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冒出来一点想法——决定一个人的品性好坏因素是这个人的基因,外界环境以及外界灌输的观念。也就是一个人的品德仅仅是各种好的、坏的客观条件的产物。

很快想到,反驳很简单,人是有主观意愿的;但再转念一想,主观意愿本身是否也只是各种因缘际会的产物。比如你现在想要向善或者作恶,也是由基因、生长环境以及接收的各种外界信息所决定的,所谓自由意志本身是个谎言?换句话说,倘若如此,本没有好人坏人之分,个人品质不过是一种产物罢了?也就是对于起码大多数凡人来说,好人没有选择去做好人,恶人没有选择去做恶人(选择也是物质替你做的)?

当然,这两种产物(品行)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截然相反的作用的。突然联想到佛教说的物质的性本空,但却可以有妙用?另外,自由意志是物质的结果感觉又有点像无我的概念?就是你的思想啊自由意志啊这些本来就是因缘际会的产物,所以说无我?

今天突发奇想,胡思乱想了这么多,也不知道是对是错,请赐教


佛说五蕴皆空经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 奉 制译

如是我闻。

一时薄伽梵。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

尔时世尊。告五苾刍曰。

汝等当知。色不是我。若是我者。色不应病及受苦恼。我欲如是色。我不欲如是色。

既不如是。随情所欲。是故当知。色不是我。

受 想 行 识。亦复如是

复次苾刍。于汝意云何。色为是常为是无常。

白言

大德。色是无常。

佛言。

色既无常。此即是苦。或苦苦。坏苦。行苦。

然我声闻。多闻弟子。执有我不。色即是我。我有诸色。色属于我。我在色中不

不尔 世尊。

应知受 想 行 识。常与无常。亦复如是。

凡所有色。若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若胜若劣 若远若近。悉皆无我

汝等当知。应以正智而善观察。如是所有受 想 行 识。过去未来现在。悉应如前正智观察

若我声闻圣弟子众。观此五取蕴。知无有我及以我所如是观已。即知世间。无能取所取。亦非转变。但由自悟而证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说此法时。五苾刍等。于诸烦恼。心得解脱。信受奉行。


护法居士:正法:【法印】 四殊胜法常应念诵?

zhuanlan.zhihu.com图标

既然题主提到了佛法的概念,那么就从这个概念走一下,所谓无我,就是没有任何独立的因素在,换句话说,没有任何因素出于绝对的主导位置,而都只是相依其他因素的出现而出现,其他因素的消失而消失。用个拟人的比喻,就是一切因素的变化都是在相依的合作中进行,谁也离不开谁。而粗略的分类这些因素,可以把各种因素分类成心念,肉体感知器官,和此时感知到的环境。

也就是这三种因素互相依靠而出现,并非是哪一方为主导。详细分析请看这个文章的链接:desire caution:论感知 而从另一个角度说,也就是在这个三者关系中,一方变了,那么另两方就会跟著变,而心念的变化很明显的是非常灵活的事情,也就是说虽然心念不能独立出现,但是,心念的灵活性,而让其能很大幅度的影响感知器官和感知到的环境,所以,任何选择都并非单纯的感知器官和感知到的环境主导心念的结果,而是三者一起合作而呈现的一种态势。

向善的选择或说态度,也是这样的。没有一个人向善,是完全自发选择的结果(所谓的天生品性),自然受到感知器官和此时感知到的环境的影响,但是,也并非和此时心念的选择没有任何关系。(也并非单纯的外界灌输)回答到这里,其实题主问的,已经回答完毕了,但是,本著利他的精神,我希望更深入的分析一些事情,并进行分享。

继续分析:而这种选择细分可以由某种单纯的信仰诞生: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向善,但是就是觉得应该这样做。也可以由很理性的分析而出现:明白向善的原因或说利益,而去坚持这样做。

那么,向善有什么利益呢?根本上来讲,就是自保的长远稳定的实现。举个极端情况来很清晰的说明这点。饥荒者如果为了自保而不管不顾去抢他人的食物,那么可能导致的就是双方为了自保而互相残杀,最后可能谁都活不下去。而与其这样,选择与他人合作,和分享现有的粮食,并通过合作去寻找更多的粮食。反而更有利于自保长久和稳妥的实现,而这个也就是道德的积极作用,或说世俗道德以及法律的根本性存在价值,那就是通过建立一系列有利于双方互助合作的思维和行为规则体系而服务于自我保留或自我延续的更长久稳妥的实现。

换句话说,除非一个生命可以完全不再管自保,或他已经完全可以脱离与外在环境的长期共存而自我延续下去,不然,他选择违背这些互助合作体系,就意味著他会面临更多的阻碍自保的风险。这就是为什么说,理性而言,向善是有更长远利益的事情。那为什么还是会有人向恶呢?因为,那是有利于短期利益实现的事情,还是拿上面的极端情况举例子,饥荒者如果抢杀成功,那么那和合作比起来,可以更快的满足自己的食欲。由此可以看出,所谓的善恶分别,根本上,其实是选择自我的短期利益实现,还是选择自我的长期利益实现罢了。理性分析的话,自然是善更值得选择。

