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冒出來一點想法——決定一個人的品性好壞因素是這個人的基因,外界環境以及外界灌輸的觀念。也就是一個人的品德僅僅是各種好的、壞的客觀條件的產物。

很快想到,反駁很簡單,人是有主觀意願的;但再轉念一想,主觀意願本身是否也只是各種因緣際會的產物。比如你現在想要向善或者作惡,也是由基因、生長環境以及接收的各種外界信息所決定的,所謂自由意志本身是個謊言?換句話說,倘若如此,本沒有好人壞人之分,個人品質不過是一種產物罷了?也就是對於起碼大多數凡人來說,好人沒有選擇去做好人,惡人沒有選擇去做惡人(選擇也是物質替你做的)?

當然,這兩種產物(品行)對於人類社會的發展是有截然相反的作用的。突然聯想到佛教說的物質的性本空,但卻可以有妙用?另外,自由意志是物質的結果感覺又有點像無我的概念?就是你的思想啊自由意志啊這些本來就是因緣際會的產物,所以說無我?

今天突發奇想,胡思亂想了這麼多,也不知道是對是錯,請賜教


佛說五蘊皆空經

大唐三藏法師義凈 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在婆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

爾時世尊。告五苾芻曰。

汝等當知。色不是我。若是我者。色不應病及受苦惱。我欲如是色。我不欲如是色。

既不如是。隨情所欲。是故當知。色不是我。

受 想 行 識。亦復如是

複次苾芻。於汝意云何。色為是常為是無常。

白言

大德。色是無常。

佛言。

色既無常。此即是苦。或苦苦。壞苦。行苦。

然我聲聞。多聞弟子。執有我不。色即是我。我有諸色。色屬於我。我在色中不

不爾 世尊。

應知受 想 行 識。常與無常。亦復如是。

凡所有色。若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若勝若劣 若遠若近。悉皆無我

汝等當知。應以正智而善觀察。如是所有受 想 行 識。過去未來現在。悉應如前正智觀察

若我聲聞聖弟子眾。觀此五取蘊。知無有我及以我所如是觀已。即知世間。無能取所取。亦非轉變。但由自悟而證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說此法時。五苾芻等。於諸煩惱。心得解脫。信受奉行。


護法居士:正法:【法印】 四殊勝法常應念誦?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既然題主提到了佛法的概念,那麼就從這個概念走一下,所謂無我,就是沒有任何獨立的因素在,換句話說,沒有任何因素出於絕對的主導位置,而都只是相依其他因素的出現而出現,其他因素的消失而消失。用個擬人的比喻,就是一切因素的變化都是在相依的合作中進行,誰也離不開誰。而粗略的分類這些因素,可以把各種因素分類成心念,肉體感知器官,和此時感知到的環境。

也就是這三種因素互相依靠而出現,並非是哪一方為主導。詳細分析請看這個文章的鏈接:desire caution:論感知 而從另一個角度說,也就是在這個三者關係中,一方變了,那麼另兩方就會跟著變,而心念的變化很明顯的是非常靈活的事情,也就是說雖然心念不能獨立出現,但是,心念的靈活性,而讓其能很大幅度的影響感知器官和感知到的環境,所以,任何選擇都並非單純的感知器官和感知到的環境主導心念的結果,而是三者一起合作而呈現的一種態勢。

向善的選擇或說態度,也是這樣的。沒有一個人向善,是完全自發選擇的結果(所謂的天生品性),自然受到感知器官和此時感知到的環境的影響,但是,也並非和此時心念的選擇沒有任何關係。(也並非單純的外界灌輸)回答到這裡,其實題主問的,已經回答完畢了,但是,本著利他的精神,我希望更深入的分析一些事情,並進行分享。

繼續分析:而這種選擇細分可以由某種單純的信仰誕生:不知道為什麼一定要向善,但是就是覺得應該這樣做。也可以由很理性的分析而出現:明白向善的原因或說利益,而去堅持這樣做。

那麼,向善有什麼利益呢?根本上來講,就是自保的長遠穩定的實現。舉個極端情況來很清晰的說明這點。饑荒者如果為了自保而不管不顧去搶他人的食物,那麼可能導致的就是雙方為了自保而互相殘殺,最後可能誰都活不下去。而與其這樣,選擇與他人合作,和分享現有的糧食,並通過合作去尋找更多的糧食。反而更有利於自保長久和穩妥的實現,而這個也就是道德的積極作用,或說世俗道德以及法律的根本性存在價值,那就是通過建立一系列有利於雙方互助合作的思維和行為規則體系而服務於自我保留或自我延續的更長久穩妥的實現。

換句話說,除非一個生命可以完全不再管自保,或他已經完全可以脫離與外在環境的長期共存而自我延續下去,不然,他選擇違背這些互助合作體系,就意味著他會面臨更多的阻礙自保的風險。這就是為什麼說,理性而言,向善是有更長遠利益的事情。那為什麼還是會有人向惡呢?因為,那是有利於短期利益實現的事情,還是拿上面的極端情況舉例子,饑荒者如果搶殺成功,那麼那和合作比起來,可以更快的滿足自己的食慾。由此可以看出,所謂的善惡分別,根本上,其實是選擇自我的短期利益實現,還是選擇自我的長期利益實現罷了。理性分析的話,自然是善更值得選擇。

