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较其他35mm,85mm,135mm同光圈定焦,价格好像都稍微便宜一些。我只是单论尼康的镜头。

是技术上相对简单,还是做工不一样?50mm和人眼焦距最接近,这其中有什么联系么?


会思考的小朋友。

首先不是焦距的问题,人眼的焦距(从Node Point到眼底的距离)根本不是50mm,谁的眼球直径50mm来著?那是牛眼!不是人!

你说的,是视角。标准50mm镜头视角是47度,人眼的「感知」视角差不多也是这个数。

不过还是先说结论吧:

同工艺以及成本没什么太大关系,产量问题。产量实在太大了。

@轩辕阿布酱 真的以为标头的成本是最便宜的?非也

45/2.8P的镜头,单只成本(这里指物料成本,不考虑其他平摊在每只镜头的费用)绝对在50/1.8之下,但复刻版本的价格是50/1.8的三倍有余

我查了45/2.8的产量,P版和NC版以及更早的版本加起来可确认的不到8万支。

而50/1.8,单Ai和AiS,产量就超过90万支,这还不包括E系列的200万支,以及AF系列的250万支!AFS现在的产量也超过了70万支。(数据来源:Nikon Lens Versions and Serial Nos)

所以这才是低成本的关键。

这就是标头价格三倍的Nikkor 45/2.8P

(来源见水印)

这个镜头工艺成熟吗?成熟。Tessar结构还有不成熟的?

这个镜头结构简单吗?简单,四片3组,地球人都知道

这个镜头成本高吗?不高,普通的Tessar镜头而已,没有任何特长(小是仰赖Tessar结构,不是说原本很大优化到很小。谁家的Tessar标头都不大的)

但是,贵吗?

贵,比标头贵的多。

---------------分割线----------------

古往今来,在不考虑光圈大小的情况下,视角符合(接近)人眼视角的镜头,大体上都是便宜的,或者说,至少不属于昂贵的,因为视角、影像素质等都比较容易达到一个平衡,或者说折衷的优选方案。换句话说,47度左右的视角,是【容易达到的视角】,也就是说,你甚至可以理解为——在这个世界的物理体系下进化出来的人类,选择了一个容易「长出来」的,具有这么个视角的眼球。

如果在另外一个世界中1+1不等于2,动量不守恒,热力学定律全部失效,那我们的视角可能不是50度而是25度。但——在这样的世界中,最便宜镜头的视角很可能也是25度。我不知道你是否知道「涂了黄油的面包永远是有黄油那一面著地,就算是在引力不同的星球上长大的外星人一样有这种烦恼——因为引力不同,所以身高不同,桌子高度也不同,这一切都考虑进去的话,黄油面还是会著地」。就是这么个意思。(以上纯属猜测,仅供参考
工艺成熟,结构简单,没别的。

你看看 50 1.2便宜吗


买的人多卖十万只的50 1.8或者是16-50再或者28-70镜头肯定比卖一万只的35 2更会比卖一千只的 15 2.8便宜
你买个宾得的50定看看便宜不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