可舅舅也不想跟媽媽相處,寧可去醫院照顧爸爸。

只能把媽媽接來我這住。可無法溝通的媽媽總是把我孩子氣哭,媽媽自己也暴躁,還要謹防她走丟。

我真的不想活了……


善哉世尊。能斷世間一切疑者。於一切法得自在者。真實語者。無二語者。是知道者。是開道者。

惟願如來。為我等輩 及未來世一切有情。舍於方便 說真實法。永離疑悔。令入佛道。

今此會中 有二菩薩。一者 出家。二者 在家。是二菩薩。善能利樂一切有情 而無休息。

如我惟忖 出家菩薩。不及在家 修菩薩行。所以者何。昔有金輪轉輪聖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厭離世間 無常苦空。舍輪王位 如棄洟唾。清凈出家 入於佛道。是時後宮夫人婇女 八萬四千。見王出家 各懷戀慕。拊心號慟 生大逼惱。起愛別離 如地獄苦。金輪聖王 初受位時。所感寶女 及王千子 大臣眷屬。共傷離別 舍位出家。號泣之聲 滿四天下。此諸眷屬 各作是言。

我王福智 無量無邊。如何見棄 舍我出家。哀哉苦哉 世界空虛。從今已去 無依無怙。

若有凈信 善男子善女人。歸佛法僧 發菩提心。舍離父母 出家入道。父母憐愍 恩念情深。離別悲哀 感動天地。如涸轍魚 宛轉於地。愛別離苦 亦復如是。

如彼輪王眷屬之心。出家菩薩 饒益眾生。云何嬈害父母妻子。令無量人 受大苦惱。

以是因緣 出家菩薩。無慈無悲 不利眾生。是故非如在家菩薩 具大慈悲。憐愍眾生 利益一切。

爾時佛告智光長者。

善哉善哉。汝大慈悲 勸請我說出家在家 二種勝劣。

汝今所問 出家菩薩不如在家。是義不然。所以者何。出家菩薩勝於在家。無量無邊不可為比

何以故。出家菩薩 以正慧力。微細觀察在家所有種種過失。所謂世間一切舍宅。積聚其中 不知滿足。猶如大海 容受一切大小河水 未曾滿足。

善男子。香山之南 雪山之北 有阿耨池。四大龍王 各居一角。東南龍王 白象頭。西南龍王 大牛頭。西北龍王 師子頭。東北龍王 大馬頭。各從四角 湧出大河。

一殑伽河。其水所至 白象隨出。

二信渡河。其水所至 水牛隨出。

三薄芻河。其水所至 師子隨出。

四私陀河。其水所至 大馬隨出。

如是大河。一一各有 五百中河。中河各有 無量小河。

是大中小一切眾水 皆入大海。然此大海 未曾滿足。

世間眾生所有一切居處舍宅。亦復如是。聚諸珍寶 從四方來。悉入宅中 未曾滿足。多求積聚 造種種罪。無常忽至 棄捨故宅。是時宅主 隨業受報。經無量劫 終無所歸

善男子。所為宅者 即五蘊身。其宅主者 是汝本識

誰有智者 樂有為宅。唯有菩提 安樂寶宮。離老病死憂悲苦惱

若有利根 凈信深厚 善男子等。欲度父母妻子眷屬 令入無為甘露宅者。須歸三寶 出家學道

爾時如來。重說偈言

出家菩薩勝在家 算分喻分莫能比

在家逼迫如牢獄 欲求解脫甚為難

出家閑曠若虛空 自在無為離系著

諦觀在家多過失 造諸罪業無有邊

營生貪求恆不足 猶如大海難可滿

阿耨達池龍王等 四角湧出四大河

大中小河所有水 晝夜流注無暫歇

然彼大海未嘗滿 所貪舍宅亦如是

在家多起諸惡業 未嘗洗懺令滅除

空知愛念危脆身 不覺命隨朝露盡

焰魔使者相催逼 妻子屋宅無所隨

幽冥黑闇長夜中 獨往死門隨業受

諸佛出現起悲愍 欲令眾生厭世間

汝今已獲難得身 當勤精進勿放逸

在家屋宅深可厭 空寂寶舍難思議

永離病苦及憂惱 諸有智者善觀察

當來凈信善男女 欲度父母及眷屬

令入無為甘露城 願求出家修妙道

漸漸修行成正覺 當轉無上大法輪

複次善男子。出家菩薩 觀世舍宅。猶如石火 深生厭患。何以故。

譬如微火 能燒一切諸草木等。世間舍宅 亦復如是。

貪心求覓 馳走四方。若有所得 受用不足。於一切時 追求無厭。若無所得 心生熱惱 日夜追求。是故世間一切舍宅。能生無量 煩惱之火。為起貪心 恆無知足

世間財寶 猶如草木。貪慾之心 如世舍宅。以是因緣。一切諸佛 說於三界 名為火宅

善男子。出家菩薩 能作是觀。厭離世間 名真出家。

爾時如來。重說偈言

出家菩薩觀世宅 猶如人間微少火

一切草木漸能燒 世宅當知亦如是

眾生所有眾財寶 更互追求常不足

求不得苦恆在心 老病死火無時滅

以是因緣諸世尊 說於三界為火宅

若欲超過三界苦 應修梵行作沙門

三昧神通得現前 自利利他悉圓滿

複次善男子。愛樂出家 當觀舍宅。如彼深山石窟之中 有大寶藏。

譬如長者 唯有一子。其家大富 財寶無量。奴婢僕從 象馬無數。

