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北京是一次臨時公派,那會剛大學畢業沒幾個月。

那一天,大概9點多的時候,領導問我帶身份證沒?我說我帶了。

10點的時候,領導走過來說:你去趟北京,機票給你定好了,住宿也安排好了,車已經在樓下等你直接送你去機場,你就直接去吧。然後……幾個小時以後,一個背著破包的我就在北京城裡趕地鐵了。

當時住四川駐京辦招待所,長安大劇院背後,因為真的很臨時的出差,所以我入住酒店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買手機充電器。出於對北京的微弱認識,我決定去王府井買充電器。於是,我問了招待所前臺小姐姐一個問題,這裡去王府井有多遠?小姐姐特別熱情的說,不遠,兩個站。

那個時候,成都僅有一條地鐵1號線,新會展中心對我來說還是一個很偏遠的地方,更別提坐地鐵了,所以我對於兩個站的理解就是兩站公交站,在成都,兩站公交車的距離可能就是幾百米的樣子,出於這個距離感,我決定走路去王府井。

然後我走了20多分鐘都還沒有到,特別是經過了一個商場,走了10分鐘還沒有走到盡頭的時候,這就有了我對北京的第一印象,真的超級大!

當時,還特意去天安門廣場照了一張10塊錢的快照相片,那個時候還是小鮮肉,頭髮真多!

……………………………………

和第一次去北京相比,第二次去北京我是比較深度的遊覽了北京(畢竟北京有100多個博物館!)。

第二次的感覺更深一些,就是那種厚重的文化感鋪面而來,同時,能在和很多有夢想的朋友一起喫飯聊天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以至於,我現在還是有點後悔當時咋個沒去北漂啥的。有點遺憾吧。


第一次去北京是1998年3月,當時我還在上學前班,因為在家裡所有孩子中,我最乖巧,所以長輩們也都格外都疼愛我幾分。那年三月,姥爺要去北京探望他的姐姐,因為我比較聽話所以帶我一起去,說是探親,其實就是帶我出去玩。

那時候京九鐵路已經通車,我們家就住在任丘站附近,所以必然採用火車出行。這也是我第一次乘坐火車,往返乘坐的都是現在K1611/4/2/3(原1501/4/2/3)次列車的前身,車票搬家的時候弄丟了,當時的車次號我也不記得了,但是記得當時的車是由連雲港開往北京南方向,我對北京的第一印象停留在北京南站站房上「安全正點 優質服務」這八個大紅字上,至今深刻。

和外公住在姑姥姥家裡,那時候她家住在天壇南門那邊,有一個非常小的小院子,其實就是四間正房加兩天井,我覺得那個小院子特別愜意,從那次之後我經常去那小住,後來翻蓋成二層的小樓,再後來拆遷了,一切都成為照片裏的記憶。

當時在北京一共玩了七天,去了天安門廣場、故宮、天壇、北京動物園、王府井、東單、西單、北京站、陶然亭。具體怎麼玩的我都不太記得了,只記得天壇那有個遊樂園,在那玩的很嗨皮,最後都不想回家了。

那次出行真的有很多第一次,第一次來北京,第一次離開我們那個小縣城、第一次和姥爺出來玩(這好像也是唯一一次,這次回去之後姥爺的身體就一直不太好,一直到我高中的時候姥爺去世,也沒能再和他出去玩),第一次做火車,第一次坐地鐵,第一次喫肯德基,第一次看到熊貓猴子大象,第一次喝老北京酸奶……

那時候對北京的印象,北京的車很少,路面很寬闊整潔,路上騎自行車的人很多。北京有很多名勝古蹟,路邊有很多看上去特彆氣派的高樓,晚上路邊的霓虹燈很漂亮,還有就是北京好喫的特別多。

那時候就幻想自己以後能來北京上學,後來還真來了。其實我家離北京很近,現在火車只要一個半小時的車程,所以自第一次以後,經常有機會到北京來玩,一直到本科來北京上學。

現在回憶那是的北京,再對比現在,只想說: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第一次去北京是6歲,去玩,北京應該是我記憶最深的去的最多的城市,因為離家近,也是小時候第一次能明確記起來去玩過的城市,當時西單北大街還沒有整修,住在西單,旅館門口有「蒸了炸」賣,那幾天喫的最多的水果是杏和荔枝。

沒爬長城,沒去故宮,去了天安門,動物園,北海,王府井,每天最喜歡乾的事,是數公共汽車和坐無軌電車,印象中當時北京的公交車是以黃和綠為基本色調的京華客車。在北京學會了坐公交車,學會了看地圖,竟然也學會了北京話……因為北京是第一次去過的大城市,所以至今對北京的評價仍然是大,這座城市對我的影響以及在我心裡的地位不可撼動,在北京積累的大城市生活經驗是之後去任何城市都受用的。

