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社會氛圍,回報率。

人一般是趨利避害的,做一件事必然是要考慮這件事是否划算。人也是從眾的,別人都去做往往也會跟著做。

社會上如果普遍一戶多子(四個以上),被這種效應帶動下你也有可能傾向生育。當社會上大家都節育的時候,你也很難鼓起足夠的心態去生兒育女。

以上圖為例,韓國和朝鮮的出生率相差兩倍以上,主要就是被回報率所影響。

在韓國,撫養一個孩子長大需要3億韓元,而孩子在30歲之前連自己都養不活,等你垂垂老矣的時候還要掏錢給子女,這時候生孩子確實沒什麼回報率,不划算。

在朝鮮,從小學到大學全部義務教育,不存在高昂的學費和補課費。生育3個孩子以上的家庭擁有很高的社會福利,一般不存在失業問題,這時候生多了自然划算。

當普通人分配到的社會資源不斷減少時,就不可避免要壓縮消耗,你不可能從活人身上省,那就只能從沒出生的孩子身上省,反正少個人就少負擔。另一方面,韓國依然停留在家庭撫養的階段,在父母都要工作的情況下無力照顧孩子,有孩子就意味著母親必須脫離社會回到家庭。不僅是經濟壓力大,現在的女性也有自己的社會需求,不滿足於在家裡照顧孩子。

新加坡給那麼多錢也不能促進生育,說明這本來就是心態問題。在消費主義下的社會,人追求自我生活,而不是集體生活。碎片化的小家庭取代了大家庭,對他們來說,人類未來滅絕與我何干呢?


也有醫學方面的原因,譬如不孕不育比例提升、精子活力下降等。

在過去60年里,女性不孕不育的比例由4%提升至17%,並且伴隨著男性精子活力下降(40年減少36%),雖然目前並沒有一個科學的演算法來體現這二者疊加的後果,但是顯然1+1隻會更嚴重。

如果未來的醫療技術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哪怕創造了良好的、適合生育的社會環境,也無法提高出生率,畢竟這是需要男性和女性共同努力的。


無論年齡學歷影響最大因素都是經濟負擔問題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回報率太差了。我過年期間把我認識的30~35歲的男生朋友都統計了一下,幾乎都處於「享用父母奮鬥成果期」。能夠有能力反哺父母的寥寥無幾,也基本都是同齡人里的幾個精英。我當時初中成績前五的同學基本有能力反哺父母了,我算其中一個,成績一般的不算太聰明突出的,都還要父母輩繼續付出幫扶。從概率的角度來說,除非養出精英孩子,不然回報率普遍太差。


經濟


經濟基礎決定一切


總出生數=總懷孕數-總死亡數

這夠理性嗎?

總死亡數=意外+打胎

懂那些假仁假愛人流醫院對國家的危害了嗎?

總懷孕=理性中標+意外中標

到這裡就很清楚了,就不繼續深究了,開放二胎?兩億無產家庭生存困難還要照顧老年長輩,生?誰養?長大了繼續給資產二代打工?


高房價


房價。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