其父於後 忽遭重病。名醫良藥 不能救療。

長者自知 將死不久。即命其子 而告之言。

凡我所有 一切財寶 付囑於汝。勤加守護 勿令漏失。

既付囑已 即便命終。

時長者子 不順其命。恣行放逸 既損家業。財物散失。僮僕逃逝 而無所依。

時彼老母 心懷憂惱。遂得重病 即便終歿。

其子貧窮 無所恃怙。遂投山谷 拾薪採果 貨鬻自給。

彼時遇雪 入石窟中 權自憩息。然此窟中 是昔國王 藏七寶所 無能知者。經數百千年 迥絕人跡。

時彼貧人 業因緣故。偶入窟中 見無量金。心大歡喜 得未曾有。因而分割 若干分金 造立舍宅。若干分金 為娶妻財。如是奴婢。如是象馬。隨心所欲 皆如其意。

作是計時 有諸羣賊。為趁走鹿 到於窟前。見此貧人 以金分配。遂舍其鹿 殺人取金。

愚癡凡夫 亦復如是。深著世樂 不樂出離。深山石窟 如世舍宅。伏藏金寶 猶如善根。琰魔使者 即是羣賊。隨業受報 墮三惡道。不聞父母三寶名字 喪失善根

以是因緣。應當厭離 發於無上大菩提心。出家修道 希成妙覺

爾時如來。重說偈言

愛樂在家諸菩薩 觀於舍宅如寶藏

譬如長者有一子 其家大富饒財寶

奴婢僕從及象馬 一切所須無不豐

於後長者身有病 舉世良醫皆拱手

臨終告命諸親族 付囑家財與其子

教誨令存孝養心 當勤享祀無斷絕

是時其子違父命 廣縱愚癡多放逸

老母懷憂疾病身 又因惡子尋喪逝

眷屬乖離無所託 拾薪貨鬻以為常

往彼山中遇風雪 入於石窟而暫息

窟中往昔藏妙寶 已經久遠無人知

樵人得遇真金藏 心懷踴躍生希有

尋時分配真金寶 隨意所欲悉用之

或以造舍或妻財 奴婢象馬並車乘

校計未來無能捨 羣賊因鹿到其前

是彼怨家會遇時 遂殺貧人取金去

愚癡眾生亦如是 石窟猶如世間宅

伏藏真金比善根 琰魔鬼使如劫賊

以是因緣諸佛子 早趣出家修善品

應觀身命類浮泡 勤修戒忍波羅蜜

當詣七寶菩提樹 金剛座上證如如

常住不滅難思議 轉正法輪化羣品

複次善男子。世間所有 一切舍宅。猶如雜毒甘味飲食

譬如長者 唯有一子。聰慧利根 達迦樓羅祕密觀門。能辯毒藥 善巧方便。父母恩憐 愛念無比。

時長者子為有事緣 往至廛肆 未及歸家。爾時父母 與諸親族。歡喜宴樂 具設甘膳。

時有怨家。密以毒藥 致飲食中。無人覺知。

是時父母 不知食中有雜毒藥。遂令長幼 服雜毒食。

其子後來 父母歡喜。所留飲食 賜與其子。

是時其子 未須飲食。念迦樓羅祕密觀門。便知食中 有雜毒藥。

其子雖知 父母服毒。而不為說 誤服毒藥。所以者何。若覺服毒 更加悶亂。毒氣速發 必令人死。即設方便 白父母言。

我且不食 如是飲食。暫往市中。郤來當食。何以故。我先買得 無價寶珠。留在櫃中 而忘封閉。

於是父母 聞說寶珠。生歡喜心 任子所往。

子遂馳走 詣醫王家。求阿伽陀解毒妙藥。

既得此葯。疾走還家。乳酥粆糖 三昧合煎 和阿伽陀。

作是葯已。白父母言。

唯願父母 服是甘露。此是雪山 阿伽陀葯。所以者何。父母向來 誤服毒藥。我所暫出 本為父母及諸人等。求得如是 不死妙藥。

於是父母及眾人等。心大歡喜 得未曾有。即服妙藥 吐諸毒氣。便得不死 更延壽命。

出家菩薩 亦復如是。過去父母 沉淪生死。現在父母 不能出離。未來生死 難可斷盡。現在煩惱 難可伏除。以是因緣。為度父母 及諸眾生。激發同體大慈悲心。求大菩提 出家入道

善男子。是名 舍宅如雜毒藥入甘美食。

爾時如來。重說偈言

世間所有諸舍宅 說名雜毒甘美食

譬如長者有一子 聰明利智復多才

善迦樓羅祕密門 能辯毒藥巧方便

子有事緣往[廠@(邱-丘+墨)]肆 暫時貨易未還家

父母宴樂會諸親 百味珍羞皆具足

有一惡人持毒藥 密來致之於飲食

其子是時不在家 父母為兒留一分

舉家誤服雜毒藥 子念觀門知有毒

即便賓士到醫所 求得伽陀不死葯

三味和煎藥已成 遂白諸親速令服

如是所服如甘露 差諸雜毒皆安樂

一切信心善男子 出家修道亦如是

為濟父母及眾生 所服煩惱諸毒藥

狂心顛倒造諸罪 永沉生死憂悲海

割愛辭親入佛道 得近調御大醫王

所修無漏阿伽陀 還生父母三界宅

令服法葯斷三障 當證無上菩提果

盡未來際常不滅 能度眾生作歸依

畢竟處於大涅槃 及佛菩提圓鏡智

複次善男子。出家菩薩 常觀世間一切舍宅。猶如大風 不能暫住。

何以故。善男子。在家之心 恆起妄想。執著外境。不能了真。無明昏醉。顛倒觸境 亦常不住。惡覺易起 善心難生。由妄想緣 起諸煩惱。因眾煩惱 造善惡業。依善惡業 感五趣果。

