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語可以了解一下,北方唯一的非官話方言。


第一個問題,北方沒有沒有語言學上的另類方言?

有的,晉語,就是山西話,依照教科書是歸在北方方言(官話)的西北亞方言下。但是山西話還保留著很多古漢語的入聲,這是北方方言中沒有的。如果再細分山西話,那就更豐富了。所以山西話是否應歸屬北方方言還是作為單獨一類方言還挺有爭議的。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北方、西南全屬於官話,南方就有很多種方言與官話並行?

首先,官話中除了江淮官話外,都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就是失落了全部中古入聲,中古漢語中的「-p,-t,-k,-m,-n,-ng」韻尾只剩下「-n,-ng」,但出現了大量兒化韻「-r」韻尾,部分官話片區把「-p,-t,-k」合併成喉塞音「?」或「h」。原本連接「i」韻母的「g,k,h」聲母已被顎音化成「j,q,x」聲母。官話在失去清濁對立的過程中,沒有經過劇烈的聲調分化,但出現了中古平上去入以外的輕聲。因此,官話方言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應產生的複合詞。上述現象在其他方言中比較少見。

在語言問題上,對於南方方言的現象有句俗語叫「十里不同音」。每一種方言幾乎都有其獨特的一套語言系統,相當複雜。

哪怕是歸屬同一方言內,但是可能隔個方言片區就可能完全聽不懂,比如閩方言,不同地區的閩方言之間的交流只能使用帶口語的普通話交流。

而且南方由於早年不斷遷徙,方言片區劃分不能完全按地理區域劃分。比如客家話是主要流通於廣東北部、東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廣西東南部,但是在四川,湖南,浙江,台灣等客家人聚集地也可通行使用。

極具江南特色的吳語,繼承了中古漢語的整齊八聲調和三十六字母框架體系,語法結構也與普通話差別甚大。作為吳越人的母語,也是跟吳越文化血脈相連。

還有湘語,還可分為新湘語跟老湘語。新湘語受官方影響較大,聽起來跟西南官話相似,但是新湘語仍較完整保留了入聲調。所以有個很有趣的現象,說新湘語的人比較容易聽懂西南官話,但是西南官話的人民聽新湘語反而有難度。新湘語跟老湘語的互通程度也較低,主要是老湘語分布衡陽、湘鄉一代,受外部語言影響低。

主要流通江西境內的贛語,古稱傒語,又名江西話,為漢族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語言。形成於宋代,在相當程度上保留了中古漢語中的入聲和尖團音。贛語劃分九個方言片區,但是互通性還是比較高的。

粵語是南方方言中較為國人熟知的,在國際上的流通性也不亞於官話,國內分布主要是廣東廣西地區,還是香港澳門的官方語言。粵語含的九聲六調,也保留了中古漢語語言特點。而現在的粵語中還有很多外來詞,比如便利店稱為「士多」,就是音譯於「store」,草莓稱為「士多啤梨」也是音譯於「strawberry」。外來詞的粵語多是流通於香港澳門等地區。

所以為什麼南方方言能跟官話並列,是因為他們都是獨立的方言體系,當然,在官話中仍然有很多有特色有爭議的方言,有興趣可以去查閱資料了解,就不贅述了。


是晉語吧。我記得看過篇論文,說唐宋時,北方的西北方音就與東部方言分道揚鑣,前者演變為晉語,特點體現在白讀音中


多北算北 北方有晉語 南方有江淮官話 (感覺要被爆錘 逃


第一個問題很多答主說了。

第二個問題我大概能答答看?所謂官話是官方規定的標準語。

北方有官話,是因為國家首都幾乎都位於北方地區,或者說,中原地區。當時受到經濟和交通水平制約,官話其實沒能傳的太廣,南方一些地區就傳不到了,或者是只有少部分科舉為了做官的或者是商人才會。

至於西南地區,我貼一段來自360百科的話語吧

漢族移民西南,四川屬較早的地區之一。四川古為巴蜀之地,土地肥沃,地理偏安,漢族最早遷入此地的時間在秦統一巴蜀之後(約公元前301年) ,從秦至宋,歷代均有漢族因躲避戰亂、天災等而遷入四川的。如唐末黃巢起義,漢族遷入四川的線路主要是越過秦嶺移進,故主體移民為中原漢族(以陝西、甘肅等地為主), 當地的方言以北方官話為主 。

明清兩代是漢族大規模移民西南的重要時期,西南官話即在這段時期中,因語言或方言間的不斷影響、融合而逐步形成、定型。元末明初,湖廣一帶是元朝軍隊與紅巾軍及朱元璋廝殺拉鋸的主場之一,戰亂使得當地人口的急劇減少,造成人口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呈由密變稀的狀態,故明洪武年間,出現了"江西填湖廣"和第一次"湖廣填四川"的移民大潮,同時在滇黔、桂北一帶廣設衛所,遷入大量移民。

明代大移民,徹底改變了西南原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結構,遲至明末,漢族已在西南地區的民族結構中佔據絕對優勢。


滿語?

朝鮮語?

俄羅斯語?

維吾爾語?

………

這些算是北方人種的方言吧。


1、晉語,晉語區內臨近倆縣未必能溝通;2、北方是平原,文化傳播比較容易;西南官話其實是移民的產物;南方多山,丘陵不容易形成統一的語言。像福建一個縣可能不止一種方言,這點和晉語區是比較類似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