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几位英年早逝的年轻科学家: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 「青年千人计划」获得者何智教授,因腹壁转移腺癌疾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9月24日凌晨1点45分在北京逝世,终年35岁。这是我的学长。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赵永芳,因突发急病,经抢救无效,于2016年8月15日0点20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306医院去世,终年39岁。

最新去世的:

肖育众生前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副教授。而被提拔为副教授的时候,肖育众未满28岁,是院里为数不多的破格提拔的副教授。1988年出生的他,曾经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2年被保送到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研究所硕博连读。博士毕业时,他获得中科院院长奖。

7月4日,肖育众在实验室内毫无征兆地猝然倒下,经抢救无效,宣布心源性猝死。而当这个年仅31岁的芳华青年离开人世时,他的孩子刚刚出生7天。

当然还有医学界的专家:同仁医院眼科青年医师、北大校友王辉。

只有生存无虞,才能创新发展——从0到1创新的关键

科学网-jlrlmylt的博客 - 李明阳?

blog.sciencenet.cn图标

最近10多年,国家的科研投入呈直线上升趋势,中国学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也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然而,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仍然没有取得重大突破,使得我国在与世界强国的贸易战中每每有掣肘的困境;标志著重大原始创新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数量屈指可数。如何实现从0到1创新,媒体讨论了很多,也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其实,解决困境的答案很简单,让科学研究的从业者生存无虞,假以时日,创新的成果必然蓬勃而出。

道理很简单,在职称评聘、工资待遇、实验室面积、招生指标,所有关系从业者生存的方方面面,与科研绩效产出的耦合关系越来越密切的背景下,从业者只能把所有的时间、精力放在投入产出比最高的跟风式项目、模仿式科研上。在生存压倒一切的严峻形势下,能够不抄袭、不剽窃、恪守职业道德的从业者,已经难能可贵了。最近接连曝光的论文重复、抄袭现象,从戴帽子大牌教授、双肩挑官员,直到草根教师,基本覆盖了整个学术界的各个层面,足以说明绩效考核、科研大跃进带来的危害之重。而最近2天,2位刚过30岁的年轻博士英年早逝的报道,足以说明在一切与生存挂钩的绩效考核大棒压力下,年轻知识分子的生存压力之大。

真正的原始创新,应该在瑞物细无声的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不经意地产生。如同只有在人类干扰极小的原始森林才能栖息大型濒危物种,只有平静的湖面下面才能孕育蛟龙的道理一样。然而,现有的各种做法正好与原始创新的初衷背道而驰。

改革开放之初的大学校园,还是比较安静的,大学教师虽然普遍平穷,还能静下心来做学问,如同平静的湖面。然而好景不长,SCI论文在华东地区某高校倡议下,被引入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平静的湖面掀起一丝涟漪。接著,教师分级、教授分等,教师群体开始骚动,湖面起了波浪。再接著,人才工程、绩效考核被普遍引入高校教师人事制度,原先平静的湖面波涛汹涌。再接著,双一流、本科评估接连出台,高校教师收入差别的基尼系数已经跃升各行业之首,汹涌的湖面已经是波浪滔天。戴帽子的精英在汹涌的湖面乘风破浪,一部分投机钻营者利用频繁变动的制度的缺陷浑水摸鱼,少部分不习水性者被淘汰出局,大部分人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随波逐流。可以想像,在这样一个剧烈变动、无法预期、人人自危的环境下能够孕育多少重大创新性成果。

生态学中有个适度干扰理论,意思是强度过大、频度过高的外来干扰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极端的干扰事件甚至会使生态系统发生逆向演替甚至摧毁整个生态系统。从教数十年,最大的感觉,目前这种急功近利的环境,对从业者原始创新、踏踏实实做学问精神的伤害,不敢说绝后,但也是空前了。最为令人担忧的是,历经多年的绩效考核、人才工程之后,相当一批一线科研从业人员已经尽显身心疲惫之态,强弩之末力不能穿缟素。这种高大上科研工程驱动下的绩效考核持续巨大压力下,究竟能产生多少绩效,值得怀疑。前几日,科学网上「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的博文,受到众多博主的推荐,已经充分说明了这种比较微妙的心态变化。

其实,扭转这种趋势的做法很简单,管理层应该有这样一个魄力,停止一切不切合实际的科研大跃进工程、终止一切不符合科研规律的绩效考核,花大力气、持久的耐心不惜以较高的待遇,养活一批短期内没有产出的科研闲人。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从0到1的跨越。

如果做不到以上几点,所有的建议与讨论都是缘木求鱼、无济于事,所谓的钱学森之问,也永远无解。


科研才俊/社会精英猝死叫英年早逝……

普通人猝死叫猝死……

事实上心脑血管疾病一直是全世界夺走生命的头号杀头。

现在的年轻人,熬夜、压力过大、不均衡不规律饮食已经几乎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了。加上贯穿整个社会的超劳,在「996」的加持下,上面的几个问题又被放大。「英年早逝」的新闻层出不穷,惋惜之下,又会有多少人真正在意呢?