如是如是 生死不斷。唯有正見 不顛倒心。作諸善業。因三善根 及以信等。增長無漏 法爾種子。能起無漏 三昧神通。

如是如是 證聖相續。若伏妄想 修習正觀。一切煩惱 永盡無餘

爾時智光長者白佛言。

世尊。修習正觀 有無量門。修何等觀 能伏妄想。

爾時世尊告長者言。

善男子。應當修習 無相正觀

無相觀者。能伏妄想。唯觀實性 不見十相。

一切諸法 體本空寂。無見無知 是名正觀

若有佛子安住正念。如是觀察。長時修習 無相無為。妄想猛風。寂然不動。聖智現觀。證理圓成

善男子。是名賢聖。是名菩薩。是名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是因緣。一切菩薩 為伏妄想 永不起故。為報四恩 成就四德。出家修學 息妄想心。經無量劫 成就佛道

爾時如來。重說偈言

出家菩薩觀在家 猶如暴風不暫住

亦如妄執水中月 分別計度以為實

水中本來月影無 凈水為緣見本月

諸法緣生皆是假 凡愚妄計以為我

即此從緣法非真 妄想分別計為有

若能斷除於二執 當證無上大菩提

凡情妄想如黑風 吹生死林念念起

四顛倒鬼常隨逐 令造五種無間因

三不善根現為纏 生死輪迴鎮相續

若人聞經深信解 正見能除顛倒心

菩提種子念念生 大智神通三昧起

若能修習深妙觀 惑業苦果無由起

唯觀實相真性如 能所俱亡離諸見

男女性相本來空 妄執隨緣生二相

如來永斷妄想因 真性本無男女相

菩提妙果證皆同 妄計凡夫生異相

三十二相本非相 了相非相為實相

若人出家修梵行 攝心寂靜處空閑

是為菩薩真凈心 不久當證菩提果

複次善男子。出家菩薩 日夜恆觀 世間舍宅。一切皆是 煩惱生處

何以故。如有一人 造八舍宅。以諸寶物 而自莊嚴。造此宅已 而作是念。

今此舍宅 是我所有 不屬他人。唯我舍宅 最為吉祥。他人舍宅 所不能及。

如是執著 能生煩惱。由煩惱故 我我所執 而為根本。八萬四千 諸塵勞門。更相競起 充滿宅中

所以者何。在家凡夫 深著五欲。妻子眷屬 奴婢僕使 悉皆具足。以是因緣。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怨憎合會。恩愛別離。貧窮諸衰。求不得苦。如是眾苦。如影隨形。如響應聲。世世相續 恆不斷絕

如是眾苦 非無所因。大小煩惱 而為根本。一切財寶 追求而得。若無先因 不可追求。假使追求 亦無所獲。

善男子。以是義故。一切煩惱 追求為本。若滅追求。無量煩惱 悉皆斷盡

然今是身 眾苦所依。諸有智者 當生厭離

如過去世 迦葉如來。為諸禽獸 而說偈言

是身為苦本 餘苦為枝葉

若能斷苦本 眾苦悉皆除

汝等先世業 造罪心不悔

感得不可愛 雜類受苦身

若起殷重心 一念求懺悔

如火焚山澤 眾罪皆銷滅

是身苦不凈 無我及無常

汝等鹹應當 深生厭離心

爾時無量諸禽獸等。聞此偈已。於一念心 至誠懺悔。便舍惡道 生第四天。奉覲一生補處菩薩。聞不退法。究竟涅槃。

善男子。以是因緣。今此苦身 猶如舍宅。一切煩惱 即為宅主

是故凈信善男子等。發菩提心 出家入道。必得解脫一切眾苦。皆當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如來。重說偈言

出家菩薩恆觀察 舍宅所生諸煩惱

如有一人造舍宅 種種珍寶以嚴飾

自念壯麗無能比 不屬他人唯我有

工巧所修最殊妙 世間舍宅無能及

如是分別生執著 以我我所為根本

八萬四千諸煩惱 充滿舍宅以為災

世間一切諸男女 六親眷屬皆圓滿

以是因緣生眾苦 所謂生老及病死

憂悲苦惱常隨逐 如影隨形不暫離

諸苦所因貪慾生 若斷追求盡諸苦

是身能為諸苦本 勤修厭離趣菩提

三界身心如舍宅 煩惱宅主居其中

汝等應發菩提心 舍離凡夫出三界

複次善男子。出家菩薩 常觀在家。猶如大國 有一長者。其家豪富 財寶無量。於多劫中 父子因緣 相襲不斷。修諸善行 名稱遠聞。

是大長者 所有財寶 皆分為四。

一分財寶。常求息利 以贍家業。

一分財寶。以充隨日 供給所須。

一分財寶。惠施孤獨 以修當福。

一分財寶。拯濟宗親 往來賓旅。

如是四分 曾無斷絕。父子相承 為世家業。

後有一子 愚癡弊惡。深著五欲 恣行放逸。違父母教 不依四業。起諸舍宅 七層樓觀。倍於常制 眾寶嚴飾。琉璃為地。寶窗交映。龍首魚形 無不具足。微妙音樂 晝夜不絕。受五欲樂 如忉利天。鬼神憎嫌。人天遠離。