以此為開頭,至今去過北京不下百次,在北京體驗了n種第一次:第一次坐地鐵,第一次喫西餐(莫斯科餐廳),第一次爬山(對,香山,因為家住平原),第一次看話劇(萬家燈火),第一次去博物館(自然博物館),第一次跟出租司機槓(他當我不認識路),第一次知道餐館招牌上的清真是什麼意思……

之後啊……

研一還在北京整整呆了一年,研二還在北京出差一個月,有兩次正好是東西城合併了崇文宣武前後。坐火車到過北京站及東西南北站,還到過黃村,順義,通州西,懷柔,懷柔北,大灰廠,昌平北,地鐵1,2,4,5,13號線已坐遍全程,除平谷外,到過北京所有區……


趁晚上

寫點什麼。

差不多快3年前第一次到北京,對我這樣當時基本沒出過省,中國省名都沒記全的人來說,到北京的每一天都是在井底睜眼看世界。

當時剛剛擁有自己的手機,對拿手機可以隨時隨地拍照很感興趣,拍照片一定找各個角度試探,重複拍很多張直到自己滿意。微信剛下,還不太會用,只學會了拉黑爸媽。登上QQ發現大家在發關於一隻黑色熊貓的各式表情包,第一次看這些ps 表情包,披著被子忍不住笑到失聲,完全不像現在已經免疫了表情包,除非特別好笑,否則是不會笑的(嚴肅:)。第一次走進天安門廣場,路上時不時能遇到外國面孔的人,遇到了總忍不住回頭多看兩眼,但不能總盯著人家看,人家要轉頭回看就趕緊轉移視線,假裝在看別的什麼 。走進故宮的時候,大G 還未曾從青磚伴瓦上開過。我印象中故宮有一個視角,可以在那直望到市區的高樓,在那個角度,身旁是電視劇裏見過的大清古建,上方是空曠透藍的天和飄著的幾朵雲,地平線視角聳立著現代化的鋼筋水泥。

後來住在一個偏遠的酒店裡,為了找到目的地,體驗了第一把手機高德地圖,當時感覺太厲害了,手機地圖還能語音導航。當然,現在只會吐槽某地圖的定位偏移到計程車司機都找不到我。本來準備在酒店裡燒開水自己喝,但被告知北京的自來水喝不得,北京的水質硬的出奇,即便燒開了水,往壺裡一看,都是溶解與沉澱的激烈互換。之後到了08年電視裏看過的鳥巢,當我實際站在鳥巢腳底下看時,那種由於建築體積龐大而帶給人的壓迫感,跟看照片時完全不同。再後來,路過了中央廣播電視臺CCTV, 沒錯,就是那個大褲衩,不過覺得它太醜了,已經沒有什麼印象了。印象深刻的是導遊講旁邊的某條路上附近都是啥啥啥豪華奢侈配置,一個路燈多少多少錢,一平米房子多貴多貴,在北京生了個小感冒,發了個小燒去醫院掛號有多難掛,看病費用有多麼的高,北京的交通又是如何的擁堵......在北京,北京土著當然是不能漏提的。北京土著的典型特徵是說話嗓門超大,底氣超足,張口就是老北京腔,罵人也不帶含糊,我親眼看到一個女生操著電話對著另一頭字正腔圓地大罵「操你媽了個逼」,聽得我目瞪口呆。


走的時候和朋友約好。下一次一定要選擇5月至10月份這個時候來了。

11月的北京,看不見雪??,吹著風走在路上只想倒著走,廣東的冬天太舒服了。個別年份才碰上那麼一次最冷2度。但北京冬天最暖和才7度,怎麼爬長城呢,真的,喜歡玩的廣東妹子,真的不要冬天去。廣東的氣候把我們慣的,太嬌氣了

原來逆行踩單車在東城區不會被交警攔下,原來這邊的交通和我家鄉一樣,原來這邊的汽車都是不讓行人的,原來這邊的冰糖葫蘆真的就和在家喫的一摸一樣,原來現實的北京話口音這麼好聽,原來室內的暖氣這麼舒服 …………

錯過我上面提的月份去,說下我的感覺。腳沒穿雪地靴,凍的走不了路,一走就痛,風大,出門必須戴上帽子。口罩 ,手套都是冷的,手能被凍紅,不敢拿手機出來拍照,太冷啦,有帶相機的好點,手機拍照的太折磨你。所以因為冷,我放棄了長城。 有遺憾的人生纔是完整的

以前總覺得我離你很遠,但是去了之後,才覺得。你很美

,喜歡歷史,尊重歷史,消費不用很貴。手串10塊錢也買得到。冬天也不一定有霧霾,只要有太陽,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