然而,人的選擇受自保機制的影響,而這個自保機制可以說是刻板的。也就是這個自保機制不管情況多變,會促使人總是傾向選擇那些可以馬上解決自保問題的事情,比如,餓了就要喫飯,怎樣可以更快的喫上飯,那麼就傾向於怎樣做,無論那是不是要冒極大的風險,也就是刻板的自保機制,讓人傾向於選擇那些讓自保短期內很快實現,而長期怎樣,這個機制就不管了。而人類強大的理性思維能力或說可以訓練出來的自律能力,恰恰可以彌補這一點,即向善的選擇。然而,除非徹底打敗這種刻板運轉對選擇的影響,不然,人只要活著,就會一直有機會面臨善惡之間的徘徊。也就是說,要不超越善惡(也就是單單從自己的角度講,已經沒有任何動力或迫切性去選擇善或惡了,而此時,只能站在他人長期的自保實現的角度去相應的選擇善而已,也就是無論如何都沒有任何動力選擇惡了),要不,就只能在善惡中徘徊。也就是刻板性的自保,反而讓人難以更好更長遠的自保,這不是很坑啊?

那麼,是否可以徹底打敗這種坑人的自我保留或自我延續的刻板性呢?是可能的。而具體的方法可以參照以下文章:desire caution:論真假。desire caution:生命的意義。desire caution:佛法的離苦得樂,該怎樣理解。


你看大樹,它的本能是繁衍生息,積蓄一年的能力,結果,播撒種子。

但是大自然並沒有成為一種樹的地球,為什麼?

自然有繁衍的本能,也有妥協的本能,然後形成一種平衡,叫生態系統。

人類也一樣,個體的本能是自私的,但是整個人類,民族,集體,公司,家庭,他都需要一種平衡。

那麼善就是維護平衡,惡就是要破壞平衡。

文明的原因是羣居關係越來越複雜的產物。

病毒的不斷複製和繁衍是本能,它沒有要殺死宿主的意願,但是它需要14天到一個月的適應期,人體實證它,它適應人體,目的是平衡,不平衡就是死亡。

人類在適應自然和適應同類的過程中,不斷的在調整,形成了宗教,倫理,文化,哲學等等。

善是生物集體平衡的本能,本自具足。

不善也是生物繁衍的本能,本自具足。

生物是一體的,沒有獨立生存的。

化作春泥更護花,這就是自然。

善惡是人類的概念。


選擇決定命運,自己必須認識到,向善獲利更大,。人類似是造物主的試驗品,給個環境你,試你的心的走向,自己決定自己的未來,。地球貌似以前有人類用過,玩到某個程度,可能會出現方舟水手式的故事,毀滅,重新放人種再玩一局


是結果。

向善是最終的選擇。

簡單地說,你做了一切惡之後,痛苦萬分,做不下去了;當你回頭做善事的時候,哇塞,原來那麼爽,那麼快樂,那麼多人幫助你完善善願啊,那還是選擇做善事吧。

就是這個理。

就好像你手淫一樣,你手淫之前覺得很爽,看到美女,看到A片就想手淫,但是手淫完畢之後,你就覺得,我TMD怎麼會幹這種事情,會覺得很後悔;如果手淫頻繁,會導致夜尿繁多,到時候會待真正衝鋒陷陣的時候,真刀真槍乾的時候,你就後悔手淫了,非常後悔手淫,因為很快就射了,甚至勃不起來。

你懂我意思,這個就是,做惡的結果,它最後逼你不得不做善事,走正道。

因為只有正道纔是真的,纔是長久的,纔是舒服的。

正道就是不手淫,堅持鍛煉身體,健康飲食,養精蓄銳,到你真正衝鋒陷陣的時候,你就發現,時間越來越長了,越來越厲害了,你內心會覺得,去TMD手淫,你就享受健康的生活了。

就是這個理。

所以向善不是美德,而是結果,是不得不這樣的選擇,是歸宿。


向善的態度是外界灌輸給大腦的思想也是活著的意義。

人類的品性是天生的貪婪、自私、自利。

品性美好與否需要後天修來。從小到大,從至親到陌生人,或好或壞,外界的一點一滴每時每刻都在影響著我們的內心世界!慢慢的形成獨一無二的你,這世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是善是惡就是教與育的問題,兒童時期影響為最,青年次之,壯年微。

人生價值觀的形成就是向善態度的熱衷與否 。


你有這種思考是很好的,而且我能夠從你的自我反省意識中看到你不是一個非常執著的人,嚮往真理,但卻找不到出口。佛陀在古印度示現教化眾生時曾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一種善巧方便,為了增強眾生破除二執脫離苦海的積極性。故在度化各種根基眾生時,便會有開權顯實,廢權立實,會三歸一等等善巧方便。你既明白諸法因緣所生的道理,還要明白空不礙有,真空妙有,空有不二的道理。所以,只要你修善法,無漏法,必會有好的因緣果報。但是不能執理費事,要踏實去做,親自體證,他日必定有所成就!


  人是一個矛盾體。這樣理解才正確。

  1. 人有自私的一面,這樣能活得好點。
  2. 人同樣也有互助的一面,因為互助才能活著。人類活著更好,水漲船高嘛。

  人願意幫助他人,倒是有兩方面的原因:

  1. 人的內心相信,幫助他人會帶來好運。這個念頭哪裡來的?吾以為可能來自於潛意識,也可能是人的推己及人。
  2. 幫助人確實產生很大的快樂。這個可能也來自潛意識?


這其實算是倫理學的一個元命題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