於是鄰家 忽然火起。猛焰熾盛 隨風蔓延。焚燒庫藏 及諸樓臺。

時長者子。見是猛火 起大嗔心。速命妻子 奴婢眷屬。入於重舍 閉樓閣門。以愚癡故 一時俱死。

在家凡夫 亦復如是。世間愚人 如長者子。諸佛如來 猶如長者。不順佛教 造作惡業。墮三惡道 受大苦惱。

以是因緣。出家菩薩 當觀在家 如長者子 不順父母 為火所燒 妻子俱死

善男子等。應生厭離 人天世樂。修清凈行 當證菩提

爾時如來。重說偈言

出家菩薩觀在家 猶如長者生愚子

其家富有諸財寶 久遠相承無闕乏

先世家業傳子孫 一切資產為四分

常修勝行無過惡 名稱遍滿諸國土

金銀珍寶數無邊 出入息利遍他國

慈悲喜捨心無倦 惠施孤貧常不絕

長者最後生一子 愚癡不孝無智慧

年齒已邁筋力衰 家財內外皆付子

子違父命行放逸 四業不紹墮於家

造立七層珍寶樓 用紺琉璃作窗牖

歌吹管絃曾不歇 常以不善師於心

受五欲樂如天宮 一切龍神皆遠離

鄰家欻然災火起 猛焰隨風難可禁

庫藏珍財及妻子 層樓舍宅悉焚燒

積惡招殃遂滅身 妻子眷屬同殞歿

三世諸佛如長者 一切凡夫是愚子

不修正道起邪心 命終墮在諸惡趣

長劫獨受焚燒苦 如是展轉無盡期

在家佛子汝當知 不貪世樂勤修證

厭世出家修梵行 山林寂靜離諸緣

為報四恩修勝德 當於三界為法王

盡未來際度眾生 作不請友常說法

永截愛流超彼岸 住於清凈涅槃城

複次善男子。出家菩薩 觀於世間一切舍宅。猶如大夢。

譬如長者 有一童女。年始十五。端正殊妙。爾時父母 處三層樓。將其愛女 受諸歡樂。

於夜分中 母女同宿。在一寶牀 而共安寢。於是童女夢見。父母娉與夫家 經歷多年。遂生一子 端正殊妙。有聰慧相 日漸恩養。能自行步 處在高樓。因危墮落 未至於地。見有餓虎 接而食之。

