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裡是西方稱儒家為儒教?中國人自己都這麼說的啊。比如「儒釋道」的說法。只是現代很多人不承認儒家是宗教而已。


你把這個「教」理解為「教化」,就可以了。


管儒家叫」儒教」,其實不僅是西方人。中國人也管儒家叫儒教,連儒家自己都管自己叫儒教。所謂」儒佛道」,是儒家自己喊出來的。大家都喊儒教是有道理的。

一、儒家,很單薄,很短命

儒家政治理論其實只有兩句話。

其一,孔子的克己復禮。諸如推崇周禮,仁,道德等等,其實都是圍繞克己復禮,延伸說的。比如,」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所謂仁,還是克己復禮。生產力、社會,從西周發展到春秋,根本不可能時光倒流,歷史開倒車。

其二,孟子的仁政治國。治國不是空喊,也不是想當然。比如孟子推崇的什一稅,有稅收預測,國民經濟計算嘛?史記對孟子說王的內容,有明確的評判:「迂遠而闊於事情」,也就是空談,完全不切合實際。然後,孟子就「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也就是給孔子這個編輯做編輯了。

儒家政治思想僅此兩條,還有啥?

二、殺人與自宮

到西漢,儒家出了個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生從此走上政治舞臺(當官了)。但是,「三問三答」(儒家自稱為天人三策,漢武帝是天、董仲舒是人)中,董仲舒是付出了巨大代價纔得到獨尊輸入的。這個巨大代價就是自宮"克己復禮"、「仁政治國」。儒家徹底刪除政治理想,以孝馴化天下(百姓),徹底成為執政者的打手。這也正是儒家蛻變為儒教的根源。簡言之,儒家屠殺了百家,但自己也落得個被閹割政治理想的下場。

董仲舒實際上是被後世儒家信口胡吹的。史書上的董仲舒,在漢武帝哪裡只混到一個「易王相」。西漢的分封是局部的,而且是很小的。所謂易王,大概也就一個縣那麼大,自然權力也就是一個 縣令而已。縣令的「相」,往大了說叫縣丞,往小了說叫師爺。跟西漢如何執政有一毛錢關係嘛?歷史上,董仲舒可能自己也非常不滿,搞出了用「天人感應」解讀兩次宮中失火的事,被漢武帝定位死罪。雖然最終赦免了,但董仲舒被打回原形,做回教書匠直到死亡。董仲舒得到了啥?

三、後世儒家

後世儒家對孔孟言論有過很多演繹。但是,實際上都屬於當家長管一個家的一套,去管理國家。除孔孟的兩條政治理論之外,儒家的種種 說教,內容上更像是家長管孩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父親用來教育孩子合適不合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父親教育孩子合適不合適?仁義禮智信,父親用來教育孩子合適不合適?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國家是男身、還是女身?這個不搞清楚也修不了啊。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皇帝自己不種地 ,不能讓農民種地?皇帝不織布,不能讓國人織布?

所以,儒家的很多說教,用在治國上是很搞笑的。

四、拿成就說話

成名成家是需要足夠成就的。以政治思想學派論,創立一個政治制度,或者設計並成功施行一次徹底的社會改革(其中,涉及土地的改革,是最深徹的改革),等等,只有這樣的,才能稱之為政治家。

理論家,要著作等身;教育家,要桃李滿天下。即便算孔子的72賢者、3000弟子,有哪個算得上桃李的?一個個灰頭土臉的,在當時的時代都是普通人,頂多算個芝麻就不錯了。

儒家有什麼成就?

還是儒教合適點。


首先中國人自己將儒道釋並列,稱之為三教。然而這裡的教主要側重教化,宗教意味較少。

當中西文化接觸交流時,西人將儒家翻譯為confucianisme, 來源於孔子的譯名confucius.並將其與基督宗教相提並論,這時候話語的場域放在了宗教上,討論的是宗教意義。在回譯到漢語語境時,只有儒教才能貼切對應,當然無法做到完全對應。

說到底還是西人的宗教語境強烈,confusianisme這個詞語被動地賦予了更多的宗教意味,或者說凸現了其宗教意義。

而事實上,歷史上儒家本來就是一些綜合的面向,有政治,有哲學,有宗教。或者說,中國文化思想並不與西方思想一一對應。西方的文化分類並不能完全適用中國文化的概念。


西方人把不信奉武力,用禮儀規則治國都叫宗教治國(尤其是古代)。現在也有殘餘,美國總統就任要按著聖經發誓。

中國也有儒釋道三教的說法,這三者也正好是不推崇武力的。(起碼明面上不講)儒家講仁義、佛教講的也是哲理型的東西,道教:張天師的孫子張魯在川時,也是構建了一套「義倉」制度的。

可以說儒教這個說法是中外都認同的。


別說西方了,元朝時,對儒教也很好,設立了儒戶,在元朝統治者看,儒家的讀書人和其他宗教一樣都是拿著幾本書,咿咿呀呀的誦經(古詩讀書是吟誦,與和尚道士念經類似),所以在元朝讀書人的地位也不高,排名第九


想請教一下,儒家和儒教在西方語言裏分別是怎麼說?


因為儒家是道教的一個永恆不可分離的組成部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