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開國皇帝,底層出身(劉邦朱元璋)和貴族出身(李世民趙匡胤)存在什麼差別?


頭疼。。。這種真的算是月經問題,時不時就有人拿出來又說一次,簡直沒完沒了。我倒想問一句,認為農民起義成功後,劉邦和朱元璋屠殺功臣這種刻板印象到底是怎麼來的啊?

漢初因功分封的列侯有145人,異姓王8人,共有功臣153人。其中僅有6人不得善終

其中豐沛功臣為60人,這是劉邦的核心團隊,裡麪包含蕭何、曹參、周勃、樊噲、王陵、夏侯嬰、雍齒、灌嬰、周苛、周昌等,除了一個人以外全部得以善終。

唯一被殺的是陽夏侯陳豨,高祖十年(前197,陳豨反叛,自立為代王,高祖十二年冬,陳豨被樊噲軍所殺。這貨是真的反叛,殺的理所應當。

除此之外,93個功臣中,被殺的只有8個異姓王之中的5個。這八個異姓王裏包括齊王(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後燕王盧綰)、長沙王吳芮、韓王信

這裡面被劉邦所殺的是三個人,呂后所殺是兩個人。被殺者包括齊王(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後燕王盧綰),韓王信

其中韓信一直有謀反的野心,被人告發之後降為淮陰侯,後來又試圖結交他人準備叛變,被呂后誅殺。

彭越是因為不聽調遣,被劉邦斥罵。彭越感覺到不安。後來有人去劉邦那告發彭越要謀反,經過一番波折,最終彭越被呂后誅殺。

英布是彭越死後,心生戒備。有人告發英布謀反,劉邦不信,派人調查。結果英布以為這是要害自己,真的造反,後被殺。

臧荼是項羽封的燕王,不屬於漢功臣行列,後謀反叛變,被誅殺。

盧綰私通匈奴,被有司發現,潛逃匈奴。

韓王信是匈奴入侵時不敵,投靠匈奴人。在戰場上被軍隊擊敗殺死。

所以漢初所封153位功臣,僅有6人不得善終,而且這六人或多或少都涉及謀反,通敵等大罪,並沒有什麼劉邦故意屠殺功臣的事情


漢朝清點完了,接著說明朝,明朝到底有多少功臣呢?按記載為25位公爵,79位侯爵,12位伯爵,11位子爵,23位男爵。共計150人

25位公爵,被賜死或處死的公爵僅有4人,分別為李善長、馮勝、傅友德、藍玉。李善長是因為結黨營私,藍玉涉嫌謀反。

79位侯爵,被賜死或處死20人,分別為唐勝宗、陸仲亨、周德興、鄭遇春、費聚、趙庸、朱亮祖、胡美、黃彬、梅思祖、陸聚、曹興、葉升、曹震、張溫、李新、陳桓、張翼、朱壽、孫恪。這名單裏大多數是因為貪污,以及被兩次大案牽連

12個伯爵, 被賜死或處死的伯爵僅僅只有2個,分別為桑敬、汪廣洋。

11位子爵、23位男爵,沒有被處死的。

150名獲封爵位的功臣,被處死的僅為26人,而這26人被處死的原因要麼是貪污腐敗,欺壓百姓(比如朱亮祖),要麼是打擊黨爭和謀反(李善長,藍玉等),要麼是維護下一代皇權(馮勝、傅友德等)。雖然相比漢朝那是多的多了,但是也沒有大家想像的那樣「屠殺功臣」

對於封建王朝的皇帝來講,已經可以了。當然如果朱元璋不打擊貪腐權貴,不為老百姓做主,這個數字反而還會再少點。。。


命題不成立!劉邦和朱元璋的功臣集團真正死於皇帝的並不是大多數。李世民與趙匡胤也絕非不殺功臣……說白了,盲人摸象。


打個比方,我和朋友一起創業開公司。我比較能幹,擅長拉關係跑業務,朋友比較擅長搞產品研發,大家術業有專攻,合作幹活,相得益彰。但場面上的活都得我跑,為了工作方便我掛個總經理頭銜,朋友掛個助理或某部部長頭銜。

後來生意越做越大,我們吞併了很多公司,成了業界翹楚,這時候我佔有的公司股份超過52%。朋友的股份不到30%。而且我這個總經理名頭含金量坐實了,我成了他實際的領導,朋友可能就不平衡了,認為我們兩個人差不多,憑啥我佔的股份多。而且,憑啥我就要領導他(以前的掛名都是唬外邊人的,關起門來彼此誰都不當回事)

或者朋友沒有不平衡,我卻擔心朋友會拉幫結派把我擠走。畢竟我們一起創業,我太清楚朋友的能力了。

上述例子可以解釋寒門崛起的皇帝屠殺功臣的初衷。合夥人,因利合,極有可能因利散。

而出身好的皇帝嘛,資金 人員 產品都是我自己準備的,你們一個個都是職業經理人,想造反或跳槽,一個員工也拉攏不走,你們得掂量掂量,沒有平臺的庇護,單打獨鬥,能翻多大的浪。

既然如此,我犯得著做掉你們麼。


謝謝大爺點我。


因為皇帝想讓所有人叫他爺,功臣卻想著叫他哥哥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