是時童女 倍復驚怖。舉聲號哭。遂便夢覺。

爾時父母 問其女言。以何因緣 忽然驚怖。

時女羞恥 不肯說之。

其母殷勤 竊問其故。

時女為母 密說如上所夢之事。

善男子。世間生死 有為舍宅。長處輪迴 未得真覺。爾所分位 恆處夢中。生老病死 三界舍宅。如彼童女 處於夢中。虛妄分別 亦復如是。

琰魔鬼使 忽然而至。如彼餓虎 於虛空中 接彼嬰孩 而啖食之。

一切眾生 念念無常 老病死苦。亦復如是。誰有智者 愛樂此身。

以是因緣。觀於生死 長夜夢中。發菩提心 厭離世間。當得如來 常住妙果

爾時如來。重說偈言

佛子至求無上道 當觀舍宅如夢中

譬如富貴大長者 有一童女妙端嚴

隨其父母上高樓 觀視遊從甚歡樂

女向樓中作是夢 分明夢見適他人

後於夫家誕一子 其母愛念心憐愍

子上樓臺耽喜樂 因危墜墮於虎口

遂乃失聲從夢覺 方知夢想本非真

無明闇障如長夜 未成正覺如夢中

生死世間常不實 妄想分別亦如是

唯有四智大圓明 破闇稱為真妙覺

無常念念如餓虎 有為虛假難久停

宿鳥平旦各分飛 命盡別離亦如是

往來住業受諸報 父母恩情不相識

哀哉凡夫生死身 輪轉三塗長受苦

若知善惡隨業感 應當懺悔令消滅

一切人天妙樂果 慚愧正見為所因

應發堅固菩提心 被精進甲勤修學

複次善男子。出家菩薩 觀於舍宅。如牝馬口海 出於猛焰 吞納四瀆。百川眾流 無不燒盡。

譬如往昔羅陀國中 有一菩薩 名妙得彼岸。然是菩薩 有慈悲心 常懷饒益。有諸商人 入海採寶。將是菩薩 同載船舶。皆達寶洲 度於險難。而無所礙 到於彼岸。

後時菩薩 年漸衰老。已經百歲。起坐扶策 力不能前。

有一商主 詣菩薩所 禮拜供養。白菩薩言。

我欲入海 求諸珍寶。永離貧窮 得大富貴。今請菩薩 與我同往。

爾時菩薩告商主言。

我今衰老 筋力微弱 不能入海。

商主復言

惟願大士。不捨慈悲 哀受我請。於我舶中 但自安坐。是我所願。

爾時菩薩 受商人請。乘大舶船。入於大海。向東南隅 詣其寶所。

時遇北風 漂墮南海。猛風迅疾 晝夜不停。經於七日 見大海水 變為金色 猶如鎔金。

爾時眾商 白菩薩言。

以何因緣 水變金色 有如是相。

菩薩告言。

汝等當知。我今已入 黃金大海。無量無邊 紫磨真金 充滿大海。金寶交映 有如是相。超過正路 墮此海中。各自勤求 設諸方便 還歸北方。

復經數日。見大海水 變為白色 猶如珂雪。

菩薩告言。

汝等當知。我今已入 真珠大海。白玉真珠 充滿海中。珠映水色 有如是相。汝當儘力 設諸方便 還歸北方。

復經數日。

大海之水 變為青色 如青琉璃。

菩薩告言。

我及汝等 已入青玻[王*(黍-禾+利)]海。無量無邊 青玻[王*(黍-禾+利)]寶。充滿大海。玻[王*(黍-禾+利)]之色 交映如是。

復經日。大海之水 變為紅色 猶如血現。

菩薩告言。

我及汝等 已入紅玻[王*(黍-禾+利)]海。無量無邊 紅玻[王*(黍-禾+利)]寶 充滿大海。實色紅赤 交映如是。

復經數日。水變黑色 猶如墨汁。遙聞猛火 爆裂之聲。猶如大火 燒乾竹林。熾然熢勃 甚可怖畏。如是相貌 曾未見聞。

又見大火 起於南方 猶如攢峯 高逾百丈。焰勢飛空 或合或散。光流掣電。如是之相 未曾見聞。我等身命 實難可保。

於是菩薩告眾人言。

汝等今者。甚可怖畏。何以故。我等已入牝馬口海 諸四大海 及四天下 大小眾流 入北口海 皆被燒盡。所以者何。由諸眾生 業增上力。自然天火 能燒海水。

若是天火 不燒海水。一日夜中 一切陸地 變成大海。所有眾生 悉皆漂沒。

然今我等 遇大黑風。漂流如是 牝馬口海。我今眾人 餘命無幾。

爾時船舶 有千餘人。同時發聲 悲號啼哭。或自拔髮。或自投身。作如是言。

我等今者 為求珍寶 入於大海 遇此險難。哀哉苦哉。以何方便 得免是難。

時千人等 至誠歸命。或稱悲母。或稱慈父。或稱梵天。或稱摩醯首羅天王。或稱大力那羅延天。或有歸命得岸菩薩。敬禮大士 而作是言。

唯願菩薩 濟我等輩。

爾時菩薩 為是眾人 離諸恐怖。而說偈言

世間最上大丈夫 雖入死門不生畏

汝若憂悲失智慧 應當一心設方便

若得善巧方便門 離諸八難超彼岸

是故安心勿憂懼 應當懇念大慈尊

於是菩薩 說此偈已。燒眾名香 禮拜供養 十方諸佛。發是願言。

南無十方諸佛。南無十方諸佛。諸大菩薩摩訶薩眾。四向四果 一切賢聖。有天眼者。有天耳者。知佗心者。眾自在者。我為眾生 運大悲心。棄捨身命 濟諸苦難。然今我身 有一善根。受持如來 不妄語戒。無量生中 未曾缺犯。若我一生 有妄語者。今此惡風 轉加增盛。如是戒德 非虛妄者。願以此善 回施一切。我與眾生 當成佛道。若實不虛。願此惡風 應時休息。如意便風 隨念而至。然諸眾生 即是我身。眾生與我 等無差別。

