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北京是一次临时公派,那会刚大学毕业没几个月。

那一天,大概9点多的时候,领导问我带身份证没?我说我带了。

10点的时候,领导走过来说:你去趟北京,机票给你定好了,住宿也安排好了,车已经在楼下等你直接送你去机场,你就直接去吧。然后……几个小时以后,一个背著破包的我就在北京城里赶地铁了。

当时住四川驻京办招待所,长安大剧院背后,因为真的很临时的出差,所以我入住酒店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手机充电器。出于对北京的微弱认识,我决定去王府井买充电器。于是,我问了招待所前台小姐姐一个问题,这里去王府井有多远?小姐姐特别热情的说,不远,两个站。

那个时候,成都仅有一条地铁1号线,新会展中心对我来说还是一个很偏远的地方,更别提坐地铁了,所以我对于两个站的理解就是两站公交站,在成都,两站公交车的距离可能就是几百米的样子,出于这个距离感,我决定走路去王府井。

然后我走了20多分钟都还没有到,特别是经过了一个商场,走了10分钟还没有走到尽头的时候,这就有了我对北京的第一印象,真的超级大!

当时,还特意去天安门广场照了一张10块钱的快照相片,那个时候还是小鲜肉,头发真多!

……………………………………

和第一次去北京相比,第二次去北京我是比较深度的游览了北京(毕竟北京有100多个博物馆!)。

第二次的感觉更深一些,就是那种厚重的文化感铺面而来,同时,能在和很多有梦想的朋友一起吃饭聊天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以至于,我现在还是有点后悔当时咋个没去北漂啥的。有点遗憾吧。


第一次去北京是1998年3月,当时我还在上学前班,因为在家里所有孩子中,我最乖巧,所以长辈们也都格外都疼爱我几分。那年三月,姥爷要去北京探望他的姐姐,因为我比较听话所以带我一起去,说是探亲,其实就是带我出去玩。

那时候京九铁路已经通车,我们家就住在任丘站附近,所以必然采用火车出行。这也是我第一次乘坐火车,往返乘坐的都是现在K1611/4/2/3(原1501/4/2/3)次列车的前身,车票搬家的时候弄丢了,当时的车次号我也不记得了,但是记得当时的车是由连云港开往北京南方向,我对北京的第一印象停留在北京南站站房上「安全正点 优质服务」这八个大红字上,至今深刻。

和外公住在姑姥姥家里,那时候她家住在天坛南门那边,有一个非常小的小院子,其实就是四间正房加两天井,我觉得那个小院子特别惬意,从那次之后我经常去那小住,后来翻盖成二层的小楼,再后来拆迁了,一切都成为照片里的记忆。

当时在北京一共玩了七天,去了天安门广场、故宫、天坛、北京动物园、王府井、东单、西单、北京站、陶然亭。具体怎么玩的我都不太记得了,只记得天坛那有个游乐园,在那玩的很嗨皮,最后都不想回家了。

那次出行真的有很多第一次,第一次来北京,第一次离开我们那个小县城、第一次和姥爷出来玩(这好像也是唯一一次,这次回去之后姥爷的身体就一直不太好,一直到我高中的时候姥爷去世,也没能再和他出去玩),第一次做火车,第一次坐地铁,第一次吃肯德基,第一次看到熊猫猴子大象,第一次喝老北京酸奶……

那时候对北京的印象,北京的车很少,路面很宽阔整洁,路上骑自行车的人很多。北京有很多名胜古迹,路边有很多看上去特别气派的高楼,晚上路边的霓虹灯很漂亮,还有就是北京好吃的特别多。

那时候就幻想自己以后能来北京上学,后来还真来了。其实我家离北京很近,现在火车只要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所以自第一次以后,经常有机会到北京来玩,一直到本科来北京上学。

现在回忆那是的北京,再对比现在,只想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第一次去北京是6岁,去玩,北京应该是我记忆最深的去的最多的城市,因为离家近,也是小时候第一次能明确记起来去玩过的城市,当时西单北大街还没有整修,住在西单,旅馆门口有「蒸了炸」卖,那几天吃的最多的水果是杏和荔枝。

没爬长城,没去故宫,去了天安门,动物园,北海,王府井,每天最喜欢干的事,是数公共汽车和坐无轨电车,印象中当时北京的公交车是以黄和绿为基本色调的京华客车。在北京学会了坐公交车,学会了看地图,竟然也学会了北京话……因为北京是第一次去过的大城市,所以至今对北京的评价仍然是大,这座城市对我的影响以及在我心里的地位不可撼动,在北京积累的大城市生活经验是之后去任何城市都受用的。

