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的增長,未來人們會用什麼辦法實現糧食增產?


全球積溫絕對的,太陽每天輻射能量是一定的。我看這問題下面有些回答搞些高科技,說唄了就是用煤,石油(本質還是太陽能)來生產糧食。而這些都有邊際效應。


這個應該邀請袁隆平啊…我不會啊…


對我國而言,相對於增產,現在更需要考慮的應該是人口怎麼維持增長。生育率這麼低,喫飽飯其實相對於現在的生產能力而言完全沒有問題。現在的目標主要是喫飽肉,這個就有難度了,所以糧食種植下一步最需要突破的點,我覺得是高蛋白植物的增產以及隨之而來的高品質口糧的研發。


城市工作機會減少


非農業專業,自己有點淺薄的想法,歡迎指正。

個人覺得,糧食生產的未來,最終會走向工業化,就是那種依靠轉基因技術,無土栽培等,甚至用基因改造的微生物發酵,在工廠裏依靠電能等能源快去生產糧食。

我以前上高中的時候,說限制植物生長的因素,主要是植物附近二氧化碳濃度太低。如果能夠人工增加二氧化碳濃度,那麼植物的生長就會大大加快,在工廠裏控制二氧化碳的濃度,比在自然環境裏要容易。

然後是成本,的確,目前來看,工業生產糧食的成本是高於農業生產的。但是要從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

一,隨著社會整體收入增加,農業生產的人力成本其實是增加的,聽說有不少農村現在都是老人種地,年輕人都去打工了,覺得種地收入低(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但是比例不少),這個反向說明,從長期來看(10年以上)農民要增收,糧食必須要漲價,漲的其實就是人力成本。反過來,如果糧食不漲,沒人種糧食,糧食的價格仍然會因為供需關係而上漲,這其實為工業化生產糧食創造了條件。

第二,科學的發展。科技進步,特別是能源方面的進步,其實會逐漸降低能源的成本。現在各大國都在拚命搞受控核聚變技術,一旦突破,能源價格會暴跌到接近0(原料無限,會稀釋設備的成本)。當然,受控核聚變我讀書時到現在,一直是50年會有突破,雖說是個調侃,反過來也說明技術難度非常大。不過科學就是這樣,一百年前的人也想像不到現在的水平,對科學要充滿信心。

第三就,工業生產最大的優勢,就是規模化,他會顯著的降低成本,美國農業生產成本低就是因為連片農場,即使用農機,影響也不大,這就是規模效應。

當然了,作為一個外行,具體到技術細節上肯定不甚了了,但是從長期來看,我覺得這是必然的趨勢,核心就是科學會改變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包括糧食生產。


停止進口糧食


農業可以機械化智能化工廠化,但根本點還是水,可以超大規模海水淡化,但太費電,更強更有力的能源獲取方式是核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