是大菩薩 發起如是 同體大悲 無礙願已。經一念頃 惡風尋止。便得順風 解脫眾難。得至寶所 獲諸珍寶。

爾時菩薩告商人言。

如是珍寶 難逢難遇。汝等先世 廣行檀施。得值如是 眾妙珍寶。

昔修施時 心有吝惜。以是因緣 遇是惡風。

汝諸商人 所得珍寶。須知限量 無使多取。以縱貪心 後招大難。

汝等當知。眾寶之中 命寶為最。若存其命 是無價寶。

時商人等 蒙菩薩教。生知足心 不敢多取。

爾時眾人 得免災難 獲大珍寶。遠離貧窮 到於彼岸。

諸善男子。出家菩薩 亦復如是。親近諸佛 善友知識。如彼商人 得遇菩薩。永離生死 到於彼岸。猶如商主 獲大富貴。

世間所有 有為舍宅。如牝馬口海 能燒眾流。

出家菩薩 亦復如是。審諦觀察 在家過失。

汝善男子 不染世間 諸五欲樂。厭離三界 生死苦難。得入清涼 安樂大城

爾時如來。重說偈言

出家菩薩觀舍宅 如牝馬海燒眾流

譬如往昔羅陀國 有一菩薩名得岸

具大福智巧方便 無緣慈悲攝有情

得是菩薩乘舶船 商人獲寶超彼岸

然是大士年衰老 不樂利佗好禪寂

有一商主請菩薩 欲入大海求珍寶

唯願大士受我請 令我富饒無闕乏

於是菩薩運大悲 即便受請乘舶船

時張大帆遇順風 直往東南詣寶所

忽遇暴風吹舶船 漂墮南海迷所往

經過七日大海水 悉皆變作黃金色

紫磨黃金滿海中 寶映光現真金色

復經數日大海水 變為白色如珂雪

真珠珍寶滿海中 所以海水成白色

又經數日大海水 變作紺青如琉璃

青玻[王*(黍-禾+利)]珠滿大海 所以水作紺青色

又經數日大海水 悉皆變作紅赤色

紅玻[王*(黍-禾+利)]珠滿海中 故變水色同於彼

復經數日大海水 變為黑色如墨汁

如是天火所焚燒 海水盡皆如墨色

此海名為牝馬口 吞納四海及眾流

一切船舶若經過 有人到此多皆死

天火熾盛如山積 爆裂之聲如雷震

眾人遙見心驚怖 號叫捶胸白大師

於是菩薩起慈悲 不惜身命垂救護

暴風尋止順風起 渡於險難至寶所

各獲珍琦達彼岸 永離貧窮受安樂

出家菩薩亦如是 親近諸佛如商主

永離火宅趣真覺 猶如商人歸本處

世間所有諸宅舍 如彼牝馬大口海

出家常厭於在家 不染世間離五欲

樂住空閑心不動 善達甚深真妙理

或處人間聚落中 如蜂採華無所損

四威儀中恆利物 不貪世樂及名聞

口中常出柔軟音 粗鄙惡言斷相續

知恩報恩修善業 自佗俱得入真常

爾時智光及諸長者 一萬人俱。異口同音 而白佛言。

善哉世尊。希有善逝。如是如是。世尊所說 微妙第一。善巧方便 饒益有情。

如佛所說 我今悉知。世間宅舍 猶如牢獄。一切惡法 從舍宅生。

出家之人 實有無量無邊勝利。由是我等 深樂出家。現在當來 恆受法樂。

爾時世尊告諸長者。

善哉善哉。汝等發心 樂欲出家。

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日一夜 出家修道。二百萬劫 不墮惡趣。常生善處 受勝妙樂。遇善知識 永不退轉。得值諸佛 受菩提記。坐金剛座 成正覺道。

然出家者 持戒最難。能持戒者 是真出家。

時諸長者白佛言。

世尊。我等持戒 修諸梵行。

願我速出 生死苦海。

願我速入 常樂寶宮。

願我廣度一切眾生。

願我疾證於無生智。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及文殊師利。

如是長者 付囑汝等。勸令出家 受持凈戒。

時九千人 於彌勒前。出家修道 受持佛戒。

七千人俱 於文殊前。出家修道 受佛禁戒。

如是人等 既得出家。成就法忍 入於如來祕密境界。不復退轉。

無量萬人 發菩提心 至不退位。

無數人天 遠塵離垢 得法眼凈。


難得下凡,來塵世走一遭,

是苦是甜,都是一種享受。

這就象去旅遊,走得太辛苦,不走了不去了,回家吧?

對於家人,只管付出自己的愛。生老病死,看天了....該喫就喫、該睡就睡。

祝福!


眾生皆苦。

最好能修行,修凈土法門。

可以看凈空法師視頻。可以瞭解一下王老師的五個佛法。

能走出來的。但是不修行的人苦難和無常一旦到來,就沒處安心了。多聽經聞法心情會好的,多佈施福報會增加的。

每天念南無(拿饃)觀世音菩薩,或者南無阿彌陀佛,一天至少5000聲,其他時間散念,叼在嘴邊念。


眾生皆苦,四聖諦裡面的道理:第一個苦聖諦是說,我們在法界裡面,大家在三界六道中輪轉的時候,要來觀察法界裡面----在三界六道之中----它是有苦的;而且這種苦,它是裏裏外外都是苦;所以在講苦聖諦的時候,就是要從粗糙的來觀察到細微的。所以在苦聖諦裡面有三苦、五苦、八苦,也就是說從比較粗糙的,然後觀察到比較細微的。譬如,三苦就是苦苦、壞苦、行苦!五苦就是諸天苦、人苦、畜生苦、餓鬼苦、地獄苦,另外也有一種五苦,就是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歸結為五盛陰苦!如果這種五苦,把第一個生老病死苦拆開來,拆成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分成四種苦,再加上後面的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盛陰,這樣加起來,就是八苦!也就是說從原來的三種苦,然後慢慢地愈來愈觀察細緻,最後觀察到它詳細的內容,所以最後就可以把三界裡面的整個狀況,完全用苦聖諦的道理去驗證。

那我們說,什麼叫作苦苦呢?苦苦的意思就是,它確實是苦,如果我們把苦苦的現象,拿來問每一個人,每個人都會同意說這個確實是苦。譬如說生病,所以生病的病苦確實是苦,絕對沒有一個人說,他生病是很快樂的,所以這個就叫苦苦!苦苦確實是非常苦,譬如有人生了病,結果找不到好的醫生,或者是現在的科技不能解決這樣的疾病;這樣生病的人,他就要承受很多身心的痛苦;所以碰到這樣的痛苦時,求生不得,求死也不得,所以那是非常痛苦的,所以這就是苦苦的內容。

另外還有所謂的壞苦,壞苦的意思是,即使人生活在快樂的境界裡面,他最後也會產生苦。譬如在人間裡面,我們說夏天喫冰淇淋好了,因為天氣很熱,所以我們喫冰淇淋的時候,覺得非常的清涼,而且很甜美,可以消暑。當我們喫第一個的時候,非常的快樂,可是我們喫第二個就沒有像第一個那麼快樂了,那我們喫了第三個、第四個、第五個之後,可能喫到最後全身發冷,那個時候,如果還要喫第六個、第七個,可能就會覺得痛苦了。所謂的壞苦就是,它的境界一直在變化,而且它的快樂程度一直在減低,乃至最後它會成為苦,這個就是所謂的壞苦。人間有壞苦,事實上比人間好的諸天,也有他的壞苦!譬如在天界裡面,天人共相娛樂;可是雖然共相娛樂,那個宴會再怎麼美好,最後也要結束,那為什麼要結束呢?因為它也是有壞苦在裡面!為什麼?因為這些天人,相處在一起之後,久了太熟了、膩了,他就要怎麼樣呢?把宴會結束,他要找其他的天人,再繼續共相娛樂,所以這個也是壞苦!