以此为开头,至今去过北京不下百次,在北京体验了n种第一次:第一次坐地铁,第一次吃西餐(莫斯科餐厅),第一次爬山(对,香山,因为家住平原),第一次看话剧(万家灯火),第一次去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第一次跟出租司机杠(他当我不认识路),第一次知道餐馆招牌上的清真是什么意思……

之后啊……

研一还在北京整整呆了一年,研二还在北京出差一个月,有两次正好是东西城合并了崇文宣武前后。坐火车到过北京站及东西南北站,还到过黄村,顺义,通州西,怀柔,怀柔北,大灰厂,昌平北,地铁1,2,4,5,13号线已坐遍全程,除平谷外,到过北京所有区……


趁晚上

写点什么。

差不多快3年前第一次到北京,对我这样当时基本没出过省,中国省名都没记全的人来说,到北京的每一天都是在井底睁眼看世界。

当时刚刚拥有自己的手机,对拿手机可以随时随地拍照很感兴趣,拍照片一定找各个角度试探,重复拍很多张直到自己满意。微信刚下,还不太会用,只学会了拉黑爸妈。登上QQ发现大家在发关于一只黑色熊猫的各式表情包,第一次看这些ps 表情包,披著被子忍不住笑到失声,完全不像现在已经免疫了表情包,除非特别好笑,否则是不会笑的(严肃:)。第一次走进天安门广场,路上时不时能遇到外国面孔的人,遇到了总忍不住回头多看两眼,但不能总盯著人家看,人家要转头回看就赶紧转移视线,假装在看别的什么 。走进故宫的时候,大G 还未曾从青砖伴瓦上开过。我印象中故宫有一个视角,可以在那直望到市区的高楼,在那个角度,身旁是电视剧里见过的大清古建,上方是空旷透蓝的天和飘著的几朵云,地平线视角耸立著现代化的钢筋水泥。

后来住在一个偏远的酒店里,为了找到目的地,体验了第一把手机高德地图,当时感觉太厉害了,手机地图还能语音导航。当然,现在只会吐槽某地图的定位偏移到计程车司机都找不到我。本来准备在酒店里烧开水自己喝,但被告知北京的自来水喝不得,北京的水质硬的出奇,即便烧开了水,往壶里一看,都是溶解与沉淀的激烈互换。之后到了08年电视里看过的鸟巢,当我实际站在鸟巢脚底下看时,那种由于建筑体积庞大而带给人的压迫感,跟看照片时完全不同。再后来,路过了中央广播电视台CCTV, 没错,就是那个大裤衩,不过觉得它太丑了,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印象深刻的是导游讲旁边的某条路上附近都是啥啥啥豪华奢侈配置,一个路灯多少多少钱,一平米房子多贵多贵,在北京生了个小感冒,发了个小烧去医院挂号有多难挂,看病费用有多么的高,北京的交通又是如何的拥堵......在北京,北京土著当然是不能漏提的。北京土著的典型特征是说话嗓门超大,底气超足,张口就是老北京腔,骂人也不带含糊,我亲眼看到一个女生操著电话对著另一头字正腔圆地大骂「操你妈了个逼」,听得我目瞪口呆。


走的时候和朋友约好。下一次一定要选择5月至10月份这个时候来了。

11月的北京,看不见雪??,吹著风走在路上只想倒著走,广东的冬天太舒服了。个别年份才碰上那么一次最冷2度。但北京冬天最暖和才7度,怎么爬长城呢,真的,喜欢玩的广东妹子,真的不要冬天去。广东的气候把我们惯的,太娇气了

原来逆行踩单车在东城区不会被交警拦下,原来这边的交通和我家乡一样,原来这边的汽车都是不让行人的,原来这边的冰糖葫芦真的就和在家吃的一摸一样,原来现实的北京话口音这么好听,原来室内的暖气这么舒服 …………

错过我上面提的月份去,说下我的感觉。脚没穿雪地靴,冻的走不了路,一走就痛,风大,出门必须戴上帽子。口罩 ,手套都是冷的,手能被冻红,不敢拿手机出来拍照,太冷啦,有带相机的好点,手机拍照的太折磨你。所以因为冷,我放弃了长城。 有遗憾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以前总觉得我离你很远,但是去了之后,才觉得。你很美

,喜欢历史,尊重历史,消费不用很贵。手串10块钱也买得到。冬天也不一定有雾霾,只要有太阳,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