然而,人的选择受自保机制的影响,而这个自保机制可以说是刻板的。也就是这个自保机制不管情况多变,会促使人总是倾向选择那些可以马上解决自保问题的事情,比如,饿了就要吃饭,怎样可以更快的吃上饭,那么就倾向于怎样做,无论那是不是要冒极大的风险,也就是刻板的自保机制,让人倾向于选择那些让自保短期内很快实现,而长期怎样,这个机制就不管了。而人类强大的理性思维能力或说可以训练出来的自律能力,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点,即向善的选择。然而,除非彻底打败这种刻板运转对选择的影响,不然,人只要活著,就会一直有机会面临善恶之间的徘徊。也就是说,要不超越善恶(也就是单单从自己的角度讲,已经没有任何动力或迫切性去选择善或恶了,而此时,只能站在他人长期的自保实现的角度去相应的选择善而已,也就是无论如何都没有任何动力选择恶了),要不,就只能在善恶中徘徊。也就是刻板性的自保,反而让人难以更好更长远的自保,这不是很坑啊?

那么,是否可以彻底打败这种坑人的自我保留或自我延续的刻板性呢?是可能的。而具体的方法可以参照以下文章:desire caution:论真假。desire caution:生命的意义。desire caution:佛法的离苦得乐,该怎样理解。


你看大树,它的本能是繁衍生息,积蓄一年的能力,结果,播撒种子。

但是大自然并没有成为一种树的地球,为什么?

自然有繁衍的本能,也有妥协的本能,然后形成一种平衡,叫生态系统。

人类也一样,个体的本能是自私的,但是整个人类,民族,集体,公司,家庭,他都需要一种平衡。

那么善就是维护平衡,恶就是要破坏平衡。

文明的原因是群居关系越来越复杂的产物。

病毒的不断复制和繁衍是本能,它没有要杀死宿主的意愿,但是它需要14天到一个月的适应期,人体实证它,它适应人体,目的是平衡,不平衡就是死亡。

人类在适应自然和适应同类的过程中,不断的在调整,形成了宗教,伦理,文化,哲学等等。

善是生物集体平衡的本能,本自具足。

不善也是生物繁衍的本能,本自具足。

生物是一体的,没有独立生存的。

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就是自然。

善恶是人类的概念。


选择决定命运,自己必须认识到,向善获利更大,。人类似是造物主的试验品,给个环境你,试你的心的走向,自己决定自己的未来,。地球貌似以前有人类用过,玩到某个程度,可能会出现方舟水手式的故事,毁灭,重新放人种再玩一局


是结果。

向善是最终的选择。

简单地说,你做了一切恶之后,痛苦万分,做不下去了;当你回头做善事的时候,哇塞,原来那么爽,那么快乐,那么多人帮助你完善善愿啊,那还是选择做善事吧。

就是这个理。

就好像你手淫一样,你手淫之前觉得很爽,看到美女,看到A片就想手淫,但是手淫完毕之后,你就觉得,我TMD怎么会干这种事情,会觉得很后悔;如果手淫频繁,会导致夜尿繁多,到时候会待真正冲锋陷阵的时候,真刀真枪干的时候,你就后悔手淫了,非常后悔手淫,因为很快就射了,甚至勃不起来。

你懂我意思,这个就是,做恶的结果,它最后逼你不得不做善事,走正道。

因为只有正道才是真的,才是长久的,才是舒服的。

正道就是不手淫,坚持锻炼身体,健康饮食,养精蓄锐,到你真正冲锋陷阵的时候,你就发现,时间越来越长了,越来越厉害了,你内心会觉得,去TMD手淫,你就享受健康的生活了。

就是这个理。

所以向善不是美德,而是结果,是不得不这样的选择,是归宿。


向善的态度是外界灌输给大脑的思想也是活著的意义。

人类的品性是天生的贪婪、自私、自利。

品性美好与否需要后天修来。从小到大,从至亲到陌生人,或好或坏,外界的一点一滴每时每刻都在影响著我们的内心世界!慢慢的形成独一无二的你,这世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是善是恶就是教与育的问题,儿童时期影响为最,青年次之,壮年微。

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就是向善态度的热衷与否 。


你有这种思考是很好的,而且我能够从你的自我反省意识中看到你不是一个非常执著的人,向往真理,但却找不到出口。佛陀在古印度示现教化众生时曾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是一种善巧方便,为了增强众生破除二执脱离苦海的积极性。故在度化各种根基众生时,便会有开权显实,废权立实,会三归一等等善巧方便。你既明白诸法因缘所生的道理,还要明白空不碍有,真空妙有,空有不二的道理。所以,只要你修善法,无漏法,必会有好的因缘果报。但是不能执理费事,要踏实去做,亲自体证,他日必定有所成就!


  人是一个矛盾体。这样理解才正确。

  1. 人有自私的一面,这样能活得好点。
  2. 人同样也有互助的一面,因为互助才能活著。人类活著更好,水涨船高嘛。

  人愿意帮助他人,倒是有两方面的原因:

  1. 人的内心相信,帮助他人会带来好运。这个念头哪里来的?吾以为可能来自於潜意识,也可能是人的推己及人。
  2. 帮助人确实产生很大的快乐。这个可能也来自潜意识?


这其实算是伦理学的一个元命题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