另外一個就是所謂的行苦,雖然這個行苦是放在第三,可是在前面的苦苦、壞苦,事實上也有行苦在裡面,只是因為苦的境界太強烈了,所以在苦苦裡面,只說苦苦,不說行苦。在壞苦裡面,也是因為壞苦強烈,所以就不說行苦了。我們說什麼是行苦呢?行苦就是在一切的境界裡面,假設有人修禪定,他在打坐的時候,他發起了輕安境界;在這輕安的境界裡面,他可以發覺輕安一直持續,沒有變化,而且可以一直延續下去,那個境界一直都很美好,他就不覺得有苦,所以沒有苦苦、也沒有壞苦;可是事實上在這個境界裡面,它是有行苦的,只是因為它在變壞的時候,太微細了,所以不能發現。可是我們可以知道,它還是有行苦,怎麼說呢?譬如一個人如果他打坐,可是再怎麼好的輕安境界,他終究還要下座去睡覺。為什麼他需要去睡覺呢?因為在他的輕安境界裡面,是有行苦的,表示當他在打坐的時候,當他的意識境界在繼續領受這個輕安快樂的時候,事實上他的意識,是繼續在生滅變異、生滅變異,因為生滅變異,所以意識祂會疲勞,疲勞之後他還是最後要下座,然後去休息、睡覺。所以表示在輕安的喜樂狀況之下,還是有行苦的。我們知道在法界裡面,就是有這三個主要的苦苦、壞苦、行苦。我們來觀察在五苦裡面,六道裡面也都一樣,所以剛剛已經舉了諸天裡面,事實上他也有苦;譬如最後要死亡,那就是死苦,他也有壞苦,我們剛剛已經舉例了。所以在天裡面都有這些苦了,何況其它業道呢!

我們還要繼續看一下,在五苦、八苦裡面,有所謂的愛別離,愛別離苦也是我們常常看到的。一般的愛別離是說,我們跟我們的好朋友、親人雖然非常的恩愛,可是最後總是要分別、別離,然後別離之後就產生了苦,這個是粗糙的苦。在聲聞菩提裡面所說的愛別離苦,是對於我們的五陰產生了貪愛,最後這個貪愛因為不能達到,所以因為分離的關係,也是會產生苦。譬如我們貪什麼呢?我們貪愛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我們貪愛我們的五根,但我們的五根終究還是要跟我們愛別離。譬如我們的眼睛,雖然每個人都很愛護它,因為那是我們的靈魂之窗,可是當我們年紀慢慢長大了,即使沒有病,慢慢年紀變大之後,開始變老之後,視力也會減退;有的人年輕的時候就有近視,老的時候又有遠視,然後最後終有一天,視力就會變差。當我們的視力變差的時候,那個美好的視力,就跟我們愛別離了。

所以要談到八苦的時候,除了粗糙的苦要觀察之外,還要觀察到比較細緻的,對於跟我們的身心有關的,這種愛別離苦也要觀察。所以當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裡面,有一位阿那律尊者,他因為佛陀呵責他懈怠,所以他努力用功不休不眠,結果眼睛就弄壞了;當這個眼睛、眼根弄壞之後,就跟這個可愛的眼根愛別離,這個也就是苦。我們從三苦、五苦、八苦,就可以觀察到,在三界六道裡面都有這些苦。如果碰到不好的境界,譬如怨憎會就在談:如果這個(身)根不好,結果碰到了,那就是怨憎會,類似這樣。我們這樣觀察之後,最後就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在三界六道裡面都不離這三苦、五苦、八苦,所以最後結論就是一切皆苦。所以聲聞人就要觀察,在法界裡面,在這三界裡面,沒有一處可樂的,一定都是有苦。

那觀察了苦聖諦之後就要進入說:為什麼會有這些苦呢?苦的來源是什麼?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苦呢?這就是苦集聖諦所要探討的內容!為什麼會有集呢?事實上是跟如來藏有關係,如來藏就因為眾生的貪著,你喜歡這些五根,祂就幫你幫我們出生了五根。所以聲聞人,也根本上了解這個道理,所以他就會觀察,他會聽從佛的所說,說為什麼我們會有五陰呢?為什麼會有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呢?就是因為我們眾生都喜歡這個五陰。譬如我們喜歡「色陰」,喜歡覺得身體是有力氣的,所以喜歡將來再獲得一個有力氣的身體。天人他也貪著他的色陰,譬如他的色陰,因為是天身的關係,所以他可以飛行,所以天人他喜歡這個天身,人類喜歡身體能夠追趕跑跳碰。因為這樣的貪著,所以我們人類想要獲得一個色身,天人想要獲得一個天身;所以如來藏,就依於眾生的這種貪著,就幫眾生出生了色陰,人間就出生人間的色陰,在天就出生天身。

我們對於「受陰」也貪著,譬如每個人都知道生氣,說很討厭生氣,可是既然生氣是一個很令人厭惡的事情,那為什麼還要去繼續生氣呢?就是因為,我們對於生氣的這個受,不快樂的受也有貪著,這個就是「受受陰」!譬如如果生氣是那麼可厭惡的,而且還傷身體,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應該一生氣的時候,馬上知道、馬上就停止,為什麼呢?因為它是很厭惡的境界。可是為什麼我們人在生氣的時候,要一直生氣下去呢?那就是因為我們人,都很貪著不快樂的境界,很貪著這個不快樂的受陰。所以「受陰」是說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可是有時候我們人,就是貪愛這種受陰,所以這是貪著。

那「想陰」呢?想陰我們也很貪著,我們貪著什麼?就是想要喫飯、睡覺、運動、休息、去修學、遊行等等,所以說這些都是我們所貪愛的想陰。因為有這些想陰,有這些願望,所以如來藏就幫我們出生了五陰,繼續產生想陰,繼續在六道裡面生存,這就是所謂的想陰。