如何看待?

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工业革命,随后便开始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几百年的博弈,直至20世纪40~60年代后,发达国家才慢慢的提升福利以及落实休息制度。而随著中国的崛起,一些传统发达国家的优势产业受到挑战,他们的产业工业以往的宽松氛围也受到了影响。

未来的中国成功崛起的话,中低端产业只是为了容纳人口就业,高端产业产值高又不需要太多劳动力,过剩的生产力为了不毁灭自己只好提升社会福利给予人们消费力。或许这天,情况会好的多。

但是矛盾又怎么会凭空消失呢,也许中国已经不再需要压榨劳动力了,但是其他一些后发国家呢?那些被中国打得失去挑战力的国家呢?


科研作为一种成熟的行业,特点之一就是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很多科研工作者因为过度劳累产生各种身体问题甚至猝死。

很多人对马云的「996福报」言论嗤之以鼻。但是对于国内各大高校和研究所来说,996像呼吸一样轻松。很多实验室都是9117,大老板催促年轻的小老板干活;小老板们起早贪黑地干活想再申请几个基金,最好拿个人才帽子;博士后们急著发文章拿tenure稳定下来养家糊口;而硕士博士们作为底层劳动力还指望著发文章毕业不要延期,不要让自己的工作被抢发了。

所以几乎科研工作者们都在争分夺秒地搞科研,把能用上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上了,狭隘点说,每天多工作一点,早点发文章就是一切

另外科研行业有很严重的压榨和剥削现象。多表现在大老板对小老板的剥削,老板对学生的剥削。

大老板一般资源人脉足,为了文章会督促小老板工作,小老板的工作出来了大老板自然就更有声誉和名望了,也就可以申请到更多的钱;而学生们天天被老板耳提面命,做这个做那个,任务多,不加班加点地干根本干不完。干不完,老板就会生气,diss你又在偷懒甚至给你穿小鞋。学生又不能像工作的人一样辞职不干,只好每天埋头干活,十个小时或者十四个小时。

无论是来自内在对自己的鞭策,还是来自外部上司或者老板的压力,科研工作者不得不加班加点地工作。这样做的后果之一就是身体状况变差,甚至猝死。

以上。


前面有答主介绍了几位英年早逝的科研人才,多数是发生猝死,再加上媒体也时常传出某某博士猝死的消息,众多科研同胞们为之惋惜的同时也心有余悸。

猝死是一种隐蔽的、突发的严重疾病,大部分诱因是冠心病, 其次包括作息不规律、生活习惯差、情绪不稳定、精神高压力等也是诱因。其实不只是科研人员,猝死这一现象越来越年轻化,百度搜索「猝死」,令人心惊:

在论文至上、基金项目至上的科研领域,脑力和体力的消耗都非常巨大,再加上废寝忘食、作息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等等状况,无一不是在透支自己的生命。

我们祖国日益强大,多个领域都赶超英美,我之前的回答有贴过Clarivate的今年的统计,我国2018年的论文发表数量成功超越美国位居世界首位。那么这个成果怎么来的?论文发表很容易吗?抛开水文不谈,甚至说即便是水文,也大部分是苦做实验无果,上有导师催促,下有毕业提醒,中间还夹杂自己与同行的对比和不甘落后,然后投水刊发水文。但以我多年接触科研人员的经验来看,几乎所有的科研人员,在课题之初,都是抱著高优秀成果、发高影响因子论文的目的去做的呀!他们怎么会不废寝忘食的去努力呢?「996」吓坏了很多人,唯独科研人员不屑一顾,为什么?因为他们很多人可以从早八点到晚22点一直待在实验室(除了吃饭等必要行为)。

说到影响因子,又是广大科研领域人员心中的一根刺。现在科研能力的高低全仰仗这个数据,为了这个数据,人们只图将研究做得更细致,更精准,又怎能不超负荷工作呢?