那什麼是「行陰」呢?就是我們可以行來去止,從一個地方走到另外一個地方,然後從一件事情做到另外一件事情,那也是我們在貪著這些事情的內容跟它的意義,所以聲聞人就觀察這個地方,他要把所有的行陰完全滅除,把身行、口行、意行滅除。所以聲聞人他在修學的時候,不只是要把人間所有的「行」滅除,乃至要把三界裡面所有的「行」都滅除,乃至要把意識裡面的「行」都滅除,所以最後修證超越四禪八定的「滅盡定」,因為在「滅盡定」裡面,聲聞人跟死人唯一的差別,就是說聲聞人他還活著,可是死人是死掉了。所以在「滅盡定」裡面,就把身口意行都滅除,可是意根的部分,他還沒有完全的滅除。

那「識陰」呢?識陰也是我們人貪著的,而且是我們有情最貪著的。譬如說視力,就是因為我們很貪著,所以我們纔要繼續獲得眼根;耳朵、鼻子、舌頭、身體都是,因為它有種種的了別性;因為這種了別性,是我們所貪愛的,這叫作「識受陰」。所以苦集聖諦,就是觀察苦的根源是從貪愛而來,所以要滅苦時,不是把苦直接滅掉,而是要把貪著滅掉之後,如來藏因為眾生不再貪著於五陰,所以死後如來藏就不再幫眾生出生五陰;因為不幫眾生出生五陰,所以五陰就於未來世不再出生,最後於未來世成為不生法,就成為如來藏獨存的境界,那就叫作「入無餘涅槃」。

這就要探討到「集」如何滅呢?就是談到「苦集滅聖諦」,「苦集滅聖諦」就是要再觀察五陰,觀察五受陰的時候,能夠觀察到五陰本身,它的禍患。因為只要有色身存在,有色存在,就一定有它的禍患。因為有色存在之後,他最後一定要病、老、死。心的部分也是一樣,只要有受、想、行、識,有心存在之後,祂最後總是要壞滅,總是要有苦的產生。所以在「苦集滅聖諦」裡面,就要來探討五陰的過失、憂患,然後最後要把五陰的貪愛完全滅掉。滅掉貪愛之後,這個苦這個五陰,就不再因為五陰的出現而有苦了,那就叫作解脫於三界六道。我們要注意一點就是:雖然聲聞人,他把五陰的貪愛滅除,最後讓五陰不再出生了;可是五陰滅除不再出生之後,並不是變成空無,而是一定還要有一個如來藏的存在,使得一切的因果能夠存在,否則解脫就成為斷滅空。譬如初果人能夠證得初果時,最後能夠解脫於生死,要經過七次人天往返才解脫生死,所以還是要有一個如來藏,作為背後的支撐。

那我們還要說,不是隻有「苦集滅聖諦」而已,還要有「苦集滅道聖諦」,為什麼呢?因為如果聲聞人,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他可能還沒有辦法成為俱解脫,也不能成為三明六通阿羅漢,這個時候他還要繼續修學,他還要繼續過他的生活,纔能夠往上修學;這個時候他就依於「八正道」的道理繼續生活,所謂八正道就是「正見、正思、正言、正行、正治、正命、正志、正定」。也就是說聲聞人,他雖然實證初果以上,可是他還要繼續在人間生活,來讓他後面的道業往前邁進,所以聲聞人他還要依於這個八正道的道理繼續在人間生活,然後隨緣度眾。

那八正道裡面的第一個就是正見,就是要依於前面四聖諦的道理,繼續觀察法界裡面的種種的苦,然後觀察種種的集,然後把這些集完全滅除掉;他就要繼續在生活之中,過他的生活,然後在隨緣度眾之中,把種種苦的貪著完全滅除,滅除掉之後他纔能夠完全實證聲聞菩提所有的果證。所以說在苦集滅道聖諦裡面,就是要依著八正道的道理,來過所謂「中道」的生活;中道的生活就是不苦不樂的生活,不會去追求快樂而產生貪著,可是對於苦,他也不拒絕,所以聲聞人也不會憂患,為什麼?因為會他觀察:即使我有障道因緣,這些障道因緣也是不堅固的,它一定是因緣和合,因為因緣和合的關係,這些障道因緣最後也是會壞滅。所以聲聞他在生活之中,他不憂愁,也不會貪著,他最後就可以順於解脫,而能夠解脫生死流轉。我們這一節跟各位簡介四聖諦的基本內容,就是苦集滅道;苦集滅道也是依出世間的因果而說,所以背後也是有如來藏,讓他的解脫果,可以在一世一世之中最後完成。


我們都一樣滴。苦不堪言。比如你有穩定工作有家庭有子女,該有滴都有了。我們還是單身狗,沒穩定工作朝不保夕喲。

等我父母快去世時,我只能告訴他們一句話,人生自古誰無死,你們不能對生命有太高滴要求和期待,你們只能有一個期待,或許是子女有個安穩滴生活,子女已經安穩滴生活就該無憾了。人生不要有妄想和遺憾。特別是都快死了不要還想著什麼掙錢或者搞黃色等等。但是普通人特別喜歡搞這些,所以佛弟子持五戒成熟,到時候不至於胡思亂想。尚不成熟滴宜多觀苦遠離或者多開智慧。 當你啥都靠不住滴時候,首當其衝定力第一個崩,智力,佛力,菩薩救助力都不得力滴時候,戒就兜底了。 這是尚未成熟滴有學弟子。 成熟滴佛弟子比如阿羅漢定力智力佛力菩薩力戒力都是成熟自在滴。不要誤解鳥。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