而至于精神压力,知乎上那么多生化环材劝退贴,还有《Science》发文「It』s okay to quit your PhD.」,「收入低、学术要求高……部分高校师资博士后陷困境」......那么多科研人员的真实示例和心声吐露,我想我就不用多说了。硕博压力更多的是来自导师压榨,付出巨大成果甚微,甚至没有成果(毕不了业);「青椒」压力更复杂些,大老板督促、高质量论文的产出、基金申请、职称评比,关键还要养家。所以这部分人往往十分容易焦躁和抑郁。

超负荷工作和无处排解的精神压力,像两座大山,压在诸多科研人员的肩膀上。就算很多人是热爱科研的,是抱著极大的热情去投入的,但人终究不是钢铁,没有适当的休息,热爱救不了心脏。

希望每位科研人员都能善待自己,总要想办法让自己有适当的休息和身体锻炼。

关注微信【EditSprings_xiaosi】,科研之路伴你成长。


以前写过一个回答:

最近这种事情比较多,总是想写点什么,写了又删,删了又写。怕思想过于消极,打击了诸位,可是这种事接连发生,不写点什么总是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实话说,以后,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消息爆出某某社会精英因工作压力过大而猝死。

人活著,就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哪一方面除了问题都会影响到自己;积攒得多了,都会致命的。身体健康和饮食、生活习惯这些有关,心理健康和社会、工作、家庭、自我追求等更加相关。从这点出发,我们分析几种典型的人:

底层劳动者:没有获得足够的金钱、时间和荣誉,但社会认同要求低,往往自我认同要求也低,所以即使没有荣誉,心理也往往不会出现大的偏差。但注意,由于没有金钱和时间,底层体力劳动者猝死往往因为身体原因,从这点分析上说,死亡人数不会少。

一般劳动者:获得了一般多的金钱、时间和荣誉,金钱和时间虽然不算多,但保证身体健康是没有问题的,除非遇到重大疾病;社会认同要求和自我认同要求虽然比底层劳动者高,但自己也是往往可以达到的,所以心理往往也不会有大问题。这部分人一般不会猝死。

精英劳动者:金钱数量不定(例如IT可能高,青椒估计没多少),但没有时间,获得了比较多的荣誉。对于金钱多的,可以尝试拿钱补偿时间少对身体健康的损失;对于金钱少的,身体健康保证不了。虽然获得了比较多的荣誉感,但社会认同要求很高,自我认同要求也很高,大概率高于当前的状态,导致心理健康不能保证(平白的说就是压力大)。所以这部分人既有因为身体原因而猝死的,也有因为心理原因而自杀的。

老板:已经获得足够的金钱、时间和荣誉。金钱+时间=身体健康,荣誉=达到自我认同+达到社会认同=心理健康。所以老板大概率不会猝死。除非突变使其不能达到自我认同或社会认同,进而心理出现问题造成死亡(自杀)。

看出来趋势了吗?死亡原因有身体和心理两种,金钱和时间越多,越不会因为身体原因死亡;荣誉和自我认同+社会认同越相符,越不会因为心理原因死亡。而这两点的交点就在精英劳动者。对于走科研路线的学术青椒来说,从马斯洛需求理论入手,他们更加看重最高的「自我认同」,而不是「物质需要」,但恰恰相反的是,在科学领域「不满是向上的车轮」,所以即使外界没有施压,科研工作者为了追求更高的学术造诣,进行超长时间的工作都是正常的,而当外界施压时(比如评职称),这个工作时间将更加得长,当「时间」项不足以支撑身体健康时,便会猝死。

为何说这种事情会更加频繁地爆出呢?因为整个社会是向上的,大家会看著精英,会仰慕老板。越来越多的人会尝试成为精英,而当少部分精英经过殊死搏斗后,才能成为老板,所以精英劳动者又成为了社会关注点、社会舆论和社会导向的热点领域,从而使得每个死亡者都有可能进入公众视野。反观底层劳动者,他们的死亡数量我相信不会少于精英劳动者,但却几乎没怎么听说过,这是因为他们不是社会的主要关注点,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有人跳楼时不会有人注意到墙角死了个虫子,这是很可悲的一件事。

这种趋势一旦开始,便很难停止,因为努力追求这件事从本质上说是完全正确的,精英劳动者的产出极大地丰富了这个社会,因此精英工作者努力工作是正确的,是值得鼓励的,也就是「福报」;而如果因为少数的人死亡,就停止倡导这种精神,反而会造成社会质量的下降,所以对于这种事,界限是极其模糊的,这也可以解释XX日报对996等等模棱两可的话语。诸位如果有条件,可以用Netlogo进行一个简单的社会学收益建模,你一定会发现,如果不控制,这个社会会向著压力越来越大,工作时间越来越长的方向发展,直到死去的人造成的收益损失和活著的人增加的工作时间产生的收益增长互相抵消,从而达到动态平衡。到那时你可以看看,死去的人占了总人数的多少。

总而言之,各行各业的精英劳动者在光鲜的背后都有种种痛苦,比如北京几百万的房贷,比如几万一年的学费,比如一年十片论文的要求,比如天天应酬的生活状态。与其说是社会的现实,不如说是社会发展到这一步了,为什么以前没有那么多猝死的?那是因为以前没有这么多精英劳动者。在这个时候,我们只能静静地看著,什么都做不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